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颜色
在唐朝之前,中国也生产大量的陶器,大都是廉价的器具和陶俑。这些陶器主要采用了三种艳丽的颜色,即 三彩 ,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颜色。唐三彩并非用来盛放食物或饮料的器皿,而多用作随葬品。“但这样一来,唐三彩颜色如此鲜艳的原因就有点儿令人费解了。”奈杰尔·伍德说道,他是国际上著名的中国陶瓷及釉料专家之一(他希望在退休后能制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伍德说:“这些随葬品见光的时间非常短暂,随即就被埋入坟墓,却仍然做得如此鲜艳且引人注目。”
文化与大众品位息息相关。唐朝是一个国内相对和平的朝代,唯一的不和谐因素是与敌国在西北边境的冲突。在太平时期,唐朝政府实行了更为开明的税法,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享用更丰富的食物,享受更充裕的闲暇时光。一般而言,这正是制作出大量精美工艺品的秘诀。
690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即位,在她统治期间(690—705),社会进一步繁荣。武则天致力于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担任要职,而非按照惯例任用世家子弟,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作。她下令修建大量的基础设施,比如大运河和安全的驿站,让商人的出行更安全。此外,靠近原料但远离城市的窑炉首次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将成品销往叙利亚、伊朗和印度,甚至通过其他商路销往非洲的东北部。
这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生产率提高了,意味着能制造出更多的产品;贸易渠道增加了,意味着产品可以销售到更多的地方。
然而,驻扎在边境上的军事力量反噬了首都。唐朝将领、突厥人安禄山不甘居于人下,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屯兵囤粮,于755年率领15万大军从现今的北京及周边地区南下,向当时的首都长安进发。但唐朝的各路军队主力正在边境与突厥和吐蕃作战,于是,安禄山得以趁机渡过黄河,夺取了唐朝的经济命脉——大运河。唐玄宗派遣卫戍首都的部队迎战,安禄山率领叛军将其击溃,随即自立为帝。
数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安禄山身死,唐朝皇帝重新掌权,但战乱改变了人们对装饰艺术的偏好。人们不再追求用奢华的物品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权力(也许让安禄山心生反意的就是这些物品),鲜艳夺目的三彩随葬品销量暴跌。虽然人们仍然有能力购买美观的器物,但他们不再重视炫耀财富,而希望体现鉴赏能力,也就是更看重颜色和款式。
与此同时,边境之乱破坏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稳定,贸易路线随之转移为更安全的海路——这对丝绸和瓷器等较重的商品非常有利。为了逃难以及更靠近贸易路线,北方的陶工也向南迁徙。伍德说:“他们当中有些人迁徙到了长沙地区,开始利用自身在彩釉方面的知识制作新型的彩瓷。”但他也承认,这纯属自己的猜测。勿里洞沉船上的大部分货物都是从长沙出口的青花瓷和青白瓷。
与此同时,唐朝富裕阶层的消费习惯也从购买五颜六色的器物转向了追求高雅的体验。最晚从4世纪起,中国人就开始饮茶,到了唐朝,以鉴赏为目的的品茶开始流行。于是,饮茶成了一件大事。但在很大程度上,这并非由于茶叶本身有多美味(有些人的确能够区分不同茶叶的味道),而是因为与品茶相伴的仪式。
茶叶并非被装在硬纸盒内的小袋里,而是被压缩成饼,更像如今价格不菲的普洱茶饼,这是为了便于运输。上茶时,要从茶饼上切下几小块,将其磨成粉末,放到水中煮沸,然后舀进精美的茶碗里,与盐、香料或草药混合在一起。这样的茶与其说是饮料,不如说是汤,与之相伴的,还有如今在正式的茶道仪式中的庄严、隆重的氛围。
要想让上述仪式更为庄严、隆重,就必须配置合适的装备,也就是瓷器,但绝非普通的瓷器。诗人陆羽在761年左右所著的《茶经》广为人知,书中提供了关于茶道仪式所用器皿的指南。
陆羽特别规定了哪种茶要配哪种瓷器: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客观来讲,不同品种的茶碗并不会让茶的味道有什么区别,然而,对曾经思考过用不同类型的酒杯盛红酒有无区别(其实没有)的人来说,这套说辞确实耳熟能详。一种特殊的材料、一种在地球的其他地方无处可寻的特殊产品与品质和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或许还是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