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初的中国
——孕育良渚早期国家的母体
“中国”名称之初现,在考古资料方面,有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1] ;在文献方面,有《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和《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其语境里,均指以河洛汇聚之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肇基于“西土”的周人对夏商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称呼。这应是“中国”原初的含义,可称为狭义的“中国”。“中国”的现代词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指代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指代在清朝晚期已经明确出现,并沿用至今 [2] 。此为“中国”的现代含义,可称为广义的“中国”。与此对应,“最初的中国”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指代在中原地区形成的最早的王朝或国家级政体 [3] ;广义上讲,则指代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初雏形。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广义的“最初的中国”。
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这个“最初的中国”在公元前第四千纪,尤其是后半叶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