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注意力稀缺正在引发巨大震荡
作为风险投资者,我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往往是想要了解技术领域的新动向,期待我会聊聊机器人技术或者虚拟现实。然而,我认为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就流于表面了。这些技术趋势随着媒体对某一特定技术兴趣的增减而起伏不定,仅是炒作周期的一部分而已。相反,我的回答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工业时代的终结罢了。”而这一重大转变,正是本书的讨论焦点。
《资本之后的世界》不避讳地探讨了一些非常宏大的主题。为了解释工业时代为何会结束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将探讨诸如技术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的意义等问题。虽然这个论题似乎野心勃勃,但我坚信,我们正面临着一场转型,其深远性不亚于人类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那一次,因此任何没有勃勃野心的课题都不足以将其阐述明白。
数字技术的出现让当前的转型成为可能,因此了解这种新技术的本质以及它与过往技术的不同非常关键。审视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的哲学基础也同样重要,毕竟,我们有机会决定工业时代之后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在《资本之后的世界》中,我主张我们即将迈入知识时代,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将重点放在注意力的分配上,而非资本的分配上。
因为关于人类的存续和繁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无价的,所以市场无法根据价格在这些问题上来分配注意力。举例来说,气候危机的严重与迫切程度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这是我们未能投以足够注意力的直接结果。我们解决这一危机的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场转型的形态。向工业时代的过渡始于18世纪,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无数次暴力革命,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结束,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实施重大变革,那么迈入下一个时代的过程可能会比这次还要痛苦。
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型已在进行中,并引发了巨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对于变革,许多人感到害怕,并选择支持那些主张回归过去的民粹主义政客。这一现象遍及全球。无论是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还是同年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都体现出这种倾向。尽管《资本之后的世界》是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开始编写的,它们却进一步证实了构建一个展示人类前进道路的未来导向叙事的重要性。走回头路从来都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在农业出现之后,我们并未继续以采集食物为主线;同样,工业革命之后我们也没保留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尽管农业仍然十分重要,但从事农业的人口已经大幅减少)。每次过渡都要求我们寻找新的存在的意义。当我们告别工业时代时,我们存在的意义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拥有一份工作或进行无休止的物质消费。反之,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与知识时代相匹配的存在的意义。能够找到我自己存在的意义——通过投资初创公司推动创新,并探讨这样的转变为何发生在此时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让我感到无比幸运。
绝妙的是,迄今为止,我的许多人生经历都为我走到这一步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的祖国德国,十几岁的我爱上了计算机。我开始为公司编写软件,随后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主修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撰写了关于计算机交易对股价影响的毕业论文。毕业后,作为一名顾问,我深刻体会到信息系统对汽车、航空和电力行业的深刻影响。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完成了有关信息技术对公司组织架构影响的研究。作为企业家,我与他人合作创办了一家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作为风险投资者,我幸运地投资了电商平台Etsy、数据库MongoDB和云通信公司Twilio等提供变革性数字技术和服务的公司。
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作为风险投资者我会去编写这样一本书。毕竟,写书肯定会分散我寻找和管理初创公司投资的注意力。但是,与创业公司的合作让我得以窥见未来:我可以在这些趋势发展成型之前就看到它们,这为我写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描绘我期待看到的未来,也将帮助我找到能够助力实现这个未来的公司。我之所以写《资本之后的世界》,是因为我的所见所感迫使我这么做,同时我也相信,写这本书使我成了一名更好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