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篇之三十五
声音唱和之一
物有性情形体,则有声音。有声音,则有律吕,有唱和。
律吕者,天地之变化交;唱和者,阴阳之感应合也。
原夫声音之道,根於四象,四象之立,本於极数。极分阴阳。阳数天一,一衍而十,数起十干。
阴数地二,二衍十二,数起十二支。合阳刚太少,数得四十。合阴柔太少,数得四十八。是为四象体数。
四因四十,阳得百六十。四因四十八,阴得百九十二。以一百六十,因一百九十二,得三万七百二十。是为四象全数。
阳百六十,内去阴体数四十八,得百一十二。阴百九十二,内去阳体数四十,得百五十二。是为四象用数。
以阳数一百一十二,唱阴数一百五十二;共得一万七千二十四以一万七千二十四,唱一万七千二十四,共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是为四象通数。
本十干数而列为正声十图。甲至癸各十六数,百六十变,各分以平上去入,而配乎日月星辰。是谓天声,所以唱地音也。
本十二支数列为正音十二图,子至亥各十六数,故百九十二变、各分以开发收闭,而配乎水火土石,是谓地音,所以和天声也。
其无字而有声音;声〇音☐,其去体数不用,声●音■,视阴阳而方图别之,备叶律吕之考而已。
声音之图二层,遂字上唱下和,唱一和十六,地以律天,则和者上,而次於唱之行矣。
天以吕地,则唱者下,而次於和之行矣。极数而通之,悉如前数。是为动植通数。详见外篇。
用之以取卦一卦二百五十六,而变化感应之道,约诸是矣。惟是地音律天,至七而止。视乾日出寅入戍,亥子丑三时,日入地而数不行。
天声吕地,分先闭后开与纯开,先开后闭与纯闭、为春夏秋冬。
视曰行跑次,从后而左,其数水音九,火土十二,石五。惟音之和声以七律。而声之唱音,亦因有消长。
合之卦象,无非自然。学者究心图义,可了如睹矣。


右声音唱和之图。声阳属天,其数十,从十干也。音阴属地,其数十二。从十二支也。
声有清浊,皆为律,以吕地。音有辟翕,皆为昌以律天。
一三奇数,为清声辟音。二四偶数,为浊声翕,音。
於天之用声,分平上去入,凡一百一十二,皆以开发收闭之音和之。
於地之用音,分开发收闭,一百五十二皆以平上去入之声唱之。
唱和之通用,律吕之均调阴阳之交济,皆天地自然之吹而万应与者也。本末可以图索。
前贤惧学者之无由以索也,为声图十,音图十二,而各因之以通於卦。则准天四卦之日月星辰,配平上去入之十声。
准地四卦之水火土石,配开发收闭之十二音。列为上下,阳与阴两层,层各分四行。观图则第一行日声,为乾、夬、大有、大壮,水音为坤、剥、比、观。
第二行月声,为履、兑、睽、归妹,火音为谦、艮、蹇、渐。
第三行星声,为同人、革、离、丰,土音为师、蒙、坎、涣。
第四行辰声,为无妄、随、噬嗑、震,石音为升、蛊、井、巽。
自声唱吕一至十,合百二十图,分之各十二。始於多字居左,古甲九癸居右,经之以乾,纬之以坤剥、比、观。
自音和律,一至十二,合百二十图,分之各一十。始於古字居右,多可介吉居左,经之以坤,纬之以乾、夬大有、大壮。余皆仿此。
窃愧此未深考,而得其精义之所存。第因其旧图说而次之云。
按十声图,每声纵横十六,并有声无字之虚图二十九,去体数不用之黑圆四十八在内,共一百六十。
除圆黑四十八,天之用声,凡一百一十二。十二音图,每音纵横亦十六,并有音无字之虚方十九,去体数不用之黑方四十在内,共一百九十二。
除方黑四十,地之用音,凡一百五十二。是皆去三用七之数,而音较有余分也。



黄粤洲注曰:日为乾,始往交坤水,水为坤,终遂交乾,故天声平者,为徵之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舌音者七。
吕地而辟以七唱一百五十二,变一千六十四。不受变者,八百五十六。
地音开者为羽,均生角。牙喉唇舌齿轻声者九。
律天而清,以九和一百一十二,化一千有八。不受化者,九百一十二。时则以春行春,於物为飞之飞,性之性於人为士之士,仁之仁。
右上层元之元。以乾为经,而纬之以坤、剥、比、观、谦、艮、蹇、渐、师、蒙、坎、涣、升、蛊、井、巽十六卦。其左右横交,为否、遁、讼、姤四卦,各八皆乾上,坤、艮、坎、巽下。一唱而统四和者也。
下层时之时。以坤为经,而纬之以乾、夬、大有、大壮、履、兑、睽、归妹、同人、革、离、丰、无妄、随、噬嗑、震十六卦。
其左右横交,为泰、临、明夷、复四卦,各八皆坤上,乾、兑、离、震下。一吕而从四律者也。
大要上三十二,主乾为日,日而以水火上石为次而问之,故为日日声、乾者十六。为水火土石之以次互交者,音各四,共十六。
下三十二,主乾为水,水而以日月星辰为次以问之,故为水水音坤者十六,为日月星辰之以次互交者,声亦各四,共十六。
此玩图可索至其为用,详祝氏泌钤,抑未知其果有当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