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雄起的天子
在两宋皇帝中,宋高宗赵构算是寿命最长的一个,活了81岁;然而,这位长寿皇帝生前身后却背负了昏庸无能、卖国求和等诸多骂名。
赵构的即位颇具戏剧性。身为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其实根本不具备当皇帝的任何筹码,然而,历史还是不由分说地将他推向了前台。靖康元年(1126),金兵挥戈南指,刚刚接受徽宗禅让在皇位上还没坐几天的钦宗惊惶失色,面对兵临城下的金人开出的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及以亲王为质的苛刻条件,《三朝北盟会编》以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下了康王赵构的闪亮登场:
上召诸王曰:“谁肯为朕行?”康王越次而进,请行。康王英锐神武,勇而敢为,有艺祖之风。将行,密奏于上曰:“朝廷若有便宜,无以一亲王为念。”
这段文字,为我们活画出的,是一个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勇形象,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翻检更多的史料,我们看到,这位徽宗的第九子,生母为韦贤妃,由于本是庶出,又排行靠后,在皇族中并没有显赫的地位。金兵围城之际,徽宗带着一干妃嫔皇子仓皇出逃,康王赵构也没在名单之中。当时留在汴京的皇子只有康王赵构和肃王赵枢,而这个赵枢在皇子中排行第五,相较而言比康王赵构地位稍显尊贵。所以,为了答应金人的条件,钦宗派出赵构去金营做人质也便在情理之中。《三朝北盟会编》作为成书于南宋的史籍,当然少不了为尊者讳,把赵构的被动做人质说成是主动请缨,形象自然会高大起来,当“英锐神武”“勇而敢为”的赵构以这样一种形象亮相于史书之中,谁不为这个顾全大局的皇子竖起拇指呢?
然而,一个戏剧性情节的插入却打乱了历史的节奏。就在赵构进入金营不久,发生了姚平仲劫营事件。对于这次以失败告终的劫营事件,金帅斡离不(完颜宗望)十分恼火,他致书宋廷,诘问“虽以康王、少宰为质,决是无所顾惜,辄敢有此侵犯?”而这种对康王身份的质疑显然已是更加强化的一种递进,因为早在劫营事件发生之前,金人就觉得这个宋室亲王有些不对劲,据《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载:
先是,康王留金营,与金国太子同射,连发三矢,皆中筶,连珠不断。金人谓将官良家子,似非亲王,岂有亲王精于骑射如此?乃遣归,更请肃王为质。
这段文字,显然和宋廷的劫营事件构成了一个令金人质疑的逻辑链。身为人质的赵构在金人喝令下与金国太子较射,且“连发三矢,皆中筶”,如此精于骑射,怎么可能是不识干戈的宋廷皇子?而接下来的宋军劫营又全然没有投鼠忌器,让金人彻底坚信了康王这个所谓的亲王,不过是宋将之子,既然是“假冒”的,那就没商量,赶紧换个真亲王吧!就这样,康王赵构阴差阳错地被遣返回来,换了肃王赵枢,这个赵枢于是成为赵构的替死鬼。
而康王赵构的人生却从此实现逆转,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此时,身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构见势不好,“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他不仅没有出兵勤王,反而在一众文武官吏的“劝进”声中开始酝酿登基继位,“黄河之渡,则阴未凝而冻忽合;济州之瑞,则红光见而火德符。天命彰彰著闻……大王其可久稽天命乎?”当众多“祥瑞”之兆终于为这位排行第九且素无声望的康王积聚起不可抗拒的“天意”,赵构最终于公元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称帝,匆匆组建了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
总结宋高宗在位期间做的两件“大事”,基本可以概括为“逃跑求和”与“残害忠良”。尽管赵构在应天府即位,但真正在这里驻足却没几天,自建炎元年(1127)到绍兴八年(1138)的十余年间,这位南宋首任皇帝的行程始终喧腾着金兵的铁蹄声。在金兵的追赶下,赵构先是跑到了扬州,接着又奔向越州(今浙江绍兴),看到金兵步步紧逼,又一路颠簸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镇海)、昌国(今浙江定海),最后无路可逃,竟然逃到了温州附近海域,在船上组建起一个“流亡政府”。而金国大将完颜宗弼,为“绝南人之望”,很快便开始搜山检海。在攻克明州后,他大举调集战船,准备将这支赵宋余脉剿杀于海上。但这一次,赵构再次大难不死,随着海上骤起风暴,不习水性的金军战斗力锐减,宋军水师趁机出击,大败金兵。就这样,在海上逃亡了四个多月之后,穷追不舍的金人终于退兵,赢得喘息之机的赵构慌忙奔赴杭州,将这片鱼米之乡作为自己苟且偏安的都城。
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
——赵构《渔父词》
这首《渔父词》,为《全宋词》收录的赵构所作十五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
通过这段序,我们可知这首词作于赵构逃亡途中,本就慌不择路,还有心情填词,也算得其父徽宗衣钵。最早以吴地吴歌中的渔歌为依托,创制《渔父词》的唐人张志和不会想到,他的经典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会在三百多年后被一个不断变换行在的宋代皇帝演绎出十五种风格相近的版本。
“薄晚烟林澹翠微。江边秋月已明晖。纵远舵,适天机。水底闲云片段飞。”走进这样的江边晚景,恬淡的禅意便氤氲而起。
“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伴我眠。”与锦鳞沙鸥相遇,一幅青绿山水图便有了灵气。
“暮暮朝朝冬复春。高车驷马趁朝身。金拄屋,粟盈囷。那知江汉独醒人。”漫步这样的梦境,那个“江汉独醒人”便成为一个孤独的造梦者……
对于赵构的十五首《渔父词》,孙宗鉴《东皋杂录》赞曰:“水涵微雨湛虚明,小笠轻蓑未要晴。一深于情景,二善于意志,即操觚专家不过如是。”南宋藏书家廖莹中在《江行杂录》中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虽古人之骚人词客,老于江湖,擅名一时者,不能企及”。而直到晚清,文人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仍对赵构的这十五首《渔父词》赞不绝口:“唐张志和制《渔父词》,清超绝俗,和者甚多,皆逊原唱。……惟高宗所和同工异曲,几驾原唱而上之。”
然而,这十五首《渔父词》虽以其清丽脱俗逸出尘外赢得了文人们的赞誉,却难掩一个“逃跑皇帝”心中的惊悸与悲凉。“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这样的词境,其实要消解的正是赵构逃亡路上挥之不去的噩梦,从扬州到越州,从明州到定海,再到风高浪急的海上,赵构似乎已经过惯了被人撵着跑的日子,但坐在烟艇上静心垂钓,却始终是这位“逃跑皇帝”一路亡命的动力。好在后来金兵也追得累了,再加上不习海战,一路又掳获了太多的奇珍异宝,美女丽姝,终于不再恋战,鸣金北归,南宋小朝廷这才在杭州立稳脚跟。对于这座自己在逃亡路上几进几出的城市,赵构早在建炎三年(1129)七月驻跸这里时,升杭州为临安府,他希望给人的感觉是,这座在柳永笔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城市和此前所有的行在一样,只是一处临时安顿的居所,待兵强马壮,再行恢复之事。但谁都看得出来,当赵构于绍兴二年(1132)决定迁都临安,这个在兵荒马乱中匆匆即位的皇帝已不想再折腾。多年的颠沛流离,早已让赵构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脆弱。在候潮门外钱塘江上,他常年准备着二百艘船,并在舟山群岛积蓄了大量的船只粮草,而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应战,就为了随时准备再次出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城市风情,固然是赵构选择将临安作为南宋都城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它以一支巨型喇叭的形状对接起一片汪洋大海,在金人搜山检海中因漂行海上而幸存的赵构坚信,关键时刻,浩瀚无边的大海就是他最后的庇护所。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南宋军民收复失地的愿望注定要成为泡影。已成惊弓之鸟的赵构早已不敢直面金人的兵锋,尽管他拥有骁勇的韩世忠、岳飞,剑锋所指之处,金兵望风而逃。尤其是岳飞,更是相继取得了郾城、颍昌大捷,收复了黄河南北的部分州县,让金兵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浩叹,并决定放弃开封渡河北逃。然而,经历长年逃亡已经毫无斗志的赵构,更希望将这些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作为议和的筹码,他任用以秦桧为首的一批佞臣,极力寻找议和的机会,而前方将士越是浴血奋战,他就越是惊悸不安,特别是天天吵着要“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的岳飞,更让他头痛不已。事实上,这个偏安的皇帝一生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当年做人质的阴影时常让他足底发软,一路被金兵追杀的经历总让他噩梦缠身,而最让他寝食难安的梦魇其实还不是金人,而是他的部将,发生在建炎三年(1129)三月的那场苗刘兵变,始终让他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赵构即位之后不久,便在以黄潜善和汪伯彦为代表的投降派的建议下,罢免了只担任77天宰相的李纲,处死了力主抗敌的太学生陈东,并很快就放弃了应天府,一路逃往扬州。在扬州被袭之后,他又让自己的宠臣王渊断后,保护自己渡河南下,逃奔杭州。然而,这个因和宠宦康履勾结而上位的御营都统制,所谓的“断后”,竟是用战船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军失陷敌营,至于宦官康履,更是仗着赵构宠信,一路强占民宅,聚敛钱财。御营军的两位将军苗傅和刘正彦见此情景,愤而发动兵变。他们带着义愤填膺的兵士先取了王渊和康履的首级,继而围困杭州城,要求赵构退位,策立年仅二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迫于压力,赵构随即下诏逊位。苗傅和刘正彦以为兵变成功,不想处在外围的韩世忠、张俊等将领迅速集结队伍,飞奔前来勤王,苗、刘势单力孤,统兵才能又远不及韩、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被平定,苗、刘二人皆身首异处。建炎三年(1129)四月,“太后下诏还政,皇帝复大位”。
苗刘兵变差点重演马嵬故事,不能不让重登皇位的赵构对手握重兵的将领心怀警惕,而最让他坐立不安的,正是他曾亲授精忠之旗的岳飞。曾几何时,这个从一介偏校成长起来的勇将,一直被赵构视为家国之臣,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让他发现,岳飞眼中的家与国和他眼中的家与国实在无法重合在一起,而这种君臣关系一旦由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也就宣告了一个臣子的死期。当沉醉在西湖歌舞中的宋高宗一次次收到岳家军的捷报,他终于坐不住了,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强行调回,并很快指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诛杀。可怜岳飞,一颗丹心,一腔热血,最终化作一声留在史书中的长叹。

宋高宗
事实上,在诛杀岳飞之前,这位逃跑皇帝的偏安政策便已经全面铺开,韩世忠等一大批主战派官员纷纷被褫夺兵权贬谪流放,而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也随之撤除。绍兴十一年(1141),也就是在岳飞被杀的前一年,赵构忙不迭地在本已赢得战略主动的情况下,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洛)、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1142)开始,每年春季运送至泗州交纳。然而,这纸和议持续了仅二十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国撕毁和议,再起兵锋,尽管虞允文取得了采石矶大捷,再次保住了南宋江山,但经过这次惊吓,赵构已将皇位视若针毡,第二年六月,便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宣布禅位给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史载,赵昚初名赵伯琮,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构的亲生儿子赵旉此时早已夭折,未再有子的赵构遂在宗室中物色了两个候选继承人——赵伯玖和赵伯琮,将他们收为养子,据说为了考验一下这两个人靠不靠谱,赵构曾各赏二人十个美人,结果十日后,给赵伯玖的十个美人全部“破瓜”,而赵伯琮的则“完璧也”,最终赵伯琮才成了太子,继而坐上皇位。
宋代皇位的传承,自赵光义至赵构,始终在赵光义一脉传承,而随着宋孝宗的即位,皇权重回赵匡胤一脉。对于此次禅位,赵构自云:“托付得人,吾无憾矣。”而事实亦如此,自从当上太上皇的那天起,他便在德寿宫优哉游哉地开始了养老生活。据说德寿宫本为秦桧府邸,秦桧死后,收归官有。这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可以说再造了一个小西湖,不仅引活水造湖造景,而且还人工垒成一座“飞来峰”。在这里,足不出户欣赏“西湖”美景的赵构,不仅对魏晋六朝书法碑帖心摹手追,而且极重养生,曾亲抄嵇康《养生论》,自此又续命20余年,一直活到了81岁。
其实,赵构更像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史载他膂力过人,可平举110斤重物,行走数百步,骑马射箭,开弓可达一石五斗,按照宋代军制,已达到禁卫军的标准。然而,当年在扬州的仓促逃跑,令他终生无法雄起;在皇城中,他曾经精心组建一支相扑营,内中有一百余名相扑高手,他们都是从全国征调而来,每三年还要通过比赛进行淘汰,然而,这位皇帝却无心建立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威名赫赫的岳家军硬是让其拆成了一盘散沙。
高宗……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对于这个昏庸之君,《宋史》的评价,可以说没留一点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