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收录了我过去十年的部分文章。这些论文涵盖了德国经典哲学、法国当代哲学、现象学、认识论和美学等的研究。它们虽然路径不一,但是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技术。今天人工智能、太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们所带来的震撼无法立即被消化。我们生活在一连串的震撼之中,不知所措。在这一技术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这本小书(或者任何一本书)没有妄想给这个时代一个确切的诊断和答案;它能够做的是梳理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并帮助阐释清楚。哲学的工作并不在于提出新的理论,而是对问题的梳理和阐释(elaboration)。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哲学史,特别是个体化的概念和认识论。这部分为第二和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做准备。第二部分则围绕我提出的技术概念以及技术多样性的主张展开。第三部分则聚焦技术和艺术的关系。这些论文都跟我的几本专著紧密相关。这些专著已经有中文译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我在香港大学修读计算机工程的时候对人工智能最为着迷。也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如智能与世界的关系),将我带进了现象学领域。我之后到英国继续念书,原本是想要准备一篇关于海德格尔的博士论文。然而与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相遇改变了我的研究兴趣。跟随着他和德里达的足迹,我进入了一个新的、未知的研究领域,即哲学/哲学史和技术的关系。我写完博士论文之后,辗转到巴黎继续我的研究。在法国期间,我有机会更深入地研究西蒙东的著作,并参加了很多学术讨论;我也花了好几年时间翻译西蒙东的《论技术物的存在模式》一书。之后我受邀到德国从事教研,并在任教的吕讷堡大学取得了哲学教授的资格( Habilitation )——旧欧洲学术系统的最高学位。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德国期间所写,既是法德哲学的对话,也是中西哲学个体化的尝试。
我想借这个机会感谢西南政法大学的韩晓强老师的引介,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梁鑫磊老师的支持和信任。我也要感谢各期刊的编辑、译者同意出版这些论文的中文译稿。最后我要感谢蒋雨航和李仁杰的协助。雨航是我在中国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时的硕士生,现于伦敦金斯顿大学的现代欧洲哲学中心就读,他翻译了书中的好几篇文章;仁杰是我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时的硕士生,现于澳门大学跟随王庆节老师读博士。李仁杰在文集的准备过程中承担了核心的编译工作,若没有他的帮助,这本文集难以出现。
许煜
2024年冬
荷兰鹿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