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决胜团
大红一团斩荆棘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牺牲决胜团”战旗以南部战区陆军第74集团军排头兵的英姿亮相于第二列第二辆猛士敞篷越野汽车上。看到“牺牲决胜”时,无人不对这种壮怀激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发出由衷的赞叹;无人不为这种绝地反击,最终制胜的英雄壮举而欢呼喝彩。当战旗上的4个“一”字映入眼帘时,一种令人自豪的震撼油然而生,这正是军内绝无仅有的“四红一”。

“牺牲决胜团”荣誉战旗
1933年9月起,历时一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开始了,牺牲决胜团经历系列苦战,接受了严峻的考验。最初,党内“左”倾冒险主义者积极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短促突击”“分离作战”等一系列的错误战略战术,红1团随主力部队进攻冒险,全线出击,付出了不少代价;后来依托堡垒,实施短促突击,又打了不少硬仗、苦仗、恶仗。
尤其是1934年2月下旬在赣中黎川县三岬嶂战斗中,红1团表现勇猛,战绩突出。当时,国民党军以李树森第94师为主,在傅仲芳第67师和霍揆彰第14师配合下向三岬嶂攻击,红1军团首长命令红1师必须迅速占领三岬嶂要地,并且坚决守住。受领任务后,红1师师长李聚奎立即命令红1团团长杨得志迅速率部抢占三岬嶂,从正面顶住进攻之敌李树森第94师的攻击,坚守住阵地,不让国民党军前进一步;命令红3团从侧后佯攻,红2团从右翼打击国民党军。
三岬嶂山不大,长不足千米;但尖峭,约500米高;山坡坑洼不平,长满了杂草和树木;山底周围是一马平川。总体上看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
当晚,天下细雨,杨得志带领部队在长满青苔的泥泞山路上急行军,不少人摔倒了爬起来,带着满身的泥水继续前进。部队冲到山顶后,杨得志命令三位营长赶快构筑工事,以防国民党军天亮后进攻。全团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夜,卧沟、跪沟,从山腰到山顶修了好几层。
第二天拂晓,杨得志与政委符竹庭绕山转了一圈,才看清三岬嶂的全貌。他们把团指挥所设在深坑里。之后,杨得志去各营检查战前准备情况。赶到最前沿的3营阵地,营长尹国赤报告说:“团长,今天这个仗怕是不那么好打。”杨得志说:“要有信心,国民党军虽然多,但我们占据有利地形,在兵力配备上要小心,不能硬拼。”赶到2营阵地,杨得志见营长陈正湘正沉着地指挥战士们加固工事,就开口表扬道:“你们准备得好,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李树森第94师在多架飞机的扫射轰炸帮助下,疯狂地向三岬嶂进攻。由于红2团从侧翼攻击的力量不足,敌人一下子冲到红军阵地前沿。情况万分紧急,但红1团拼全力顶住,咬牙坚持到老大哥部队红4团的增援。
战斗中,杨得志和符竹庭几次被炸断的树木打倒,身上盖满了树枝和泥土。激战从拂晓一直打到傍晚,红1团指战员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顽强阻击,多次把攻到山顶的国民党军赶了下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2营只剩下不到100人。接着,由红1师首长统一指挥红2团、红4团从侧翼向敌人狠狠攻击,红1团从正面压下,红3团从侧后攻击。一声令下,4个团的红军向敌人猛烈攻击,把敌人的阵脚一下子打乱了,迫使敌第94师慌忙撤退。红1团乘胜追击,追了好几里地,守住了三岬嶂。
战斗结束后,红1团受到上级表彰,团长杨得志、营长陈正湘、连长刘应梅、排长宋玉琳等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9月,红1团作为红1师的主力,在兴国县西北的高兴圩、狮子岭坚守一个月左右,付出了不小的牺牲,没有丢失一寸土地,打完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
长征途中,红1团担负左路红1师右纵队的先遣任务,突破敌人4道封锁线时,夺新田,穿汝城,战潇水,血战湘江守脚山铺;二渡乌江时,一渡天险回龙场,二闯天险梯子岩;四渡赤水,助攻遵义城;主攻强渡大渡河,策应协夺泸定桥;翻越梦笔山,穿过松潘大草地;北上白龙江,安抵哈达铺,继续创造了辉煌壮烈的英雄战绩。
1927年11月,中共赣西特委组织领导吉安、兴国、分宜、安福、永丰等县部分农民进行武装起义,即著名的赣西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仅次于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与著名的黄麻起义旗鼓相当。12月,由赣西起义武装分别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纵队、第9纵队。这就是红1团最早的具有游击性质的前身部队。后来,中共赣西特委在吉安、永丰、兴国三县之交的崇山峻岭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被当地群众誉为“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
不过,由于东固山根据地的部队游击性质较重,较之井冈山根据地的红4军、红5军得到的正规训练和实际战斗要少,直到一年半之后的1930年1月,才成立红6军。这样,就形成了资历虽老,却是新军,战斗力也稍欠的情况。但是,红6军在首任军长黄公略的率领下,克服不足,发扬优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紧急追赶,部队进步很快。
1930年7月,红6军改编为红3军,并与红4军、红12军合编为红1军团。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小老虎便与两支王牌部队并驾齐驱了,并且一亮相红3军就排在第一位,当上排头兵。这既是老大哥部队的谦虚,也是对新部队的鼓励。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中,就用“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词句,对黄公略及其率领的部队做了很高的赞誉。很快,陈毅调任新成立的红22军军长,也是上级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8月20日,在著名的奇袭文家市战斗中,军长黄公略指挥红3军第1纵队、第3纵队首先从文家市后山发起进攻,迅速占领了高升岭、棺材岭等制高点。后来,第1纵队组织80名突击队员,手持马刀和驳壳枪,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由纵队长柯武东亲自率队带头冲锋,向下猛冲时,遭敌顽抗,不幸腹部中弹,小肠外溢。战士们要抬送他下山,但他置生死于度外,一手挥动驳壳枪,一手塞进外流的小肠,死死捂住伤口,坚强地说:“不要管我,要追住敌人!”后来他昏倒在冲锋的阵地上,在被战士们送往约10公里外的文家市红军后方医院途中,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不久,军长黄公略亲率第1纵队、第3纵队再次发起冲锋,终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歼敌3个团又1个营,取得了红1军团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捷。以后在战醴陵、攻吉安等战役中,红3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不到一年,红6军就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部队。当时,黄公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
如果说黄公略、陈毅对红6军初创时期进步提升快有功,那么蔡申熙、罗炳辉对红6军成立之前的打基础也功不可没。蔡申熙作为江西省委军委书记,积极整顿地方部队,扩大革命武装,1929年下半年就把赣西南游击武装组成了4个独立团和10个纵队。
峡江之役胜利后,队伍撤退时,作为总指挥的蔡申熙却率警卫排最后一个撤出阵地。途中,他们遇到几位身负重伤的战士。蔡申熙什么也没说,径直背起一个小战士就往前跑,直到精疲力竭地停下来喘粗气。当负伤的战士发现把自己从火线上背下来的正是23岁的总指挥时,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红1团以甘于奉献,不怕牺牲,能打仗,打胜仗,勇于决战,最终决胜的精神闻名全军。该团及其前身部队97年的光荣历史,记录了牺牲决胜的辉煌。红1团部队的历史就是一部“牺牲决胜”的历史。自1933年被授予荣誉称号至今,红1团“牺牲决胜”的战斗精神始终融于官兵血脉,涌现“大渡河十七勇士”红2连、“狼牙山五壮士”红7连、“黄土岭功臣炮连”红1炮连、“密云尖刀连”5连、“攻坚英雄营”2营、“翠岗红旗团”、“顽强抗敌团”、“一等战功团”等一大批敢于争取胜利、完成任务的英雄集体和个人,铸就了一把永不锩刃的打赢尖刀,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无坚不摧、敢打必胜的战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