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之神话
经典老歌《好一座平型关》中有这样一段歌词:“顶峰顶破九重天,雄关雄踞万重山。华夏中原谁镇守?横空出世平型关。”
正如歌中所唱,平型关是一座险关,“山形如金瓶,要塞筑天险”,毗邻紫荆、雁门两关,虎踞京畿西屏。平型关是一座英雄关,“山有壮士骨,关有英雄胆”,八路军首战日寇,一场血战,取得大捷,举国欢腾、士气大振、震惊中外。这支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参加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的红军连队,也在此役中一战成名,功载史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则展开了全国性抗战。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8月13日,日军把战火烧到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终于达成国共合作抗日多项协议。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红军改编命令。25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誓师抗日。该连随即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5连。
由于敌强我弱,加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日军占领大片领土,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八路军出师开赴抗日前线。
8月30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进抵黄河西岸,31日东渡黄河,向晋东北恒山地区挺进。9月7日,在山西省侯马车站换乘火车,沿同蒲铁路继续北上。
与此同时,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铁路侵入山西境内,于9月13日占领大同并南下进逼雁门关。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迅速由宣化南下晋察冀边区,企图突破平型关要隘,与西线日军合击雁门关,为其攻占太原打开通路。
针对日军的进攻企图,国民党军决定在平型关、雁门关、神池长城一线,集中主要兵力防守太原地区,意图依托险峻山地及长城天险,阻止日军进入山西腹地。为配合友军固守平型关、雁门关及长城各隘口,尽力守卫太原,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出动,相机侧击向该线进攻之敌;第120师进至雁门关地区。
此时,日军除由大同向雁门关正面进攻外,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占领灵丘县城,然后孤军冒进,于22日进占平型关以北东跑池,23日先头进抵平型关附近,并对在平型关正面防御的国民党军阵地进行试探性攻击。
第115师当即决定,抓住日军骄横轻敌、疏于戒备的弱点,运用平型关地域有利地形,在平型关至东河南镇公路两侧地区,以伏击手段歼灭向平型关进犯之敌。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古长城上,自古就是河北、山西两省的重要交通隘口。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狭窄谷道,其间的关沟至东河南镇有大约13公里的地段,沟深道窄,地势险要,两侧高地便于隐蔽部署兵力,是理想的伏击战场。
师部命令,5连所在的第343旅迅速由大营镇进至平型关东南的上寨地区隐蔽集结,进行战前准备。24日,国民党军第2战区第3集团军给第115师送达《平型关出击计划》,拟订以其第71师附新编第2师及第8旅一部,出击平型关以东之日军,配合第115师作战。
同日,第115师组织各级指挥员进行现场侦察,具体部署为:以第686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实施中间突击;以第685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以北高地,“拦头”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协同第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之日军;以第344旅第687团阻断日军退路并阻击灵丘、涞源方向之援军;以第688团为师预备队。为隐蔽行动意图,保证战役的突然性,第115师各部队均于当夜冒雨进入伏击阵地,并于9月25日拂晓前完成战斗准备。
从上述部署来看,第685团在平型关战斗中处在“关门打狗”的“关门”位置,也是面临日军反扑最激烈的地方,而5连的任务是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即拦头歼敌。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耐心地提醒参战指战员:“一定要告诉所有的同志——从干部到战士,以至炊事员——这次战斗非同一般,政治意义更巨大。国民党军队的溃逃不仅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而且对热心抗战的人民群众是个很大的打击。如今人民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他们在看着我们哪!党中央,毛主席,朱德、彭德怀等首长也在等着我们的胜利消息。所以,这一仗一定要发扬我们敢打敢拼、不怕流血牺牲的传统,彻底消灭这帮侵略者!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打出中国人民的志气来!”
9月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100余辆汽车、200余辆马拉大车和火炮组成的行军纵队,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第115师伏击圈。
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日军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动缓慢。第115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给日军以大量杀伤,并乘混乱之际发起冲击。第685团迎头截击,歼灭日军一部,封闭了其南窜的道路。
隐蔽在阵地上的5连指战员,眼看着日军的卡车一辆一辆从山谷中爬了出来,战士们瞪圆了愤怒的双眼,一辆,两辆……“全体冲锋,打!”团长杨得志果断地下达命令。顿时,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5连连长曾宪生、指导员杨俊生带领战士们像猛虎、像暴风骤雨般地向鬼子冲去,仅20多分钟就用手榴弹炸毁了20多辆汽车。
战斗中,日军妄图抢占附近的小高地负隅顽抗。指导员杨俊生发现后,带领突击排向高地扑去,连长曾宪生率领另外两个排从两翼包抄。5连率先抢占制高点后,居高临下,打退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同敌人肉搏,最激烈的白刃战于是在5连的阵地上展开。骄狂的鬼子端着刺刀向5连冲了过来,战士们也毫不畏惧,给敌人坚决回击。
曾宪生打仗有股子虎劲,外号叫“猛子”,战斗打响前就写下了“血战平型关,誓叫鬼子有来无还”的决心书,并鼓动战士们说:“靠我们近战夜战的光荣传统,用手榴弹、刺刀和鬼子干,让他们死也不能死囫囵了。”
白刃格斗中,曾宪生就像一只猛虎,冲进了敌群,挥舞刺刀,一连捅倒好几个鬼子。敌人见他如此厉害,便一齐围了上来。此时的曾连长身上已负伤多处并且体力不支,他毫不犹豫地拉响了身上最后的一枚手榴弹。轰——一声巨响,曾宪生与敌人同归于尽。
指导员杨俊生见连长牺牲了,怒火满腔,高声呼喊:“同志们,为连长报仇,和小鬼子拼了!”随后带头杀进敌群。曾连长的壮举鼓舞了全连官兵,靠着猛攻猛打、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和为了胜利一无所惜,除了胜利一无所求的必胜信念,连队官兵英勇冲锋,顽强作战,指导员身负重伤,依然指挥部队;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上指挥。
经过6个多小时浴血奋战,5连官兵前仆后继,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30多位同志,依旧勇敢地与敌人拼杀,歼敌100余人,炸毁汽车20余辆,为取得战斗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对华北战局和全国抗战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当年将“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一句,写入了《八路军军歌》。9月26日,毛泽东向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电贺平型关大捷。同月,第343旅授予5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这也是平型关战斗中唯一被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
在先烈牺牲精神的激励下,“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在抗战烽火中英勇杀敌,战果辉煌,先后被第343旅授予“军政双胜连”荣誉称号,被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授予“守如泰山,攻如猛虎”荣誉称号。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战旗
解放战争时期,连队被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第7团3营7连,随部队参加平汉战役,挺进冀热辽,转战晋察冀保卫张家口,而后挥师南下,突破黄河天险,解放鲁西南,直扑陇海,千里跃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后期,连队随百万雄师过长江,直捣南京,解放贵阳、重庆、成都,回师贵州,清匪反霸,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
1953年11月,连队改编为步兵第136团9连,赴朝参加西海岸反登陆作战、三八线争夺战、上甘岭守卫战和金城反击战等,获“英勇顽强旗开得胜”锦旗一面。
新中国成立后,连队长期坚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促进了全面建设。1964年7月24日,被国防部命名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红九连,嘿!红在哪儿?红在最听党的话,红军血脉党的枪,党叫干啥就干啥。真理火炬代代传,学习推动新步伐……”这就是红9连的连歌。
当年的5连虽然几易番号,但连队在战争年代所养成的顽强的战斗作风一直未变。他们始终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1976年,连队参加唐山抗震救灾,荣获集体三等功。1987年5月,连队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救灾,荣立集体一等功。
1998年,在洪水肆虐时,连队奉命参加嫩江抗洪,官兵全程坚守在月亮泡水库最艰险的堤坝,在生死考验面前,连队官兵连续奋战41小时力保大堤不失,被四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
2015年9月3日,连队光荣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成为10个英模部队方队之一,徒步接受检阅。连队现改编为陆军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9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