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庄连
壮烈殉国昭日月
曾有这样一支连队,面对数十倍于己的侵略者,毫不畏惧,奋勇杀敌,战至最后一枪一弹,最后一人一息,全部壮烈牺牲,成为彪炳我军史册的英雄连队。也是这支连队,战士牺牲所在地的老百姓重新挑选棒小伙儿,补齐牺牲人数,重新组建,转战大江南北,几经编制调整,一直传承至今。还是这支连队,作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军队统帅所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提及该连。这就是现隶属陆军第82集团军某部著名的“刘老庄连”。
“刘老庄连”前身是1938年11月于江苏丰县成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1939年3月编入淮海地区我党领导的游击3大队,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为该师第7旅第19团2营4连。
皖南事变后,苏北形势进入紧张状态。日军调集兵力对苏中进行“扫荡”,并准备挟伪军直驱盐阜。国民党军汤恩伯集团十万大军,陈兵豫皖苏边区,伺机东进。韩德勤的总部被迫由兴化移至淮安,仍保有1.7万余人,为策应汤恩伯集团东进,积极派部队抢占泗阳、沭阳地区。此外,苏北的土匪、海匪势力十分猖獗。日、伪、顽、匪一起作恶,使苏北局面十分复杂。
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都要求3师坚守苏北,坚决粉碎日伪顽的进攻,占据广大乡间,组建强大的地方武装,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
日军在“扫荡”淮海区、淮北区后,又于1943年2月上旬,调集第17师团、第15师团以及驻河南开封的华北方面军所属第35师团和独立混成12旅团各1部共1万余人,伪军1万余人,对盐阜区进行大规模“扫荡”。
2月12日,“扫荡”正式开始,首先集中南、西两线兵力合击韩德勤部,并以部分兵力实施佯攻。韩部一触即溃,纷纷逃入第3师根据地。至16日,其所在地区全被日伪军占领。2月17日,日军兵锋一转,所有各线兵力齐指盐阜地区。
日军此次“扫荡”,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月17日至26日。日军判断新四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将转移滨海东坎、八滩地区,于是集中主力,于17日兵分5路,采取闪电战术,向东坎、八滩推进,但都扑了空,于是又兵分10路,深入海边沿线搜寻,在新四军内外线部队打击下,于26日被迫收缩兵力。
第二阶段为2月27日至3月13日。日军集中兵力,先是对涟阜淮地区,继而对射阳河东、串场河西和盐城地区,采取突袭包围、梳篦搜剿、烧杀奸掠、修筑公路、安设据点等方式进行分区“清剿”。新四军内线和外线部队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袭击日伪防守薄弱的据点,地方武装和民兵更是夜夜袭扰、四处放枪,使日伪军顾此失彼,昼夜不宁,疲惫不堪。
第三阶段为3月14日至4月14日。“扫荡”的日伪军逐步撤退,第3师组织全面反击,战斗异常激烈。刘老庄战斗即发生在此阶段。
3月16日,分散部署于涟水梁岔地区的第7旅第19团,准备收拢集中向泗阳方向机动转移。3月17日,日伪军3000余人分兵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2营突遭日伪军的围攻,为掩护淮海地区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4连在不靠山、不近水的江淮平原上,利用纵横交错的“抗日沟”(交通沟)固守,英勇抗击来犯之敌,激战半日后,于黄昏突围至刘老庄地区,继续顽强抗击。
18日拂晓,日伪军1000余人跟踪追来。见日军来势凶猛,在村外的4连哨兵来不及跑回报告,立即鸣枪示警。不到几分钟,日军就进入4连的伏击圈,相距五六十米时,连长白思才纵身跃起,手中的重机枪首先发出怒吼,全连齐射,鬼子的先头部队倒下一片,后续部队情况不明,丢下十几具尸体就草草撤下。这次接触战,4连无一伤亡。2营闻讯后迅速转移,留已与日军接火的4连担任掩护。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就这样在刘老庄打响。
刘老庄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人不过百户,地不足百亩,南距淮阴县(今淮阴区)城大约25公里,北距六塘河大约10公里,紧靠淮沭公路右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老庄附近地势平坦,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形。从当时的情况看,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大地杀伤敌人,最好是进驻刘老庄,以房屋院墙等有利地形、地物做掩护,据村固守。但考虑到刘老庄内还有不少群众没来得及撤离,4连便毫不犹豫地把阻击的主阵地选在刘老庄外那条宽5尺、深4尺的交通沟。
这样的战斗,对于4连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白思才16岁参加红军,亲身经历过长征和平型关大捷,从第19团作战参谋调任4连连长后,率领4连打了许多硬仗、恶仗,是一位英勇善战、沉着机智的指挥员。
李云鹏是青年学生出身,1936年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连队排长、班长和战士大多数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纯熟的战斗技巧。
连队还有一挺重机枪,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眼前这帮敌人,如果人数不多,就可以将其打回去;如果是大股敌人,则可先迟滞拖延,为后撤的群众和部队争取多一些时间,然后沿交通沟撤出战斗。
然而,敌情远远超出白思才等人的预计。此战日军人数有1000多人,士兵训练有素,配有骑兵和炮兵,携带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百余门(具),可谓装备精良。待阻击迟滞敌人的目的达到后,4连立即沿交通沟转移。没走多远,发现交通沟被一条大路阻隔,敌人已将沟外严密封锁,战士们一露头,便遭密集子弹无情地射杀,交通沟成了“断头路”。这时大批敌人压了上来,4连已经无法撤出去,顿时陷入日伪军的包围之中。
18日上午9时左右,日军发起第一次冲锋,刚前进了30米,便被4连密集火力击退。敌指挥官看到败溃下来的部队非常恼火,从有重机枪装备来判断,对手一定不是一般部队,忙对部下说:“这次进攻是我搞的火力侦察。这不是土八路,是一支正规部队。我寻找他们好多天了,这一次一定不要让他们跑掉!”
重新调整兵力之后,日军向4连阵地发起第二次进攻。他们集中10多挺机枪,用密集火力压制4连的火力。约1个中队的步兵向4连阵地爬来。在距离阵地100米左右时,4连枪榴弹集中打向日军火力点,同时轻重机枪齐开火。枪榴弹是新四军军工部门的新产品,让日军吃尽苦头,日军的第二次冲锋很快被打退,但4连的弹药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日伪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向阵地迂回过来,突围的难度越来越大。
此时,指导员李云鹏发现在阵地前沿日军尸体上还遗留了不少枪支弹药。为取得弹药补给,他组织突击小组到阵地前沿抢弹药。老红军、1排排长尉庆忠请战,他带领突击小组爬出交通沟,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抢回一批枪支弹药。然而,在后撤时,尉庆忠不幸中弹牺牲。
接着,敌人又发起第三次、第四次进攻,都被4连官兵英勇击退。白思才右手被弹片炸伤,苏醒后继续来往于交通沟内指挥作战。李云鹏也几处负伤,在炮火中坚持写好战斗报告,白思才在上面签了字。报告叙述了4连这次战斗情况,请求批准他们火线发展新党员。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上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我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中午,日军为了组织新的进攻,暂时停止了进攻。4连党支部利用难得的间隙召开支委会,分析敌我情况,一致决定,必须继续拖住敌人,坚持到天黑再突围。
由于多次进攻无效,日军改变了战术,开始倚重炮兵,命令集中所有的火炮和掷弹筒,向4连阵地猛烈轰击,炮火炸起的浓烟一度把太阳都挡住了。4连官兵凭借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在一段不长的交通沟里顽强抵抗着。工事被摧毁了,立即修复;掩体被炸塌了,马上用背包填上去;人员负伤了,包扎起来接着战斗,任凭敌人炮弹再多,轰击再猛烈,4连仍然像一颗钢钉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
战斗从拂晓持续至傍晚,白思才和李云鹏再一次清点部队,发现连队只剩下20多人,并且大都负了伤,枪弹和手榴弹几乎打光,已经一整天水米未进,战士们筋疲力尽,嘴唇都干得裂出血来。全连凭借防御的那条交通沟也几乎被炮火夷为平地。
更为严峻的是,子弹快打光了!而这时敌人新的更大的冲锋即将开始。在这紧要关头,连队毅然决定,放弃突围,最后一次迎接敌人的冲锋,以更多地杀伤敌人。白思才下达了最后的命令:集中剩余的子弹给重机枪使用,轻机枪全部拆散,步枪也卸下枪栓、装上刺刀准备白刃战,机密文件和报刊全部销毁,决不让敌人捞到一丁点儿东西。
傍晚,日军发起第五次进攻,这次冲到4连阵地的前沿。白思才纵身跃出战壕,高喊一声:“杀啊!”李云鹏挥动上了刺刀的步枪,紧随白思才冲了上去,在一片气吞山河的喊杀声中,战士们端起刺刀,冒着弹雨冲向敌人,展开白刃肉搏。战士们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铁锹砍,铁锹砍断了,就用牙齿咬……直至4连的壮士全部倒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夜幕降临阵地时,喊杀声终于停下来了。淮阴县张集区区长周文科和联防大队队长周文忠带领地方武装赶到刘老庄时,阵地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白天这场悲壮的搏斗中,终因敌我力量悬殊,4连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彪等82位勇士全部壮烈殉国,日军也付出了死伤近400人的代价。
3连连长霍继光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很多战士是和日本人抱在一起死的,最后我们收葬的有84具尸体,有两具实在和日本人分不开了就一起下葬。”而刘老庄党支部书记刘兆荣则回忆道:“当时天还很寒,战士们却是短衣短裤和敌人肉搏。很多战士倒在阵地上,手指上还绕着手榴弹拉环线;和鬼子倒在一起,嘴巴里还咬着敌人的耳朵。交通沟里,弹药射尽了,手榴弹掷光了,短枪、步枪没有一支是完整的,全部折断、摔碎,战士们死了,也不给敌人留下一星半点‘战利品’。”
在收殓烈士遗体时,竟意外发现一位奄奄一息的年轻战士,他以坚强的毅力,断断续续地向大家叙述了战斗全过程。但是,由于伤势太重,这位年仅24岁的战士,不久也壮烈牺牲了。
3月18日,在刘老庄战斗打响的同时,新四军山子头自卫反击战也取得重大胜利,全歼韩德勤总部、独立6旅、保安3纵队。第7旅第19团主力在连夜开赴山子头过程中,团领导虽料到4连可能会遇到一场恶战,但主力部队按照命令只能前进不能回头增援他们。当4连82名壮士全部为国捐躯的消息传到第19团时,全团上下无不悲痛得不能自已。

“刘老庄连”荣誉战旗
3月29日,第19团在郑潭口小学院内召开追悼大会,隆重悼念为国捐躯的战友。当地党委立即决定从淮涟地方部队涟水县总队抽调82人补入第3师第7旅第19团,重新组建2营4连。为弘扬烈士为国捐躯的斗争精神,新四军第3师党委命名第19团4连为“刘老庄连”。
刘老庄这个普通的村庄,从此与英勇的4连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荣光联系在一起。在烈士牺牲的地方,淮阴人民当天收殓了烈士的遗骸,并为82位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为烈士们筑起了3丈高的烈士墓。1946年重建烈士墓,同时兴建了烈士陵园,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墓碑“八十二烈士墓”,并题赠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还撰写了碑记。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副师长张爱萍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多,美名万古传。”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军部领导的高度赞扬。陈毅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他还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写道:“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为继承烈士们的未竟事业,补充后的4连在我党的指挥下,初战合顺昌,拔掉敌据点,再战周场,俘敌团长以下200多人。抗战胜利后,4连又从淮阴出发,挺进解放东北的战场,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泉头阻击战等战役战斗。辽沈战役胜利后,又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参加广西战役、解放海南等战役战斗。4连还驾驶木船配合5连船队,打败了敌军舰,把红旗插上了海南岛,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烈士的精神激励4连屡战屡胜,成为我军一支攻守兼备、英勇善战的优秀连队。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提及“刘老庄连”,指出“刘老庄连”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讲话,再一次提及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和殉国将领,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赞其“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