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的珍宝
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位于婆罗洲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白沙滩上巨石遍布,一派恬静宜人的风光。不过这座小岛周围的水域并不太平,这里暗礁散布,商船需要谨慎穿行。这也给当地渔民留下了一片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潜入相对清澈的浅滩,进行日常的捕鱼活动。1998年,当地一位渔民本想去寻找海参,却意外发现一艘沉船。
这艘沉船并不引人注意,它位于水深约17米处的海床上,看上去就像一个隆起的矮丘。但渔夫看见了水底的瓷器,有些嵌在已经硬化的石灰质沉积物里,大部分散落在海底。消息传了出去,一路传到一个名叫蒂尔曼·沃尔特法恩的德国寻宝人那里。沃尔特法恩是一家混凝土公司的董事,也是一位狂热的潜水爱好者。一位同事告诉他,在印度尼西亚的美丽水域中沉船遍布。此后,他便来到了那里,再也没有离开。他找了一栋别墅,开始研读海事史,还跟当地的渔民交朋友。一位渔民朋友将寻找海参的渔夫无意间发现沉船和瓷器的事告诉了他。当地人称这艘沉船为“黑石号”(Batu Hitam),但过不了多久,“勿里洞沉船”这个名字将响彻世界。1998年的复活节当天,沃尔特法恩亲自潜到了沉船处。
勿里洞岛位于印度尼西亚水域,但印度尼西亚并不具备进行全面考古打捞的资质。因此,沃尔特法恩向印度尼西亚政府申请对这处遗址进行水下考古,印尼政府最终授权他的海底探索公司对沉船进行打捞。
由于打捞队的首任领队出于不明原因而离开,在第二个打捞季,海底探索公司雇用了海洋考古学家迈克尔·弗莱克。(我曾向沃尔特法恩发送电子邮件并提出一些问题,但没有得到他的回复。弗莱克则在电子邮件中向我坦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建筑,而非瓷器。)弗莱克说,他的团队会在打捞现场铺设网格,以便准确地用图表标出每件文物的具体位置——这就是标准的水下考古作业。团队还会“对网格内的重要物体或结构特征进行垂直测量”。但据我所知,这些网格和测量结果始终不曾公之于众。
随着打捞工作的进行,团队中的潜水员逐渐发觉,他们发现的东西很不寻常,甚至称得上独一无二。船体很小,长仅约220米。从外形上看,它更像是阿拉伯或印度的单桅三角帆船。这可能是在东南亚水域发现的第一艘单桅三角帆船。
不过,船上的货物并非来自阿拉伯世界。船上有一罐罐八角——这显然是来自中国的商品,表明这艘船沉没前的最后一站是中国。大部分货物是瓷器:在4个月的时间里,打捞人员捞出了6万多件瓷器,其中绝大多数(约57 500件)可以确认产自著名的长沙窑。长沙窑是唐朝(618—907,武曌称帝后曾改国号为周)的商业性窑场。在勿里洞沉船上找到的一只瓷碗的底部有这样的汉字:“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即公元826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宝历为唐敬宗的年号。
如此一来,“黑石号”便成了在东南亚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沉船,它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西面的阿拉伯世界的海上航线。这条跨越数千英里的海上贸易通道影响了公元元年后1000年的人类文明。我尽可能简单地概括一下唐朝千百万人的生活和几个世纪的光景:在社会形势、政府统治以及艺术、科技、经济水平方面,唐朝与阿拉伯世界的阿拔斯王朝大致相当(再次强调,只是大致相当)。官僚机构运作良好,人们安居乐业,艺术高度繁荣。
这也是人们创造和贩卖颜色(至少是彩色器物)的一个重要节点。勿里洞沉船上的货物重新确定了颜色作为商品的历史,颜色(颜料)及其制作工艺与黄金、丝绸和香料一样宝贵,制作和使用颜色的方法是那个时代的尖端科技。而展现宝贵的颜色则要靠其载体,也就是当时中国的“硬通货”“撒手锏”——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