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模范团
特别能战斗的英雄群体
1942年秋,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来教导3旅第9团检查工作,对第9团良好的群众纪律,密切的军民关系,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高度评价第9团继承和发扬了红军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
第9团在建立山东泰西抗日根据地和开辟巨南抗日根据地期间,深入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政权和共产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在他们的帮助下,坚持抗日斗争的巨野马楼、蒋海、徐堂、葛集、大李庄“五大村”被山东人民誉为红五村。
每逢战斗间隙,干部战士便积极开展为群众做好事活动。行军时,宁绕百步走,不踏一青苗。盛夏奔袭作战,饥渴难耐,路过果林,无人摘食树上水果。冬天雪夜进村,干部战士通常蹲坐雪地,也不打扰群众。1941年春节期间,该团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并在部队中开展每人每天节约四两米活动,把节约的粮食支援群众,自己以糠菜树皮充饥。1941年,八路军冀鲁豫军区赠予第115师教导3旅第9团“群众工作模范团”光荣称号。
第9团的前身是全面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1月成立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11月与其他抗日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6支队。1940年4月改编为第115师第343旅运河支队第4团,同年10月改编为第115师教导3旅第9团。第9团有第115师老连队底子的野战团,作风硬朗,战斗力强。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年10月,为了抗击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大举进攻,准备机动地执行战略任务,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在河南滑县地区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其中,第11军分区第9团编为该纵队第20旅第59团。团队组成后,随即跟纵队奔赴南下豫东作战。
1947年3月16日,北上赴东北后归建的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第1纵队第20旅随纵队南渡黄河,先参加鲁西南战役,然后连续行军20余天,行程1300里,粉碎敌人围追堵截,抵达大别山北麓,投入开辟豫东南的斗争。1948年5月,中原军区成立,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0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之后,该旅曾参加宛东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襄樊战役。从10月开始,第20旅参加淮海战役。第59团始终作为第20旅的主力团参加上述战役战斗。
1949年2月18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59团随第20旅在河南鹿邑县五台庙正式编入第18军,为第52师第155团。
第52师部队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冀鲁豫地区敌后游击斗争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锻炼成为一支能打大仗、硬仗、恶仗的主力部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部队中颇能攻坚且战斗力强的主力师。蒋介石亦称该师前身第20旅为战斗力甲等、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第155团作为第二野战军中唯一的山东纵队部队,也是第18军最老的团队,部队基础好,能攻能守,作风勇猛,战斗力强,是军、师的第一主力团。在章缝集战斗中该团首先撕开蒋军整编第11师的防线突入寨内,在整编第11师封闭突破口后转入防御坚守既得阵地,顽强抗击整编第11师的疯狂进攻,固守一天之后杀出重围。此战凸显该团的强悍,既能突进去且守得住,又能杀出来。
第18军成立后,第155团随第52师先参加了渡江战役,4月26日在安庆至枞阳镇地段胜利渡过长江,向殷家江、祁门、开化、衢州一线挺进,追歼逃敌。6月底开始,该军又先后配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由第四野战军指挥,参加湘赣战役,配属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参加衡宝战役,对白崇禧集团作战,在阳明山地区歼敌第58军,俘敌800余人。此后,第18军归建,集结邵阳地区,转入进军西南的准备工作。
1949年11月初,我军开始向大西南进军。第18军为第5兵团第二梯队,向湘西开进,相机参加作战。24日,挺进贵阳后,尾随第16军向川南疾进;第54师留驻毕节,对付黔滇敌军,保卫我入川部队侧后安全。主力经药连,沿镇雄、洛表、珙县,直出宜宾,截断了敌退滇之路。12月11日,国民党军第22兵团司令郭汝槐率所部第72军在宜宾起义。
12月中旬,在国共两军的最后一次大决战——成都战役中,第155团团长兼政委阴法唐率团从宜宾挥戈西进,8天征程250公里,追得国民党军宋希濂集团残部一万多人慌不择路,一头扎进大渡河谷。在阴法唐机动灵活的指挥下,第155团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甩掉背包电台轻装前进,风餐露宿忍饥受冻,与敌人拼意志争速度,硬是不给宋希濂以丝毫喘息之机。12月19日,精疲力竭的宋希濂残军大部在今峨边县城附近被解放军聚歼,宋希濂等10多名将级军官当了俘虏。当宋希濂见到年轻的阴法唐团长,得知对他穷追猛打的解放军只有第155团800多人的兵力时,不禁大惊失色,懊恼不已,他一直以为追击自己的解放军有几个军呢。40年后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阴法唐中将还与宋希濂将军共商国家大事,执手笑谈当年奔走大渡河的往事,感慨万千。成都战役后,第18军留川西地区担任清剿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土匪的任务。
1950年1月,毛泽东决定:以中共中央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解放并经营西藏。1950年初,西南局研究提议由二野第18军担任入藏任务,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同意。3月4日,第18军在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1950年3月29日,以第18军为主和云南军区第126团、青海骑兵支队、新疆独立骑兵师一部组成的大军,开始进藏。1950年10月6日,在西藏地方当局拒绝和谈并以武力对抗的形势下,遵照党中央指示,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发起昌都战役,扫除和平解放西藏的障碍。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中上游,扼守青海、西康、云南、西藏交通要道,和内地有金沙江、澜沧江相隔,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成为西藏东部门户。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反动势力,加大军事力量的投入,企图扼守昌都这个入藏的咽喉要道,阻击人民解放军进藏。人民解放军为了排除进藏障碍,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决心组织昌都战役。在作战部署上,区分为南、北两个作战集团,并以北集团为主要作战方向。北集团以第52师为主,第52师又以战斗力最强的第155团在正面担任主攻。10月8日,部队渡过金沙江,与兄弟部队做斜梯次展开。13日,3营进抵生达地区遭敌阻击,由于藏军阵前有一条流速较快的小河,河底多为鹅卵石,部队冲锋时站立不稳,暂时无法过河,双方形成对峙。后来,团主力到达,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火力加强,组织严密,至19日突破当面之敌的防御阵地,进抵昌都近郊。
至24日,经大小战斗20余次,一举歼灭了藏军9个代本(1个代本相当于1个团),其中第9代本起义。此役共歼敌5700余人,第155团为解放昌都,打开进军拉萨的大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

“群众工作模范团”荣誉战旗
上述资料显示:“群众工作模范团”从八路军第115师教导3旅第9团,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第59团,再到第18军第52师第155团,除了一路遵纪爱群做模范,一路密切军民关系融注鱼水情,更多的是一路征战与敌人拼杀,作风顽强能攻坚,英勇善战成主力,不愧为我军政治素质高、军事能力强、爱群遵纪好、战功战绩多的王牌团之一。
1951年年底,第52师进军到拉萨、江孜、日喀则等西藏腹地,成为人民解放军入藏第一师,是我党在西藏维护和平协议,反对分裂,巩固国防并力争站稳脚跟的政治斗争的主要依靠武装力量。1952年7月,为适应西藏斗争形势的需要,西藏军区撤销第52师师部,其主要领导干部和大部分工作人员分别在江孜、日喀则、山南、太昭开展地方工作。下属第154团驻防江孜、日喀则、亚东地区,第155团驻防拉萨、山南,第156团则调归第53师建制。
原第52师下属各团在之后的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等战斗中,在张国华将军的指挥下打得漂亮,均有优异表现。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人民解放军奉命在西藏山南、藏北地区分多路清剿叛匪的行动,第155团在行动中充当先锋,为平叛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5月20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恢复了第52师番号,下辖藏字419部队的3个团,即第154团、第155团、第156团(由原419部队第157团改称)。
第18军作为第二野战军中为数不多的新四军部队,尤其是还有唯一的山东纵队部队第155团这支核心主力团,长期坚持战斗在较为艰苦的豫皖苏地区,作风勇猛顽强,虽编入野战军较晚,因有第20旅这支由新四军和八路军老部队组成的拳头部队,故战斗力超群。该军前身部队在开辟、巩固豫皖苏根据地,为保证中原逐鹿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军部队还在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的战斗中立下不朽功勋。
1969年8月,根据形势的需要,西藏军区陆军第52师与陆军第50军第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第155团改称第446团,结束了在青藏高原上近20载的军旅历程,虽然内调四川,但它的形象同第18军番号一样,永远矗立在雪域高原和西藏人民的心中。
1985年全军大整编,第50军撤销番号,第149师(原第52师)作为第50军唯一保留建制的主力师转隶第13集团军,并增编高炮团(原第50军高炮团),仍为南方甲种师编制。1989年3月,第149师第446团2000余人经空运到达拉萨,师机关和4个团及第13集团军坦克旅两个连经青藏线疾驰拉萨,执行戒严任务,其行动迅速、军威严整,得到军委领导的高度赞誉,为稳定拉萨局势、平定骚乱起了决定性作用。1990年8月圆满完成任务回防。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149师被上级确定为应急机动部队,成为西南快反第一师。跨入新世纪,第149师第445团和第446团的新一代继续发扬第18军和第52师的光荣传统,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加强部队全面建设,连年取得佳绩,受到集团军、军区和总部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