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色彩理论
在唐朝的青花瓷被运往尸罗夫和巴士拉的同时,阿拉伯世界其他地方的学者正在研究来自另一个文化世界的文本:古希腊,一个已经消亡了950年的古老文化。为何说波斯语、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的哲学家、科学家会对用希腊语写成的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原因没有人能够完全弄清。也许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想展开一场早期启蒙运动,而崭露头角的官僚发现,他们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以及铸造货币的方法等。
在历史上,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古希腊学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但阿拉伯学者很快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翻译希腊语文本时,他们在原文旁加上了自己的修正内容和评论。(哇,他们居然敢这么做!)这些阿拉伯学者在众多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对知识的修正使得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生成为可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他们在物理学上有关光与色的贡献,正是阿拉伯学者解释了下面的问题:自然界为何存在颜色?这些颜色具有怎样的规律?不仅如此,阿拉伯科学家还弄明白了颜色是怎样混合的,具体来说,光色的排列和变化与人们制造和使用的染料有着怎样的关联。阿拉伯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解释至关重要,因为古希腊学者的解释不太合理。
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是古希腊最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几乎所有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都把他的著作当作学习知识的起点。然而,亚里士多德对颜色的研究却径直走向了令人费解的混乱之境。
亚里士多德非常清楚颜色与工艺之间的关系——这正是阿拉伯人所渴求的,因为他们掌控着几乎全球的鲜艳商品(如纺织品和陶瓷等)的贸易。亚里士多德描述了人们如何从水生软体动物的体内提取珍贵的提尔紫,还谈到了纺织品和颜色的关系,以及光会让颜色发生怎样的改变。他写道:“绣工说,在灯光下工作时,他们经常会弄错颜色,从而使用了错误颜色的线。”亚里士多德甚至还注意到,同一种颜色在观察者的眼中可能会不同,这与颜色的搭配方式有关,比如紫色分别放在黑色与白色旁边时,看起来是不同的。时至今日,这些观察结果仍在推动着颜色科学的发展。
但是,亚里士多德关于颜色作用机制(如前文黑色与白色对紫色的作用)的观点,却与其对颜色究竟 是什么 的看法产生了奇怪的矛盾。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关于颜色的理论与事实并不匹配——无论是艺术和工艺中的颜色,还是观察者眼中的颜色,都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相符。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曾经写道,所有地方的颜色都是从4种原色中衍生出来的,即白色、黑色、红色和亮色(也叫“眩色”)。但亚里士多德却脱离了这条颜色的基本规则。亚里士多德环顾周围,假设人们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是由白与黑、明与暗混合而成的(其中明暗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亮度),那么这样混合究竟可以产生多少种颜色……嗯,这就是问题所在。他选了7种颜色,以匹配7种基本味道以及古希腊音阶的7个音符。早在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的《论感觉及其对象》(
Sense and Sensibilia
)一书便有了译本,但具体是哪7种颜色,数千年来译者们众说纷纭。不过,亚里士多德似乎是根据主观上对亮度的感知来选择颜色的,他选择了白色、黄色、“腓尼基色”(可能是某种红褐色)、蓝紫色
(violet)、绿色、深蓝色、黑色。
于是,色彩理论就成了纯粹的哲学问题。然而,当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 Meteorologica )一书中转而描述真实的自然现象时,他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彩虹。
很明显,彩虹是与光和色有关的现象。但彩虹的颜色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为自然界制定的规则。亚里士多德说,彩虹有红色、绿色、紫色三种颜色。仅此而已。好吧,那时的人们还会观察到橙色,但再没有其他颜色了。
造成理论和事实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尚不清楚。亚里士多德写道:“彩虹就是太阳的反射所成的像。”他认为,如果太阳在你的背后,空气中的水滴就会组成看不见的镜子,但这面镜子无法反射整个太阳,只能反射颜色,所以你面前就会形成一道彩虹。“反射的像会被弱化,从而让暗的东西看起来更暗,也让白色的东西看起来没那么白,使其更接近黑色。较为鲜明的部分显现红色,没那么鲜明的部分会变绿,相对暗淡的部分就会变成蓝紫色。”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
彩虹的颜色规则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最初提出的哲学化的颜色规则。他改动了自己的哲学理论,换掉了蓝紫色,去掉了深蓝色和黄色。关键在于,自然界中,颜色是界限分明的。就像 物体 一样,颜色无法混合。按照这个规则,如果观察者在红色和绿色之间看到了黄色,那么这显然只是红色变白了。除了红色、绿色和紫色外,其余的颜色都只是对真实存在的颜色的反射和错觉。无论对工匠还是对普通人而言,原色仅有红色、绿色和紫色。
由于缺少由光波或光子构成的理论框架,以及缺乏对眼睛和大脑的运作方式的科学理解,无论是对于墙上的油漆,还是对于脑中形成的图像,亚里士多德都无法理解其中通过混合颜色以形成新颜色的机制。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构想却流传了下来。400年后,老普林尼在著作中提出,引入新的颜色和颜料是不恰当的行为。普鲁塔克更是毫不隐瞒对混合色的贬低之意,他认为,在荷马史诗中,“染色”一词的实际含义是“污染”,因此混合过的颜色受到了玷污,不再纯净。又过了200年,早期色彩理论家阿弗罗狄西亚的亚历山大也将混合色称为“劣等色”。
但这就引出了一个谜题。如果颜色不能混合,那么它们是怎么发生变化的呢?即使是亚里士多德所处年代的画家也知道,只要将两种颜料混合到一起,就会得到第三种颜色(只不过他们会尽量避免这么做,因为这种新的颜色没那么鲜亮——用现代的术语来表述,就是饱和度低)。所以,颜色遵循怎样的科学体系?自然界中的颜色为什么能按照彩虹上的顺序排列?如果位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不是二者的混合色,那它究竟是什么?
一般来说,科学的发展会在这里出现短暂的空白期,而新篇章通常由艾萨克·牛顿,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开启。众所周知,牛顿用棱镜折射出了一道彩虹,并通过研究得出了关于色光的理论。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亚里士多德将光、颜料和彩虹糅成了一团乱麻,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必须有人先解开这团乱麻。解开乱麻的人最早出现在开罗和巴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