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作文就是猜测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除了讲所见所闻所感,有时也离不了对提及的人和事进行揣摩。“揣摩”,我们可以通俗地称之为“猜测”,虽不准确,但更好理解。生活中,我们遇见谁和平常略有不同,就忍不住要加以猜测。生活中有的,作文中也可以有,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训练。能察言观色,洞察人物的内心,这是写作者要具备的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猜测的兴趣。
2.分享自己有关“猜测”的经历。
3.构思作文,用几句话记下你猜测的对象、内容、原因和结果。
第二节:
4.完成作文。
5.修改作文。
教学内容
1.教学情境一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笑着拍了拍海洋同学,面向大家,微笑道:“今天我们讲课时间缩短二十分钟。不是提前放学,不对,是有其他内容安排。什么内容?你们猜。”
学生猜:
“让海洋念作文吗?他写得很好?”
“不可能,念作文哪要二十分钟,应该是让海洋教一个游戏。”
“他能教什么游戏?可能他作文终于进步了,老师奖励我们,带我们玩游戏。”
“是老师心情好,要讲故事吧,老师,您来讲故事吧!”
……
2.教学情境二
老师说:“等一下,突然想起来,我要出去一下。”老师出去不到一分钟,步履匆匆地回来,手上多了一本作文本。老师将本子拍在讲台上,台下突然肃静。老师大声地说:“你们觉得,这二十分钟到底应该用来干什么?!”说完盯着宇杨同学看了好几秒。
学生猜:
“宇杨的作文写得太烂了,让他念出来,大家帮他分析。”
“会不会宇杨在本子上乱涂乱画?他的课桌上都画了一坨便便,好恶心,让他来打扫卫生。”
“他打扫卫生,我们干什么?应该是老师要给大家上班会课了!”
……
3.总结
情境设置要注意营造现场氛围,比如情境一老师“微笑”,情境二老师“步履匆匆”“将本子拍在讲台上”;还要隐约地做一些暗示,比如情境一笑着拍海洋同学,情境二盯着宇杨看了几秒。这里强调“隐约”,是指不能太明显,让人感觉可能有这意思,也可能没有,这样引起的“猜测”,才更有“揣摩”的意味,也更能锻炼学生“察言观色”的能力。
学生习作
我猜出了我爸的心思
我爸这个人平时是个搞笑、爽朗的人,我很喜欢他。
有一天中午,我爸和我妈买房领钥匙回来,我发现我爸今天不怎么开心,脸色很难看,如同有一团乌云笼罩着。他什么也没说,回房间睡大觉去了。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我爸今天不开心?根据我的初步判断,是我妈和我爸在路上吵架了。但是我很快否定了,因为领钥匙本该是件开心事。第二种可能,他们俩觉得我们的房子不怎么好。但是我爸是个很细心检查的人,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我怎么也想不到。但我马上又看到我妈今天心情不错,说明他们俩在看房子的过程中,以及在回家的路上,并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就在我大脑一片空白、毫无思路的时候,我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她说:“我准备把我们下面8楼的房子给阿乐住。”
这句话使我心中一惊,难道我爸是为了这件事而发愁的?这倒是有可能。我妈想让我留在梅州工作,但我爸希望我以后远走他乡,去外面生活。过了几个小时后,我爸怒气冲冲地冲出了房间,对我妈说:“我绝对不会让我儿子在这里生活,不能让他一辈子在梅州住!”我听完这句话,反而很高兴,因为我猜对了!
这件事就此结束,我以后也想去外面生活,想要去外面看看。
教学札记

学生踊跃参与聊天
通过猜测环节,同学们都拿起笔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都想显示自己有过人的“读心术”。我知道,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埋藏着英雄主义,也就是想“逞能”,只看老师如何去引导和开掘。祖亮同学发现班长某天很反常:“班长不再是‘猎鹰’,眼中没有了‘弓箭’,而是有一朵鲜花,在眼中开放。脸上也不再有南极的冰寒,也不是沙漠的酷热,而是满山遍野的鲜花青草。她哼着小曲,为什么这么高兴?”宥铭同学在作文开头写道:“每个人都有心思,能猜出别人心思的,都拥有‘读心术’。不绕那么多,今日就分享一下我的‘读心术’。”范文作者的老爸平日里是“搞笑、爽朗”的,突然“脸色很难看,如同有一团乌云笼罩着”,于是作者就开始猜测老爸的心思了。两次推断,都被自己否定,还是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于是“我”终于猜出了答案。这些过程,没有多少看得见的情节,全凭作者细心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只言片语,这正是这道作文题的难度所在。小作者完成得不错,推理过程表述很清楚,逻辑也很严密。也有个别细节还存在不足,如“但我马上又看到我妈今天心情不错”,“心情”跟“看到”搭配不妥,“心情”应改为“气色”,或全句改为“但我妈依然脚步轻快地在屋子里忙碌着”。让学生尝试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不仅对写作,对一个人心智的成熟,也都是有积极影响的。
教学杂谈 这样聊天有助于学生快速构思
提到写作,学生最害怕的是什么?其一,没什么可写;其二,不知如何写。许多孩子都有过这种情况,铺开作文本,然后咬笔头,玩纸巾,摆弄橡皮擦,倒杯水,上趟卫生间……作文纸却一直空空如也。其内心是痛苦的,和便秘、难产相比,痛苦的表现虽不一样,但“出不来”的情形并无二致。
短时间内教孩子写出好作文,我并无高招,因为这需要时间、需要阅读量、需要生活积淀,当然,也需要天赋;但让孩子能快速下笔,我还是悟出了一点点门道,这里可以略略分享一二。
我反对讲太多方法,方法越多,禁锢越多,留给孩子的发挥、发展空间越小;但我愿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内和学生多聊天,若学生平常不敢说话,又如何让他们动笔时有话可说?不过,实践证明,“民主”和“平等”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且不说老师抵触,就是老师接受了,学生也不是能轻易接受的,他们会觉得超纲了,浪费时间了。我们要用道理说服他们,语文是一门特殊学科,一张口就是语文,一睁眼就是语文,不能为“纲”和“本”所束缚。课堂聊天的艺术是,看似讲闲话,但讲完后,发现重点全在其中。尝试几次,学生便知道对他们有用了。
那么“重点”是什么呢?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构思,我们的聊天内容里面应包含这“三问”:第一,什么是;第二,有什么;第三,想什么。三个问题中的“什么”,要根据题目或题目中的关键词灵活变动。
例1:作文话题是“珍惜”
当年正是汶川大地震过后,我从灾后的心理变化谈起。我说有没有可能,汶川某中学一个孩子,在地震当天曾和父母吵架,吵得很凶。学生说完全可能。
可能因为什么事吵?
什么事都可能吵,比如管孩子读书,一刻也不能停,讲的话孩子又不爱听,就吵了。
什么话不爱听?
凶狠的话不爱听,虚伪的话不爱听。
你爸妈是哪一种?讲过什么话?
我进步了十几名,他们不当一回事,吃饭时悠悠地说,同事的孩子年级第一名。这不是针对我吗?变着花样打击我吗?我说你爱谁做你的子女,你就去找吧。这样就吵起来了。
假如地震发生后,父母走了,孩子还活着,他回顾和父母最后一次聊天,会有什么想法?
天哪,要是没命了,什么太唠叨啊,讲话没艺术啊,连狗屁事都不算,可明白以后呢?晚了,父母回不来了。
所以要珍惜。在没遇上地震这件事之前,就应该懂得珍惜。
聊天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你要珍惜的是什么?你具体有哪些可珍惜的?你想过为什么要珍惜吗?将这方法告诉学生,他们自己也可以和自己“聊天”,“聊”完列出提纲:
我珍惜的是什么?答:我觉得要珍惜已拥有的幸福生活(或:亲情、友情、时间,选一个当重点)。
有什么珍惜?答:和灾区孩子相比,我很幸福,但却不知道珍惜,向妈妈发脾气,还摔了一只碗,妈妈来学校找我,我假装失踪。(要与上一问的答案一致,下同)
珍惜让你想到些什么?答:幸福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例2:题目是“家乡的变化”
变化的是什么?答:生活条件(或环境、习俗)。
有什么变化?答:有娱乐设施,有大商场。
这种变化让你想到什么?答:我们有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
这“三问”其实是有用意的。第一问定范围,第二问定内容,第三问定中心。第一问,让你审题不跑偏;第二问,让你的作文内容充实,有细节;第三问,让你的作文有思想。做考场作文时,如果拿到一道题毫无思路,不妨向自己提这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