网络暴力的哲学解读
我曾经谈过很多网络热词,其中大部分词只热了一段时间,而“网络暴力”的出现频率一直很高,这就说明这个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下面我就来谈谈怎样用哲学的观点来解读网络暴力。
我想引入一些不同的哲学概念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个概念是“界限感”,这个概念实际上和黑格尔哲学有关,黑格尔没有直接使用这个概念,但他的思想涵盖了这个概念。第二个概念是“爱”,特别是基于人类的爱。这个哲学资源来自费尔巴哈。
抽象人格与界限感
讲到黑格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讲到的一个词是“抽象人格”。“抽象人格”这个词所蕴含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在社会的市场交易当中,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比如,老板和员工甲去排队买奶茶,老板说:“×××,你站我后面去,我必须站在你前面。”
员工甲问:“凭什么?”
“我是老板啊!”
“那不行啊,你在公司里的确是老板,但在买奶茶的队伍里,我们都是平等的,都是顾客,就要遵守‘先来后到’的秩序。 正因为你和我是平等的,所以你即使是我的老板,有些事你仍然是不能够叫我做的。 ”
正是因为有抽象人格的概念,所以我们才要有界限感。
什么叫界限感?就是一个人做的事情,只要不明显地影响到别人,或者影响到一些社会契约的执行,他就具有对自己身体和财产的支配权。 用穿着打扮举例,只要在当地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穿特殊的衣服或者把头发染成特殊的颜色,甚至有些男生大热天把头发剃光,这也是人的自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当然,当你穿上别人觉得有点怪的衣服,旁人看了以后,应该怎么做?界限感要求他们“心里不爽,嘴上不说”,因为这是别人的自由。
但是有些人就很喜欢说,甚至在不该说话的时候乱说,通过否定别人的审美品位、穿衣打扮风格,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站在黑格尔的立场上看,这是一种动物意识。
什么叫动物意识?我们用兔子来举例吧。黑格尔曾经提到,即使是兔子,也会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兔子怎么刷自己的存在感呢?它看到一根胡萝卜,觉得好讨厌哦,居然在这里诱惑我,于是它心里想:哼,我不允许你继续诱惑我,我要否定你的存在!兔子扑上去咔嚓咔嚓就把胡萝卜吃掉了。于是,它的存在感就得到了满足。
很多人刷自己的存在感时就采用了类似这只兔子的思维:用暴力的方式冲上去。这当然不是说吃掉对方,而是用语言来侮辱对方,污名化对方,让对方变成似乎更低一级的存在,和自己不能够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职业侮辱、性别侮辱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问题是胡萝卜被否定就否定了,它是植物,而我们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我们不允许自己的人格被别人随便侮辱。
那么,黑格尔的观点是什么?他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是个体的尊重与集体的利益相得益彰的社会。他仍然认为个体自由是重要的,但他所说的个体自由不是我不管社会,就管自己。自由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自由,社会反过来也要尊重个体,个体和集体要相得益彰。
在这样一个框架里面,我认为,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头发染成特殊的颜色是可以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要通过否定别人的方式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呢?
我认为这些搞网暴的人,可能是因为太闲。一般来说,只要你手头有工作或者有学习任务要完成,即使看到有个人的穿着很奇怪,你也只会在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欸,这人穿得好奇怪哦”,然后就接着去做自己的事了,你还会花费时间在网上骂这个人吗?只有很闲的人才会做这件事。也就是说,这些很闲的人,因为没有在复杂的社会网络里找到自己能够回馈社会的方式,才会为了刷存在感去做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换言之,正是因为有些人过于闲了,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才会虚拟地制造出一个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评论家”。通过兔子攻击胡萝卜的方式,去攻击别人的名誉,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借此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这就证明这些人非常缺乏界限感。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们攻击的是个人,不是一根胡萝卜。
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界限感有多么重要。
爱的教育:民族意识与类意识
导致网暴的因素除了缺乏界限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爱。
“爱”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呢?费尔巴哈。
这个词听上去很空,但是我发现,现在的网络环境确实有点缺爱。
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很多人都高举“爱国主义”大旗。爱自己的国家很好,但国家是由什么构成的?是由人构成的。每一个国家都由它的国民构成。所以爱国主义要体现在爱自己的同胞上。但很多人的言行是相悖的。
举个例子,当其他国家出现地震、火灾、火车脱轨这些灾难事故时,网上就有很多人幸灾乐祸。但只要动动脑子就能想到,现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中国人。当有些人幸灾乐祸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他们的安危?
在我看来,这些人所缺乏的是民族意识——散布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中国人都是我们的同胞。
民族意识是什么?凡是本民族的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民族意识是类意识之前的阶段。类意识也是费尔巴哈提出的概念,比民族意识还要更高一层:只要是地球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你首先要做到第一步,才能做到第二步。但有些人连第一步都做不到,那么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做到第二步呢?
人和人之间这种精神的连接,靠的就是爱。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爱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包容。 你如果真正爱对方,你就会包容对方的小缺点。我们不是有句话叫“子不嫌母丑”吗?说的就是包容。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网络上充斥的是一种敌我意识。敌我意识过强,以至于很多人在没有敌人的时候,还要生造出一些敌人。他们把生活习惯、审美趣味与他们不同的人都视为敌人。这些人的道德境界和费尔巴哈的境界有着十万光年的距离。
再来想想,费尔巴哈的思想引导了谁——马克思。
马克思有一个口号是“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会关心这个国家的工人和那个国家的工人在穿着打扮和语言上有什么不同,会去放大这种差异吗?他显然会宽容地看待这种差异。有人误解了马克思,说马克思至少是恨资本家的。错了,马克思恨的是那种抽象的剥削人的制度,而改变这种制度也是为了拯救资本家,将他们从更爱钱的人改造为更爱人的人。
于情于理,网络暴力不可取
我们谈到了两方面的道理。
黑格尔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和人之间如果没有独立的抽象人格的意识,就会缺乏界限感,人就会随时侵入别人的私人领地。
费尔巴哈告诉我们的道理则是,人和人之间要联系起来,需要“爱”这个凝结剂。
前一个道理讲的是“分”,后一个道理讲的是“合”。但无论是分还是合,它们都是反对网络暴力的。
一个好的社会既需要在理性的层面上维护每个个体的自由,也需要爱。 恰恰是因为我们缺乏爱,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协同力就下降了。因为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生产活动都需要人和人的协作才能完成,所以,缺乏协作力,也会削弱民族的竞争力。
奉劝所有的读者朋友,热爱国家,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同胞开始。
那么,有人就要质疑了,现在网络暴力的问题很严重,文中写的这些好像都是很空的大道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我认为,网络监管要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发明一个程序,能够迅速地判断出某句话是带有暴力的,然后把它进行禁绝。这又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了。现在的ChatGPT是不是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呢?请参见本书讨论人工智能哲学的内容。
希望大家能够用更多的理性和更多的爱来面对网络暴力,让我们的网络氛围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