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国获得学士学位后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那时我知道,像我这样的学生来美国的唯一途径,就是读由美国高校全额资助的研究生。
2006年,我开始在美国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任教。这所大学坐落在纽约州中部一个安静、似乎一成不变的小城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本科生涌入这个小城,为小城增添了活力,也促进了亚洲餐馆和超市的繁荣。这些学生几乎都是由家庭资助赴美的。如今,来美国留学的中国本科生人数已经超过了研究生。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二十年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动机:中国留学生身上彰显了一个变化的时代和中国。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经历与正处于急剧变化的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2012年当我刚着手这个项目时,美国媒体主要关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财富,仿佛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很富有。而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国留学生又常常遭受怀疑,并被贴上潜在间谍的标签。然而,这些留学生自己的声音却无人问津,他们的经历也付之阙如。这些对他们的审视忽略了这个群体的多样性。
我希望本书能以一种更为平衡且多层次的方式描绘这群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不都像以往的留学生那般身处精英学术圈,亦非只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受挫或逃离的一群人。他们的学术背景和其社会经济背景一样多元。他们既可能是企业家的子女,也可能是工程师、医生、司机、教授或程序员的后代。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年青一代,他们所处的国家既充满着雄心壮志,又深感忧心忡忡,而这些留学生正是这种双重性的体现。
这个项目是我获得终身教职后的心血。对所有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的人,我深表感激。首先,我要感谢这项研究的所有参与者,包括那些志在赴美留学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以及所有参与国际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中国在跨国教育领域才能够不断发展。我对他们的慷慨支持、他们对本项目的巨大信任以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奉献,深表诚挚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的院长办公室,他们任命我为2014年至2017年奥汉利学院首届学者。这份奖金为我提供了三年额外的研究经费。在美国,类似的研究项目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资助,所以这样的支持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我还要感谢在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的同事和朋友:艾米·拉茨(Amy Lutz)、麦当娜·哈灵顿·迈耶(Madonna Harrington Meyer)、特里·劳茨(Terry Lautz)和杰里·米纳(Jerry Miner)。我们多次共饮咖啡、共进午餐,这不仅激发了我的思考,也为原本平淡的学术生活增添了乐趣。我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导师郝令昕(Lingxin Hao)、卡尔·亚历山大(Karl Alexander)和安德鲁·谢林(Andrew Cherlin)不仅邀请我回母校就本书的前期研究和写作发表演讲,还阅读了手稿的多个章节。他们提供的反馈精辟而深刻。我亲爱的朋友,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的维维安·路易斯(Vivian Louis)和纽约大学的华宇·塞巴斯蒂安·程(Hua-Yu Sebastian Cherng)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本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对整本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有几位研究助理积极参与了我的研究。我指导过的研究生张玥参与了项目从构思到实施的全过程,她正在儿童和家庭研究领域开辟自己的学术道路,我不怀疑她将来会有辉煌的学术生涯。本科生研究助理阿什利·韩(Ashley Han)、尤帅(Alex You)等同学协助我更新了研究的统计数据,并招募了不同的参与者。他们的热情和支持帮助我度过了写作本书的漫长时光。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执行主编埃里克·施瓦茨(Eric Schwartz)在本书尚未成形时就决定与我签约。感谢他的信任。我还要感谢助理编辑洛厄尔·弗莱(Lowell Frye)、制作编辑凯瑟琳·豪尔赫(Kathryn Jorge)以及森维欧(Cenveo)项目经理本·科尔斯塔德(Ben Kolstad)。正是他们在项目最后阶段展现出的敬业精神,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完成。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私人编辑亨利·扬基维奇(Henry Jankiewicz)。亨利教我将写作看作一门手艺,以耐心和精确的态度来对待它。
我非常感谢匿名审阅本书选题和成稿的专家。他们的批评和意见无疑使我在写作中焦点更加明确,主题更加凝练。此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设计团队也非常出色。这本书的封面令人赞叹:它用艺术家的眼光完美展示了本书的意蕴和主题。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我也经历了一段充满雄心和忧心忡忡的旅程。我的丈夫林颖一直陪伴着我,使这段旅程变得相对轻松。他也曾是留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接受过学术训练,同时对社会问题有着好奇心和非凡的洞察力。他的机敏和幽默让我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我们之间的许多次谈话都给予了我启发,照亮了我们共同走过的旅程。
我们的儿子杰登·马·林(Jayden Ma Lin)现在已经是个少年。他出生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没有停止过工作。我很难摆脱“职场妈妈综合征”带来的内疚和自我怀疑。直到有一天,他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喜。他也开始写书了——他在一个小本子上画了漫画,并且用一些他能拼出的单词编排了故事情节。当时他刚上二年级,却自信地认为自己将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他甚至认真地提议我们进行一场比赛:“妈妈,我们来比赛,看谁写的书多。”我哈哈大笑。看到写这本书对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亲爱的父母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始终是我最坚实的支柱。尽管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算是普通人,但他们实属中国那一代人中最与众不同的父母。他们尊重我的观点和选择,几乎从不强迫我做任何事情。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常常大笑,不时自嘲——教会了我如何在家庭和世间立身处事。虽然我们身距万里,但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爱意。他们的支持是我生活的支柱。父母深恩,无以为报,谨将此书献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