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风和春暖天正明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与“清明”有关的名家诗篇有许多,但脱口而出的仍是杜牧的这首绝唱。
田埂上吹来的风掠过耳际,风中飘荡着半大孩子童稚的声音,一遍遍欢快地念唱着这几句诗句,不知哪个调皮捣蛋的刺儿头,带着大家把“杏花村”纷纷改成自己村子的名称。于是,莫须有的酒家处处有,不知愁的年纪无忧愁。
清明节,兼具人文与自然的内涵,最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起到指导农事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逐渐吸收了寒食节冷火寒食、祭祖扫墓以及上巳节踏青祈福的习俗。发展到唐代正式成为一个官方节假日,而到了宋代,清明节已有取代寒食节之势,时至今日,更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成为重大的祭祀节日。
清明的雨,是缱绻的情思
清明前后总是落雨。
常觉得清明的雨和平常的雨不一样,纷纷扬扬的雨雾氤氲在半空,像是在天地间垂了一张帘幕,雨珠落在青碧的草叶尖上,又仿佛颗颗泪滴儿,晶莹而脆弱。
大约是因为一到清明总是容易思人怀乡,情愫所致,才对寻常的春雨有了不同的感受。尤其离开家乡太久了,童年与故土的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次模糊,仿如一场旧梦,时而在眼前隐约浮现,却不可触及,不太真切。


我想,这也是自己喜欢并坚持在传统节气与节日之时制作美食的原因,我始终相信味道是可以替我们保存记忆的,无论离家多久,不管年龄几何,乡音或许会随着生活的地域在岁月中更改,但胃里永远装着所有关于家乡的最初记忆。
朴籽
,一缕久违的乡味
潮汕地区有“清明食叶”的民谚,这个“叶”指的就是朴籽叶。这种叶子在潮汕比较常见,又名“朴丁”,根、皮、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祛瘀健脾、消食去积等功效。
清明前后的朴籽叶最为鲜嫩,摘取嫩叶,加水打磨成绿色的汁液,拌入粘米粉、白糖等,搅拌成黏稠的粉浆,只消倒入器皿中上锅蒸熟,一枚枚嫩绿色的朴籽粿便会在炊烟中绽开笑脸,散发着朴籽叶清新的香味。这是潮汕众多粿品中专属于清明祭祀用的粿品,不仅蕴含着春天的味道,更记录着一段艰难的历史。

相传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州,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避入山林,饥不择食之时唯有采摘朴籽叶与果籽充饥。后人在清明节蒸制“朴籽粿”,以一枚小小的粿品将古今百姓的苦乐相连,祭拜先人的同时,也传递了潮汕人“知死乐生”的人生哲学。
远离家乡的我已经记不得多少年没有吃过朴籽粿了,模糊的儿时记忆中,曾在大伯家吃过一次。烧火的大灶上架着蒸笼,老婶拿好了圆形的大竹簸箕等在灶前,揭开蒸笼的盖子,一阵白茫茫的烟气蒸腾在被灶火熏黑的烟囱口,像是一根白色的绸带。随即便有一个个葵斗碗从蒸锅里被取出,碗里盛开着嫩绿色的朴籽粿。母亲和大姆
的声音传来,笑道:“个个裂裂,笑嘴笑嘴!猛猛来食,趁烧!”
时隔多年,当那绵软粿品里的草木香气再次在舌尖轻轻荡漾开时,儿时的一切忽然清晰起来:葵斗碗上古朴而粗糙的青花图案,好不容易爬上竹簸箕又被母亲迅速弹走的一只嘴馋的小甲虫,以及一张张亲切朴实的笑脸。
青团,来自春天的牵挂
提起清明节的美食,许多人不免想到青团,这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必吃的一道传统点心。
据考证,“青团”之名大约始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说的便是它。
古时候,人们制作青团主要用来祭祀,经过千年流传,青团的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成为一道春天里不可错过的小吃。因为艾草在清明时长得最好,所以江南人把春天第一次吃青团,叫“尝春”。据说在传统江南人的心目中,青团的地位不亚于春节时的糖年糕。
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青团又称“清明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等。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很适合清明前后食用,美味之余兼具养生功效。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艾草是长在村口田地里的野草,有一个很难念的名字——hian。谁家有女子生了孩子,便要采摘艾草煮水擦身。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艾草是与美食无关的。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吃到青团,听说是用艾草做的,我还心存芥蒂,谁知咬上一口,但觉软糯清甜,散发着淡淡青草香气的团子瞬间便使我倾心,从此成了每年春天的牵挂。


写至此处,不由得想起去年的春天,在上海西郊宾馆的餐厅里尝春,我坐在透亮的玻璃窗前,桌上有一碟荠菜炒年糕,几枚刚蒸好的青团。窗外恰好是一片园子,有一汪浅水,水中立着假山,一只通身雪白的小猫在假山上来回穿梭,时而欢快地跳跃,时而闲适地卧坐,小山丘上垂丝海棠的花瓣仿佛点染的几滴粉墨,翠竹伸着嫩绿的枝丫,雨雾迷蒙着春日的午后。我尝了一口青团,忽然想起来,母亲在时从未吃过这点心,也从未到过江南,假如她能在这般春色里尝到艾草做成的这道美食,必定会如我一般惊喜。
大约是怀着这样的惦念,今年制作青团时,我在咸口味的蛋黄肉松馅、春笋肉丁馅之外加了一款潮汕沙茶牛肉馅,甜口味除了玫瑰豆沙馅,还做了白果芋泥馅,以及母亲从前喜爱的花生芝麻白糖馅。将潮汕风味加入青团的同时,也融入了我的深深想念。又取彩色糯米面团做了些春日里的小花点缀其上,添了几分花开的烂漫。
青团出锅时正好雨停,院子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想起母亲从前总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于是取出菜籽播撒。与身为种菜大神的母亲相比,我这个小白只盼着种子能顺利发芽,心想着假如几个月后真能长出果菜,便用来做一道母亲从前擅长的拿手菜吧。
我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春天总会如约而至,哪怕隔着万丈红尘,我们也终能在味道中重逢。
旧俗,不负春日好时光
碧绿的团子软糯,豆沙的滋味香甜。细细咀嚼,幽幽青草香在舌尖缓缓蔓延开来。
包括我自己在内,如今人们对清明节的认知更多的是扫墓祭拜的习俗,“慎终追远”早已刻在国人的骨子里。清明这日,哪怕相隔千里,人们也要赶回家乡,祭祀祖先,以示敬缅,也因此不免愁思绵绵。但古时候除了祭祀之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清明习俗。
时处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前后万物清净,云天明洁,细雨空蒙,杨柳依依,陌上桃红梨白,青草离离。人们在行清墓祭的同时踏青郊游,因此除了祭扫之外,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拔河、插柳、牵勾、斗鸡等风俗,从前江南一带还会举办热闹的“蚕花会”。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的生机,既是对往者的纪念,更是对生人的祝愿。
翻开古时画卷,便能发现古人在如斯美好的春日里,或追逐落花,或欣赏垂柳,或结伴出游,或痛饮嬉戏,不愿浪费任何一寸绚丽春光。
踏青寻春
踏青的清明习俗自古有之,又称为探春、寻春等。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生机盎然,春光宜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于是人们因利趁便,扫墓之余在山野之间游乐一番。
集市采买
寻春路上常见商贩货郎趁此时节贩卖各种胭脂水粉、团扇发簪、玩具什锦、日用物件,以供游春之人采买赏玩。
插柳
清明自古有插柳习俗,一说是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说是清明插柳戴柳可驱灾辟邪,还有一说是为纪念介子推。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据闻可以预报天气。





此外,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又与“留”同音,都寄托了人们祈求生机勃发的愿望,触景怀念先人的思绪。
射柳
射柳是清明盛行的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史料记载,清明时节人们将鸽子装进葫芦,高挂于柳树上,游戏者纷纷弯弓射箭,若能射中葫芦,鸽子便可飞出,以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败者要向胜者敬酒以表敬意。
蹴鞠
蹴鞠历史悠久,是古代的足球游戏,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是用来训练武士的。后来演变成全民运动,并成为古代清明节盛行的游戏。玩法丰富,花样繁多。


吃冷食
清明节融入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在这一日不生火烹饪,提前准备了青团、馓子、野菜等时令食物做冷食。
荡秋千
古时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被称为“半仙之戏”,极为盛行。明媚春日,女子们身着清雅服饰在秋千上摆荡嬉戏,或站或坐,花样丰富,身姿翩然,别具生趣。
关扑
南宋时,清明祭扫渐渐演变为带着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沿路便有摊贩以日杂、奇珍为赌注,以飞镖、轮盘等博戏方式赌掷财物,是为“关扑”。
斗草
斗草习俗源于魏晋南北朝,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清明时节踏青春游,沿路寻得一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花草坚韧或品种新奇、数量繁多者为胜。



放纸鸢
风筝又名“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备受喜爱的活动。古人把疾病苦难写在风筝上,风筝飞上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可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沿袭千年的祭祀传统里,人们不忘尽孝道,念亲恩。而从史书古卷中,我们得以欣赏到一幅幅清明游春的画卷。或许,古人正是用一场热闹生趣的春日畅游告知后人:人生如春,浮云朝露,莫负好时光。
铭记去者,不忘来处,天地两相安。
注:为重现古俗,我们“张罗”了一场清明时节的春日畅游,以期唤回对传统佳节美俗的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