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妨这样教作文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然而一旦被我们概念化了,就会黯淡无光。所以我尽量不讲写作理论,好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生活中探秘寻宝。我不谈“五感”写作法,而是让他们“用耳朵写作”;我不谈细节描写,而是告诉学生“好作文可以搬上舞台”;我不谈夹叙夹议,而是让学生“在作文中当法官”……
作为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为何热衷于谈论小学、初中的作文教学呢?其实,正是高中教学面对的现状、困惑,再加上长时间的反思、考问,才让我感到有责任、也必须下决心谈论这些问题。在本书第十八讲我提到,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你告诉我们这些已太晚了,如果早几年了解,也许还有点用。”这句话也许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等他们发现原来学习没必要成为这般桎梏的时候,大把日子已成了回不去的从前。
1.孩子害怕什么,就应绕开什么
面前有块搬不动的巨石,怎么通过?绕开就行。这是再简单朴实不过的道理了。然而用在学习上,大家不见得都有这样的智慧。有一次聚餐,我因不擅长吸螺蛳而引得同伴争当我的老师;我学起来很笨拙,又引来一阵嘲笑。我只好放弃这道菜,改吃别的。这事我能轻易绕过。但我意识到,如果我是学生,我不是在吃螺蛳,而是在写作文,读英语,做物理题……那么我被人指点、嘲讽、逼迫的厄运还能摆脱吗?最终结果可能因为某一个弱点,而变得自卑、自闭甚至自暴自弃。
有个高中生语文底子不错,却不肯花时间学语文,偏跟数学杠上了。跟家长反映,家长说:我孩子数学考个位数,所以一直找老师补数学。我说:数学差就别逼他学数学了,要从其他方面入手,让我来跟他聊聊。我看了这个学生的数学试卷,对他说:咱们不提数学,只跟你讲一个汉语词汇——递增。他说:我懂,逐渐增长的意思。我说:好,再考你一个——单调。他说:懂,但不会表达。我问:高速路和林间小道,哪个单调?他说:高速路。我说:对呀,如果你把语文上会的用来做这道数学题,就不至于单调递增区间都不懂了。从喜欢的事物入手,就算没提高,至少学习的欲望还在;偏要将孩子往他害怕的地方推,除了能证明他在这方面有多笨,还能怎样?
多数学生害怕作文,而多数老师恰恰喜欢“作文”不离口,且还要制定出许多条条框框来,好像刻意要增加并强调作文的难度,这样,学生畏惧作文、敷衍作文的现象如何能消除?我曾尝试这样教孩子作文:唱歌,聊天,玩游戏。孩子唱了歌,玩了游戏,也边聊边记了些东西,就是没写作文。下次作文指导,又没写作文。第三次孩子自己都急了:你真的不让我写作文?我说:我们已经写完一篇了,不信你将记的笔记整理一下,再看看中间加些什么话来过渡,题目就是《我改变了对读书的看法》。这是第一篇作文,完全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孩子说城市套路深啊!我还念优秀习作,《我想去尿尿》。孩子边听边大笑。我说这是优秀习作,孩子不相信。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么写会被老师骂死。我说现在允许你这么写。他终于抓起笔来刷刷刷地写,好像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搞怪,在捣乱,在倾诉,在暴露其实每个人都蠢动着的来一次“无法无天”的想法。我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说白了只是绕开了一块巨石罢了。
2.爱生活,爱阅读,爱表达
学生不爱写作,不会写作,是因为在他的认知中,作文和生活是两回事。写什么?怎样写?全凭老师的教条,这样就让学生没有了写作的欲望,还增加了很多束缚。好比孩子走路,本来多摔几次跟斗就能学会的事,如果你总跟他讲这样不行那样不对,这不等于成心要消灭他的本能吗?
我坚信,爱生活就能爱上写作,享受生活就同样能享受表达。不过确实有的孩子什么也不爱。有个家长问这样的孩子怎么办?我说别去证明他笨,也别指出他没爱好,要反着来,就是设法证明他有点聪明,也有爱好。那天我交给一个孩子一件简单的事,让孩子去开车门。他按了两次,才按对开锁键。下次又让他开车门,又按了两次。我告诉他,其实记住哪个键是开锁的,只需两秒钟,你看左边就是上锁的,右边就是开锁的,你念一遍:左锁。他一边念,一边伸出左手,嘿嘿傻笑。我表扬他说,你看你只用了两秒钟,就记住了,你要是不肯花这两秒钟,你就每回开车门都比别人多两秒。做事用点心,这时间不会浪费。我又跟他讲起我小时候用七天时间记七个音符的故事。我说花七天时间,看起来太多了,但如果我不花这七天,可能一辈子都要掰手指头才能读对一个音符。他似乎得了些启发,后来知道阳光落在墙上什么位置是12点,知道手握双色笔旋转可以画出些好看的图形,知道用不同的叶子可以拼出很多小动物。我告诉他,我小时候没学会你这么多技能,我小时候的故事就在我的《童年那些事》上面,自己去看。后来这孩子怎样?他第一回坚持读完了一本书,也记下了自己总结的许多生活小窍门,他开始不排斥写作了!
其实我做的就是一件事:将读书、写作融入生活中去了。他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也就愿意从书中去分享别人的生活,也愿意将自己的生活与人分享。写作,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身需要和自觉行为,而不是谁强加的。而在现实中,在孩子的课堂上,这一切却行不通了。学校老师会急于让孩子用上成语,用上修辞手法,将平时记录的好词好句嵌入作文中去,并认为这样才是好作文。于是,作文不再是分享生活、表达情感,而是东拼西凑成老师喜欢的样子。孩子成了书本的搬运工,久而久之,不但作文写不好,也失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教育非但不能启智,还成了智力发展的阻碍。
3.不妨这样教作文
生活影响了我的课堂。我教作文,不再墨守成规,也不拿各种规矩来唬人。归纳起来,我是遵循着以下三大原则来教作文的。
(1)“人”是第一要素,要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统一起来。
我主张教给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教给学生平等思想,让学生学会反思。学生不爱生活,也就无法爱阅读、爱写作,这是前面说过的。学生不懂反思,心智就不会成熟,思维就不会发展,道德水平也难以提高。比如跟学生讲写作文要讲真话,学生说做坏事也可以写吗?不会挨老师批评吗?我知道孩子们开始懂得迎合别人了,这是成长的正常现象,但从育人角度来说,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会让孩子学习上不再独立思考,品德上不再正直敢言。我告诉学生,真实的都可以写,但真实生活中的那些恶的、丑的,应该加以反思。比如你搞恶作剧,你在写这件事的时候,应该反思这么做有什么危害。这样,作文写深刻了,思想素质也同步提升了。以前学生写景状物,毫无灵性可言。主要问题在哪里?在于只用了好词好句,没用“心”。所谓用“心”,就是要将自身放在和万事万物平等的位置上,这样,一棵树也有了情感,一个水杯也有了生命,作文就灵动起来了。
(2)“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多讲生活,少讲理论。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千篇一律?因为他们停留在概念上来看世界,高兴时“心花怒放”,伤心时“泪流满面”。其实真实的作文才是最有个性的。写幽静的山林,使用成语写出的是概念上的世界,是缺乏个性的,而用心观察后表达的才是最有个性的真实的世界。比如屠格涅夫是这么描写山林的:“四周是那么的宁静,你能听见一百米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地勾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松软的草面上——永远地掉在那儿,静静地等着腐烂。”这才是独一无二的山林。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然而一旦被我们概念化了,就会黯淡无光。所以我尽量不讲写作理论,好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生活中探秘寻宝。我不谈“五感”写作法,而是让他们“用耳朵写作”;我不谈细节描写,而是告诉学生“好作文可以搬上舞台”;我不谈夹叙夹议,而是让学生“在作文中当法官”……本书中有相关的具体教学实例。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不至于将作文和生活分割开。
生活是流动的书本,书本是有字的生活。多阅读,也是深入“生活”的重要方式。《呼兰河传》里吃瘟猪肉、在祖父的园子里浇水、看小团圆媳妇等故事,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活。不讲理论,只让学生去读,读完或开心或伤感或沉思,这种收获和参与现实生活的效果是类似的。现实的生活,或书本里的生活,若能引发孩子们的同感或质疑,这就是在学习作文了。想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正儿八经地进行作文教学呢?又何来作文模板或秘诀呢?
(3)“快乐”是写作的最佳状态,“真实”是作文的最佳品质,“写作”是我们普通人都能拥有的诗和远方。
学生是否害怕作文,是否乐意写作,这跟我们教他写什么样的作文、怎样写作文有很大关系。我教的作文若要取个名字,应该叫“快乐真作文”。“快乐”是写作的状态。这个世界从来不会为迎合我们而总是制造快乐气氛,有的人自找烦恼,我们通过写作自找快乐。“真”是作文的品质。对于“真实”,本书有专门的章节会讲到,比如动画片中动物为什么会说话?这是情境的真实,一只鸡都说话的时候,你自然相信牛也会说话,这不是很真实吗?作文的“真”,重要的不在客观世界,而在主观世界,即我们在作文中的认知、情感、思想,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学生问假如我们的认知是错误的呢?这正是多数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他们怕“写不对”。其实没有谁要求我们要写对呀!如果天下文章都按同样的标准写对了,又还要作文这东西干什么呢?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情绪,这才是作文存在的意义!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有了真心、真诚、真实,我们的不足,就会被宽容和谅解。
我知道许多同行讲作文时,还喜欢将作文当作生杀予夺的重器,有意无意总是曝出类似的言论:这是整个考试分值最大、拉开距离最大的一道题,这么写能提高多少分,你要是那么写就完蛋了……当然,不谈考试和分数的课堂,在学校是没有的,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平等”是写作的重要理念,而这些言论却分明在强调“不平等”。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学生不是在表达本心,而是在迎合老师,在投机取巧。这种方法不但不能用于教作文,也不能用于教其他学科、其他知识。学生的心思不在研究问题本身,而在揣摩老师的想法,其结果还是前面那句话:这种教育非但不能启智,还成了智力发展的阻碍。
学习作文,不是为了去赢得什么,炫耀什么。我们不过是让自己拥有更独立的思想、更健全的人格,去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我们心里想到的,不是“瞧,我多厉害”,而是“我知道我能行”。我们爱生活,爱阅读,爱表达,想用我们的自信、坚毅、宽厚,去换取尊严、价值、心安;想让自己不论天阴天雨,心中都有一轮朝阳。这轮朝阳不但有色彩,还有声音,有翅膀,有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和远方。

2024年3月,“作文与育人融合教学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在梅州市梅雁中学开题,来自梅州市教育发展中心和广东省林明名师工作室的专家团队莅临指导。

课题小组的实践课程不是公开课,更不是表演课,而是写进了课程表的常规课。走进这样的欢乐课堂,成了学生的期待。课题小组成员每周按常规进行集体备课、磨课、讲课、评课。包括高三复读年级在内,梅雁中学有7个语文备课组,该课题小组被戏谑地称作学校的第8个语文备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