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
【题解】
在本篇中,唐甄以自己为蔡息关题画之事作为切入口,来阐述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解。
唐甄题画内容的核心观点,就是人探求大道时,或不知道大道何在,或已经知道但不能努力去践行,更不知道大道就在人自己心中而一味向外物求索,无异缘木求鱼。
接下来,唐甄经由王阳明的“良知,是吾师也”的观点而发挥,认为如果以良知为师,人人都是王阳明;如果心怀良知,有如怀揣宝物,能致良知的人即怀其宝而善用者。同时,正如“知良知”与“致良知”一样,知与行应合而为一,这就像知道衣服温暖就要穿上御寒、知道食物美味就要用嘴品尝是一样的道理。这样一来,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主张,在唐甄这里得到了最明白晓畅的说明。
息关蔡子 ① ,其父忠襄公尝梦见阳明子而问道焉 ② 。息关因画为图,而以己侍侧,请唐子有以发而题之 ③ 。乃题之曰:
【注释】
①息关蔡子:蔡息关,名方炳,字九霞,号息关。
②忠襄公:蔡懋德,字维立。蔡息关之父,谥忠襄。
③有以发:有所感发。
【译文】
蔡息关先生,他的父亲蔡忠襄曾经梦见自己向阳明先生求学问道。息关根据梦境作了一幅画,并且自己侍立在旁边,请我根据感发而题画。于是我题下了下面这些文字。
凡求道者,患在道之无从 ① ;既知所从矣,患在身之不至。《诗》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② 。”溯而上之而道阻焉,不知所在也;溯而下之而宛在矣,知所在而未能即也。夫不惮身劳而上下往反,其求道可谓勤矣;而卒之望若见焉,而不能身至其人之侧者,是何也?未得所从之道也。斯人也,虽生于鲁哀之时 ③ ,游于东鲁之邦,踵于孔氏之门,犹之乎身不离于戎狄也。《蒹葭》之言,吾所耻也。《书》曰:“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④ 。”既见圣,则在圣人之侧,异于水中之隔矣。于斯时也,闻圣人之言,见圣人之行,如渠之导水,帆之遇风,无往不利,而若之何其不克由哉?其不克由者何也?未得所由之道也。斯人也,虽入于孔氏之门,从于颜、季之列,日睹圣人之貌,犹之未见也;日闻圣人之言,犹之无闻也。《君陈》之篇,吾所憾也。盖彼知在水之中央,而不知在身之中央;彼知由于圣之圣,而不知由于心之圣。不自得而求于外,是以在焉而弗在也,由焉而莫由也。
【注释】
①从:同“踪”,踪迹。
②“溯洄从之”几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是《诗经》中最为人熟知的诗作。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
③鲁哀:鲁哀公。春秋末鲁国国君。姬姓,名将,一作“蒋”。鲁定公之子。公元前494—前467年在位。以三桓势强,欲借助外力伐之,遭三桓进攻,奔卫,后至邹,最后逃亡至越,卒于有山氏。谥哀。
④“凡人未见圣”几句:语出《尚书·周书·君陈》:“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
【译文】
凡是追求大道的人,最担心的是不知道大道的踪迹;知道了大道的踪迹,又担心自己不能到达。《诗经》中说:“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逆流而上却道路险阻,不知道走向何方;顺流而下虽然宛在目前,知道处所却不能接近。不怕身体劳苦上下往返奔波,这种求道的精神真可以说是勤劳;而最终好像望见了道,但身体却不能到达那人的旁边,是什么原因呢?是没有找到进入大道的门径。这样一个人,虽然生于鲁哀公的时代,在鲁国东部的小邦游历,脚跟都到了孔子的门口,自身还好像是野蛮人一样。《蒹葭》中所说的话,我为之感到羞耻。《尚书》中说:“普通人见不到圣人,好像是没有能力见到;已经见到了圣人,也不能够跟由圣人前行。”已经见到了圣人,就在圣人的身旁了,不同于隔着水看圣人。在这个时候,听圣人的谈论,看圣人的行为,如水沿沟渠奔流,风鼓满船帆,往哪里行进都顺利,但为何不能跟从呢?不能跟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没有找到跟从的门径。这样的人,虽然进入孔子的门庭,与颜渊、子路同列学习,每天都能看见圣人的容貌,还是像没有见到一样;每天听着圣人的言论,也和没听到一样。《君陈》篇所说的遗憾,也是我所遗憾的。大概人只知道在水的中间,却不知道在身体的中间;人懂得由圣人到达圣明的境界,却不懂得由自己的内心达到圣人的境界。不通过自己的内心得到却只向外部索求,所以这种在实际上是不在,这种经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经由。
阳明子曰:“良知,是吾师也。是非自明,依而不违,自合于道 ① 。”以言乎其人,则阳明子为忠襄、息关之师;以言乎良知,则忠襄即阳明子,息关即阳明子,凡行道所见之人皆阳明子。不在言貌,各自得师,夫何“宛在”兴嗟 ② ,欲由弗克哉!不知良知者,不知自有宝者也。知良知而不致者,怀其宝而不善用者也。
【注释】
①“良知,是吾师也”几句:王阳明有《长生》诗,其中最后四句为:“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可以为“良知,是吾师也”的注脚,而“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句,又与“是非自明,依而不违,自合于道”不无相通之处。
②宛在:指“宛在水中央”的诗句,代指《蒹葭》诗。
【译文】
阳明先生说:“良知,是我的老师。有了良知是与非都自然明朗,依照执行而不违反,自然就合乎道了。”如果就人物关系来说,阳明先生是蔡忠襄、蔡息关父子的老师;如果从良知本身来说,则蔡忠襄是阳明先生,蔡息关也是阳明先生,凡是从事于道的人都是阳明先生。不在于言语、外貌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得到老师,又何必像《蒹葭》诗那样感叹,想要遵从而不能!不知道良知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宝贝。知道有良知而不能致良知,是怀揣着宝贝而不知道使用。
甄虽不敏,亦愿学阳明子而不敢谢不及者,盖服乎知行合一之教也。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实功也;虽弱者亦可能焉,虽愚者亦可及焉。何也?善如甘食暖衣,恶如
食缕衣
①
。知其甘者,知也;知其甘而食之,即行矣。知其暖者,知也;知其暖而衣之,即行矣。若知其甘而忍饿不食,以待明日乃食;知其暖而忍寒不衣,以待明日乃衣,天下岂有是哉!
食缕衣反是。以此譬知行,则合一者,自然之势也;分而为二者,自隔之见也。我瞻此图,反求于心,不假于外。知之所在,即行之所在,不移时,无需事,以从息关之后,或庶几乎!
【注释】
①
(bó)食:发臭的食物。缕衣:褴褛的衣服。
【译文】
我唐甄虽然不聪明,也愿意学习阳明先生,而不敢以自己赶不上作为推辞,因为我是佩服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学说的。如果觉得知、行可以分开,虽然是知如同不知,虽然达到了但也如同没有达到。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实际的工夫;即使是弱者也能做得到,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达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善就好比甘美的食物、温暖的衣服,恶就好比发臭的食物、破烂的衣服。知道食物甘美,是知;知道甘美而吃这种食物,就是行了。知道衣服温暖,是知;知道衣服温暖而穿上,就是行。如果知道食物甜美而忍饥挨饿不吃,要等到第二天再吃;知道衣服温暖而忍受寒冷不穿,要等到第二天才穿,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呢!对发臭的食物、破烂的衣服,正好与此相反。这样来比喻知、行,那么“知行合一”,是自然而然的事;将两者分开,是自我分隔的见解。我看到了这幅画,反过来只求诸内心,不借助于外物。知在什么地方,行就在什么地方,不需要花多少时间,也不需要经历多少事情,跟随在蔡息关之后,差不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