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连
强渡红军生死河
大渡河,古称沫水。发源于青海玉树,流经四川中西部,后汇入长江。全长1155公里。大渡河水流汹涌,两岸地势险峻,自古有“大渡天险”之说。
100多年前,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率数万大军来到大渡河边,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抢渡不成,粮尽援绝,最后全军覆没。大渡河畔的悲剧,让后人唏嘘不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来到大渡河畔。只见两岸高山,一河怒水,惊涛拍岸,奔腾咆哮。后有追兵,前有“大渡天险”阻挡,与当年石达开的情境惊人相似。蒋介石得知此消息,急调兵遣将,妄图使“朱毛”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大渡河连”前身是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第1团1营2连,是1927年秋收起义中诞生的红军连队,也是解放军历史最长的连队之一。1928年,2连在江西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工农武装,第一次把红旗插上兴国县城。
1935年5月24日晚,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团长杨得志率部冒雨赶到大渡河安顺场。同时到达这里的还有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等。
红军将领感到蒋介石是师法清代将领骆秉章对付石达开,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堵截红军,完成对红军的包围。
大渡河安顺场这一段,河宽百余米,水急浪高,漩涡密布,特别是暗流涌动,没有舟楫难以过河。此刻的大渡河,成为红军的生死河。渡过去,红军生;渡不过,红军灭!
部队经过一路强行军,赶到大渡河附近,停下来隐蔽。红1军团第1师李聚奎师长、杨得志团长则到离安顺场几里地的一个山口用望远镜仔细观察。
他们从望远镜中看到前方河边有两条船。天无绝人之路,这可是两条救命船哪!李聚奎真是喜出望外。他对杨得志说,晚上可分几路直奔河边,一定要拿下这两条小船,要万无一失!
李聚奎师长召开了作战会,对作战任务做了分工:团长杨得志带1营负责夺取安顺场,然后强渡;3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团政委黎林带领2营马上到安顺场渡口下游发动佯攻,吸引敌人的主力。
红1团1营营长孙继先是小跑着来到安顺场的。
在半山腰的一个煤棚里,孙继先见到了师长、团长,也见到了表情严峻的刘伯承和聂荣臻。
刘伯承说:“1营长,现在给你下达任务:一、消灭安顺场的守敌。二、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过河的船。三、立即过河。四、过河后迅速抢占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过河。”并约定每完成一项任务,点一把火为信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回忆说:“过大渡河时,我们团先袭击了安顺场。安顺场有七八十户人家,我们到那里时,驻守那里的敌人正在喝酒、打牌。他们的哨兵喊口令,问是哪一部分。我们一直往前走,敌人就开枪,我们一个冲击,很快就把他们打散了。
“大渡河的河水很急,两边都是高山峻岭,悬崖陡壁,找了一个晚上,我们找到一条船和几名船工,就开始准备渡河。很多战士都要求参加大渡河的战斗。我们选出18名官兵组成渡河敢死队。
“第二天上午,勇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分两次乘船穿越急流,当时选的17个人,第一船过了9个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带着继续过。那时,孙继先是1营营长。第二船8个人,加上孙继先,也是9个人。我是团长,是第三船过去的。第一船抵达北岸,迅速抢占渡口要地,和敌人激烈地交锋。第二船上去后,在滩头会合,才稳住了阵脚。
“过河时,河水那么急,敌人又在对岸打枪,怎么成功了?这里还有个幕后英雄赵章成。他是上级配属给我们的炮兵连连长。他带的炮兵连,只有3门迫击炮,我问他带了多少炮弹,他说一共才只有3发,1门只有1发。我的天哪!我说你要打准哪。我们部队过河时,敌人在对岸的碉堡里疯狂扫射,赵章成咣咣两发炮弹,敌人的两座碉堡就上了天。这3发炮弹,最后还剩下1发。”
由于火力又准又猛,把敌人打得抬不起头来,减轻了渡船的压力,为奋勇队强渡争取了时机。奋勇队队员不顾子弹在船前船后乱飞,奋力向前冲去。抢滩登岸的时候,更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敌人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他们一次次发起反扑,企图趁勇士们立足未稳,把他们赶下河去。
红军的炮弹、子弹又一齐飞向对岸的敌人。烟幕中,敌人纷纷倒下。十七勇士在孙继先营长的指挥下,趁此机会猛扑敌群。勇士们占领了对岸的工事。红军终于渡过了大渡河。
1935年5月30日出版的《战士》报上,刊载着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名单,他们是:2连连长熊尚林,2排排长罗会明,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麦克,战士张桂成、萧汗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光吉、郭世昌、张成球、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当年给勇士们的奖励是:每人1套列宁装、1个笔记本、1支钢笔、1个搪瓷杯和1双筷子。这就是红军当时的最高奖励了。
要说明的是,声名赫赫建立奇功的勇士们,除了孙继先外,在新中国成立前全部阵亡,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没有享受到革命胜利的果实。

“大渡河连”荣誉战旗
当被问到强渡大渡河的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时,杨得志说:“这两个说法是有原因的。两条船上共有18个人。由于船太小,一次容不下17位同志,我们决定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带领。为加强领导,第二船派营长孙继先同志掌握。营长孙继先同志身先士卒,带队强渡大渡河,这不是18个人吗?宣传的时候,就是说17个突击队员。没有说有领导干部。那时就是领导带头打仗,带头让荣誉嘛!”
强渡大渡河,锻炼了部队,“敢打硬仗、不怕牺牲”成了红1师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融入血脉,代代传承。
几十年来“大渡河连”为了夺取革命胜利和保卫胜利的成果,可谓敢打敢拼,不畏艰险,屡立战功。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大渡河连”的旗帜,越来越鲜艳,大渡河的精神,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