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满天星斗
——前良渚时代的社会发展
距今约 5 300 年,天目山余脉大遮山南麓,苕溪从西南向东北蜿蜒而过,支流密布,水网纵横,交织出大片湿地。周边的低矮丘陵上,良渚文化突然繁荣起来。西有吴家埠,东有庙前,南有大雄山麓的北村和官井头,北有大遮山前的瑶山。汇聚于此的良渚人,启动了惊人的社会发展。北村和官井头墓地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瑶山更不寻常,自然山体被大规模改造,以石磡勾勒出神圣空间。平整的顶部,是精心设计的祭坛:以围沟圈出方形的中心空间,铺垫红土,沟内填满灰土,沟外则以黄土覆盖。这土分三色的祭坛,也是良渚最高等级领导者的埋葬之地。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的墓葬被考古学家发现,出土的玉器震惊学界和公众。
聚集在苕溪湿地周边丘陵的良渚人群,目光越过脚下的金色稻田,注视着辽阔的湿地中央,酝酿起一个宏伟的计划。瑶山的惊人发现表明,这些人群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政体,由手执玉钺、身佩通灵玉制法器、集神权和军权于一身的王者统领。他们心中的规划,是一座前无古人的大城,是规模空前的大规模水利系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第一个早期国家。
良渚文化之前,距今约 6 000 年开始,中国史前时代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灿烂转折期。各地区的社会领导者,实践着不同的构建复杂社会的政治方略,“古国”纷纷涌现,璀璨如满天星斗。环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同样蓬勃发展。而此时的天目山脚下,这片今天被称作良渚的水乡,如同世外桃源,只散布着一些小型聚落。距今 5 300 年前后,各地区经历辉煌之后,进入剧烈动荡的整合时期,这片世外桃源,却开始了标志着中华文明形成的早期国家的构建。
为什么良渚人群会发生这看似突兀的崛起?这需要从良渚之前,距今约6 000~5 300 年形成的史前社会的发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