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豆鼎食
山东环泰山地区以及汶水、泗水和沂水等淮河北侧支流流域,此时期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分布范围,墓葬资料尤为丰富,描绘出另一种社会发展道路的细节。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表现出明确的等级差别:大型墓葬中,随葬品达百件以上;小墓中则只有几件 [26] 。
M2005 长 3.6、宽 2.28 米,墓主为成年男性,随葬品共 104 件(图三三)。包括觚形杯 10 件、豆 19 件(其中多件内装有猪下颌骨)、高足杯 7 件、鼎 3 件;三足钵和三足盆各 2 件,分别盛放猪下颌骨和牛头;还有石钺 2 件、骨两端刃器 24件、象牙器柄 1 件、獐牙 6 颗。M2019 长 2.9、宽 1.25 米,墓主为成年男性,随葬品总计 106 件,包括觚形杯 7 件、豆 10 件、高足杯 4 件、鼎 7 件、穿孔石钺 1 件、骨两端刃器 16 件、绿松石坠 1 件,另外有獐牙 1 颗、猪牙 8 颗和猪颚骨 1 件。

图三三 大汶口M2005 随葬陶器群
(采自《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图八一)
江苏北部邳县大墩子遗址,也发现大汶口文化墓地 [27] ,其中M44 的墓主为成年男性,随葬品 52 件,包括鼎 6 件、杯 5 件、大口缸 1 件、绘有庙底沟风格彩陶纹样的盆 1 件,以及石钺 1 件、獐牙勾形器 1 件和獐牙 4 颗,另随葬狗 1 只。
江苏邳县大墩子墓地M182,墓主为 15 岁左右的男性,随葬品约 29 件,包括鼎 11 件、圈足杯 8 件、大口缸 1 件,并有石钺 1 件、獐牙勾形器 1 件、长方形骨器 1 件,以及内有石子的龟甲 2 副。
这些墓葬表现出大汶口社会复杂化的几个重要特点:(1)随葬品数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是社会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2)随葬品以日用陶器为主,大墓中鼎、豆、杯等炊器、食器和饮器都是多件同出,食器中经常放置猪头等食物,并常见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坡墓地类似的大口缸,表明宴飨或以酒食祭祀的仪式活动在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展示身份的重要场合。(3)有獐牙器、石钺等标志身份和权力的特殊物品。(4)有龟甲、骨筒形器等与宗教仪式有关的物品。大汶口骨筒形器与红山文化和凌家滩的玉筒形器一样,是龟体的抽象表现。这样的龟崇拜继承了源自淮河流域距今 8 000 年的贾湖文化传统,又有所发展。但可能与宗教仪式相关的器物数量少,而且在随葬品不是很丰富的中型墓中也出现,表明宗教活动和宗教权力在社会中远不如世俗礼仪和世俗权力重要。(5)庙底沟风格彩陶多见于大中型墓,表明社会上层有更多的远距离交流和获得特殊物品的机会。(6)大墓集中分布,一些大墓的墓主为未成年人,表明已经出现有血缘关系的统治集团。
这些大型墓葬所在的政治组织,也应符合“古国”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