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目标淮南
高平之战数月后,饱受打击的刘崇忧愤成疾,撒手人寰。
经此一战,北汉元气大伤,无力南侵;契丹也领教了后周的实力,不敢轻易来犯,后周边境因此获得了数年的安定。这一切使得柴荣有暇南顾,发动对后蜀和南唐的攻势。
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取得高平大捷,证明了自己的魄力和能力,彻底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史料载:“帝违众议破北汉,自是政事无大小皆亲决,百官受成于上而已。”
不过,这场战役的最大受益者或许不是柴荣,而是赵匡胤。
高平之战成为赵匡胤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凭借关键时刻智勇双全的表现,他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成为殿前司的第三把手,并且获得了一次异常宝贵的机遇——整顿禁军。
高平之战中,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战后,两人又厚颜无耻地回来认罪求饶,气得柴荣指着他们的鼻子大骂:“你们这些宿将不是不能打仗,不会打仗,如今竟不发一箭就望风而逃,这不是把朕卖给刘崇吗?!”
骂完之后,柴荣决定整肃军纪。他痛下杀手,将以樊爱能、何徽为首临阵脱逃的五十多名将领、一千多名士兵全部斩首。
这招杀鸡儆猴效果显著,军中的骄兵悍将一下子领教了军法的严厉和皇帝的可怕。但仅仅是将士的害怕,并不能让柴荣满意,他的目标是削平四海,统一天下,他需要的是一支军纪严明、上下齐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之师。
整顿禁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已经势在必行。
返京后的第四天,柴荣下诏整顿禁军,淘汰老弱病残,招募天下勇悍之士以充禁军,精选强壮有力者为上军。而承担这个任务的,正是新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
把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年纪轻轻、资历平平的将领,柴荣绝对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一方面,他看中了赵匡胤冷静机敏、勇敢忠诚的素质,这是其他将领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相较于符彦卿、张永德、李重进这些功臣宿将,赵匡胤家世普通,根基尚浅,不易在军中形成派系势力,更不会有什么政治野心。
将骄兵惰、贪生怕死,纪律涣散、兵匪不分,动辄哗变失控,甚至废立皇帝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禁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虽然五代的很多皇帝都想整治,却都有心无力。随后,柴荣和赵匡胤这对君臣搭档,决定给禁军动一次大手术。
显德二年(955年)三月,手术由赵匡胤执刀,一共动了三刀。
第一刀是裁员,即淘汰老弱病残。
五代普遍采用募兵制,士兵都是职业军人,靠当兵挣钱养活家人。如果只是混日子也能拿工资,大家就不会去拼命,很多兵油子就靠点卯报数,数十年如一日地混在军队里头,既不努力训练,也不拼命打仗。长此以往,老兵、弱兵、不能打仗的兵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传说中的“冗兵”。
赵匡胤对付冗兵的态度是一刀切,“老弱羸者去之”。
赵匡胤不是不知变通,但他更知道裁减冗员是皇帝的意思。拒绝请托固然会得罪一些高官权贵,却能让皇帝放心;徇私办事虽讨好了一些人,反而会得罪皇帝。孰轻孰重,赵匡胤心里是有一杆秤的。
第二刀是招聘,即补充兵员。
军中老弱病残被一扫而空,腾出大量兵额亟须补充。朝廷面向全国海选,表示禁军招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贵贱,只要身强体壮、能打能杀、不贪生怕死,都可以报名参加。
消息一经发布,各地应征者纷至沓来。赵匡胤对应征者进行了严格的甄选考察,录用了一大批符合要求的兵员,分别充实到龙捷、虎捷等禁军主力部队。于是,“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士兵素质和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第三刀是重组殿前司。
禁军是后周的中央正规军,直接隶属朝廷(皇帝),下设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又有马军司、步军司)二司。其中,殿前司负责统领皇帝的近卫部队,其下又设内殿直、外殿直、东西班、金枪班等诸班直,相当于皇帝的警卫团,他们一般很少直接参战,但也有一部分不隶属班直的殿前司部队,可以像侍卫亲军(马步军)一样外出征战。
赵匡胤曾任东西班行首,现在又任殿前都虞候,深知殿前司的重要性。他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把最优秀的将士选入殿前诸班,挑选兵员时还请皇帝亲自面试把关,以确保殿前司集中了大周最英勇善战的将士,成为精锐中的精锐。
整顿禁军是柴荣一系列重要改革活动的开篇。通过这次大整顿,不堪大用的禁军旧貌换新颜,成了一支能征善战、举世无双的精英部队。
军中新贵赵匡胤抓住这次机会展现了自己的过人才干,圆满完成了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而这一切,柴荣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对赵匡胤而言,整顿禁军也为自己带来了一项特殊回报——新选拔进入殿前司的官兵成了他的嫡系。虽然赵匡胤是出于公心为国选才,却在无形中为自己谋取了潜在利益。
高平之战的胜利证明了柴荣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整顿禁军的成功则体现了柴荣高超的治军水平。而柴荣的治国理政能力,更是毫不逊色。
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求贤爱才、知人善任,均定赋税、减轻刑罚,疏浚漕运、发展生产。柴荣的这些举措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百姓负担得到减轻,漕运水路得到畅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得到充实,军队战斗力得到增强,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大周的综合国力。
经过短短数年的励精图治,柴荣和他的大周已经初步具备问鼎天下的实力,他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拿谁开刀的问题。
显德二年(955年)四月,柴荣给侍从近臣布置了一道作业——以“平边策”为题,撰写一篇文章。
数十份答卷很快就送到了柴荣面前。这些出自不同手笔的策论文字优美、辞藻华丽,却无一例外都是“修文德,怀远人”之类的陈词滥调,毫无价值可言。
正当柴荣失望不已时,接下来的一篇文章让他眼前一亮。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皆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按照这篇《平边策》的分析,后周统一天下的次序应该是:吴(南唐、吴越)——桂、广(南汉)——岷、蜀(后蜀)——幽州(契丹)——并州(北汉)。
纵观这篇《平边策》,紧扣主题,高屋建瓴,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其核心思想为“攻取之道,从易者始”,这正是柴荣需要的完美答卷。
柴荣接受了《平边策》的真知灼见,并随即将它的核心——“先易后难,先南后北”付诸实践。同时,柴荣也牢牢记住了这篇《平边策》的作者——王朴。
天下谁人识王朴,平边一策耀千古。
不久之后,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将要席卷南北,不可阻挡,华夏统一的序幕已经拉开——黑暗终将结束,光明即将来临。
五月,柴荣派宣徽南院使向训、凤翔节度使王景等人率军西征,进攻后蜀。起初,战事非常顺利,但当周军试图进攻凤州(今陕西凤县)时,却遭到了后蜀的顽强抵抗。
凤州地处秦岭腹地,地势奇峻,易守难攻,蜀军据险固守,周军攻势受阻,一筹莫展。战役一直打到七月,还没分出胜负,而周军由于出师远征,深入山区,交通不便,后勤补给出现问题——种种不利因素纠缠在一起,引发了朝臣对战事的争论。
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时候应该主动撤军,以免深陷泥沼。但做出攻蜀决策的柴荣并不甘心,便派赵匡胤赶赴前线考察战况。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如果主张撤军,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主战的皇帝却不高兴;如果主张坚持进攻,万一作战失利,黑锅就要由自己来背。
赵匡胤没玩左推右挡、推卸责任那套,而是经过认真实地考察调研,再回朝复命:只要策略得当,凤州可取。
听过赵匡胤的汇报,柴荣坚定了信心。他重新调整兵力部署,组织再次进攻。不久,周军终于攻下凤州。而后,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也被拿下,后晋时被后蜀夺去的四州之地终于重回中原怀抱,这使得柴荣对赵匡胤的信赖与日俱增。
只是在这次战事中,赵匡胤没有获得指挥作战的机会,这让他感到十分遗憾。相比待在皇帝身边,他更喜欢统领千军万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那才是他最荣耀的时刻。
拿下后蜀四州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柴荣马不停蹄地又将矛头指向了南唐——一个真正堪与匹敌的对手。
南唐是在吴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处江淮下游,地理条件优越,加上历代统治者多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境内局势比较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综合国力较强。
南唐中主李璟在位时,曾大举对外攻伐,一鼓作气灭掉闽、楚两个政权,这使得南唐的版图达到了鼎盛状态。这一时期的南唐疆域辽阔,涵盖今天的江西全省,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可以说稳坐江南第一大国宝座。史载南唐“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
面对这样一个重量级对手,柴荣毫不畏惧地做出了进攻的决定。他发布诏书,痛斥南唐种种恶行:
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蠢尔淮甸,敢拒大邦……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僭称伪号。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而交通,厚起戎心,诱为边患……杀掠吏民,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我无所负,彼实多奸,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世雠,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这份斥责南唐的诏书,其中所列举的如勾结契丹、结交北汉、占据闽楚等事,虽然大体都是事实,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僭称伪号”“厚起戎心”“结连并寇”之类的事大家都没少干,这“昏乱之邦”又从何说起?
欲行讨伐,何患无辞?打你,需要理由,又不需要理由。
955年十二月,西征后蜀的战事刚刚结束,柴荣就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兼任庐、寿等州行府事,统帅数万大军,十多名战将,开始征伐淮南。
柴荣将首要的进攻目标对准淮南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
李谷率领大军沿颍水而下,很快就抵达淮河中下游的重要渡口正阳关(今安徽寿县正阳关镇),然后火速架设浮桥渡过淮河,大军围困寿州,开始攻城。
李谷身居后周宰相,却并非不懂军事的书生。史书载他“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后来追随郭威并受其重用,兵法韬略颇通,是一名文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李谷年轻时十分自负,曾自诩“中原若用吾为相,取吴如囊中物耳”。如今,他果然成为中原宰相,又恰好统军征讨南唐,春风得意下淮南,当年的抱负和雄心即将实现。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寿州城池竟然十分坚固,城内守军又拼命抵抗,任凭周军如何攻打,就是坚守不出。这仗打了一个多月,还是徒劳无功,战局陷入了僵持。
寿州久攻不下,让柴荣心急如焚。柴荣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脾气急躁,且事必躬亲。
956年正月,柴荣再次御驾亲征,讨伐淮南。
就在他赶赴前线时,淮南战局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寿州是南唐在淮南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寿州一旦失守,整个淮南可能就会沦于后周之手。为确保寿州安全,巩固北方屏障,南唐皇帝李璟火速派出了两支人马北上支援。
一路是神武统军刘彦贞,领兵三万直接救援寿州;另一路是奉化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军三万屯守定远(今安徽定远),以为寿州掎角之援。
刘彦贞是南唐著名的饭桶将军,但这次他倒是聪明了一回——他没有率军直冲寿州,而是赶赴正阳关,打算利用水军摧毁浮桥,截断周军后援。
这个举动让李谷大吃一惊,他担心腹背受敌,于是在没有请示皇帝的情况下便主动后撤,退保浮桥。为了不给敌人抢夺战利品的机会,李谷还把留在寿州城下的辎重粮草付之一炬。
干完这些活后,李谷才想起告诉已到陈州(今河南淮阳)的柴荣:“陛下,敌人很强大,形势很危险,您还是先别来前线了,咱们等冬天守军疲劳不支之时,再来攻城也不迟!”
柴荣看得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李谷,擅作主张退兵也就罢了,居然还劝朕不要上前线!如此藐视朕的勇气和魄力,这不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为挽回战局,柴荣速命李重进率军赶赴淮南。
李重进率军急行,很快就赶到了正阳关,然后迅速渡过淮河,绕到唐军背后,发起袭击。唐军猝不及防,混战中竟被斩首一万,伏尸三十里,刘彦贞战死疆场。
支援寿州的援军有去无回,这可吓坏了屯据定远的皇甫晖、姚凤部。两人听闻友军惨败,还没看到周军的影子,就从定远逃之夭夭,退守清流关,滁州刺史王绍颜也跟着弃城逃跑。
正月十三日,柴荣的御驾终于抵达前线。他撤了李谷的职后,重整旗鼓,再次包围寿州,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可怜李谷那“取吴如囊中物耳”的伟大抱负,也只能由柴荣代为实现了。
城下的柴荣踌躇满志:一个小小的寿州,难不成比太原还要顽固?殊不知,寿州城确实是一根极为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守卫这座城池的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南唐第一名将刘仁赡。
刘仁赡,字守惠,江苏徐州人,出身将门世家,史书评价他“性淳谨,器度伟重,喜怒不形于色。总领兵士严而不残,有良将之才。出典郡符,专治无滞,有政绩能名,军民乐其仁信”,是一位文武齐备、智勇双全的将领。
周军朝寿州而来的消息传至南唐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身在寿州的刘仁赡却镇定自若,积极部署守城防御,让周军的第一波进攻无功而返。
当初李谷退兵后,刘彦贞企图尾随追击,趁机捞上一把。刘仁赡劝他不要轻敌冒进,但刘彦贞不听他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连自己都赔了进去。
刘仁赡一不吹牛,二不诉苦,只是日夜不休地加紧修缮城池。他知道周军必定会加强对援军的阻截,自己或许只能靠手头这些兵力守城了。从那一刻起,刘仁赡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自己都要死死守住寿州,守住南唐在淮南的咽喉所在;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绝不放弃,人在城在,城破人亡!
三月二十三日,攻城之战再次开始。
柴荣亲临指挥,周军士气大振。他们不顾漫天箭矢与飞石,架起云梯,像蚂蚁一样往城头上攀爬,前仆后继地拼命攻城。
数万劳工在城外忙着搬运攻城器械,抛石机、“竹龙”等杀伤性武器相继登场,硕大的石头与炮弹呼啸着飞向城墙,虽然准头差了些,但气势惊人,还是造成了一些有效杀伤。
攻城一方攻得坚决,守城一方也守得惨烈。南唐守军在刘仁赡的指挥调度下,全军同仇敌忾、拼死防御,击退了周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眼见攻势受阻,柴荣又命人在城下挖掘战壕,把护城河里的水排了个一干二净,这才让周军得以靠近城墙,展开攻势。但除了离城墙近一些外,他们还是没能取得任何突破。
任凭柴荣用尽千方百计,刘仁赡总能做出相应抵御措施,将后周的攻势一一化解。
不知不觉中,攻城之战已经打了两个多月。十万周军轮番上阵,昼夜不停,进攻手段无所不用,但除了不断增加的伤亡人数外,寿州城依然固若金汤。
柴荣终于领教了刘仁赡的厉害——区区一座寿州城,兵力不过两三万,自己十万精锐全力攻击,居然徒劳无功,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柴荣开始调整策略,把注意力转向外围。
之前被吓跑的皇甫晖、姚凤退到了寿州东南方向的滁州清流关,这数万兵马虽然不敢主动过来找揍,但对城内守军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精神鼓舞,让他们知道李璟还没有放弃寿州,只要他们坚守城池,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与此同时,南唐另外一支一万多人的援军也在寿州东北方向的涂山(今安徽怀远)安营扎寨,时刻准备与滁州方面的援军包抄合围,救援寿州。
为了彻底消灭南唐的有生力量,打垮寿州守军的士气,柴荣决定将解除外围威胁的任务交给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