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古律》
停杯不饮待春来,
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
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
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
尽拘风月入诗怀。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古籍《群芳谱》有载: 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自秦代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之始、四时之首。从立春日到立夏前这段时间便被称为“春天”。
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万物欣欣向荣。
二候蛰虫始振。
冬藏之虫逐渐被惊醒,蠢蠢欲动。
三候鱼陟负冰。
“陟”是“升”的意思,鱼儿因水底气暖,感知阳气而上升,由于此时节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鱼负着冰浮在水面。



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自此开始新的轮回。
立春自古就是一个重大的日子,《礼祀·月令》有载,周朝时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到东郊迎春,举行祭祀春神句芒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民间还有许多有趣的迎春习俗。
贵州石阡至今仍保留着“说春”的风俗。“春官”按照旧俗于立春前挨家挨户报春,颂唱迎春的吉词,并送上一张“春牛图”——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日期与水牛耕地的传统红纸印画,意在提醒人们及时农耕、莫误春光。
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依旧传承着立春“打春”的传统习俗。
立春前一日用泥土塑成春牛,立春之日用红绿颜色的鞭子抽打泥牛,意为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祈福五谷丰登。
女子戴“春胜”结伴“春游”;制作春盘、春饼“咬春”;将春旗挂在树梢或用缯绢剪成小幡簪于女子头上的“挂春幡”仪式等,以喜庆热闹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四野绿参差
草木总是最先感知到四季的流转。
这时节到田野里走走,便能真切地感受到春意盎然。那早发的新芽、舒展的嫩叶、含苞的花蕊,都在传达着同一个消息:春天,回来了。迎面而来的风里,因为夹带着一缕阳光,扑在脸上暖融融的。行走在田埂上,泥土的气息带着温润潮湿的亲切感。放眼远望,绿意参差,层层渲染,像浅浅的浪,直涌到田边人家的瓦屋前,融化在房顶袅袅的炊烟里。
忽然想起故乡,故人的身影从心上轻轻飘过。春日里也有这样一片绿油油的田垄,那是我童年时最重要的快乐源泉。
有一日放学归家,母亲兴高采烈地跟我说,香蕉林中间空出来两分地,可以拿来种菜。潮汕的农田里除了水稻之外,种植最广泛的便是香蕉树,少数闲置的田地会用来种菜。记不得是什么缘由,总之自那一日起,我每天最大的念想便是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钟声能快些敲响,好让我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回家,和母亲一同到菜园子里浇水施肥。我至今仍记得那个灰黑色的厚塑胶桶子,被年岁压歪了身子,被时光锈蚀了提手,却能装很多的水,每回到水沟旁打好一桶,便足够浇完一整排的芥蓝苗。隔着这么多年的光景,我仍是忘不了母亲种出来的芥蓝那粗壮的菜梗与厚实的叶片。包菜每到收成时总能引来邻居艳羡的赞叹,荷兰豆粉紫色的花朵还时常出现在梦里。只是炊烟里的叫唤声早已不可闻了。



若不是菜蔬的清香通过嗅觉打断了我的思潮,想来我会在田埂上呆立很久。赶忙下田,拔了白萝卜、水果胡萝卜,摘了芹菜、生菜、油麦菜,又剪了一把嫩嫩的春韭。初长成的菜叶子捧在手里,是一种婴儿肌肤般柔嫩的触感,迎着阳光可以穿过剔透的叶片看清它的每一根脉络。
正享受着采摘的乐趣,农户家的小猫忽而跑到了我身旁。我不过是轻轻揉了一下它的小脑袋,它竟躺倒在我的裙摆里,要我给它抓肚子。这可爱的小家伙怎能如此天真待我,没有一点戒心?转念一想,也许,是因为它感知到我与它一样,都有着一段在菜园子里撒欢的童年吧。
提着满满一篮子菜满载而归时,巧遇在水边肆意饱餐的水牛。看着不大的年纪,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格外喜人。央着农户让我将它护送回棚子里,他当真将绳子交到了我手中。那牛儿出奇的听话,又或许是少有像我这样不断与它谈天的“话痨”,它竟乖乖地被我牵着走了一路。离得近,它身上熟悉的泥土气息隐隐勾勒出儿时上学的那条小路,路远处有一架牛棚,长相严肃、身材魁梧的阿伯总爱在我们上学时出来放牛,每每经过壮硕高大的水牛旁,总是心惊胆战,那浓烈的味道也常使人鼻子发痒。
而此时此地,我转头望着身后这任劳任怨的小水牛,透过它清澈的眼神,似乎看到了远远时光里,一片片丰收的农田。便将满心的惦念与祈愿,悄悄藏入“立春”二字,挂于树梢上,赠予这段不可多得的春光。

咬得生意满
园子里摘得的各色菜蔬正适合用来“咬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将初春的新鲜蔬菜作“春盘”,搭配蒸熟或烙好的薄饼制作成“春饼”“春卷”食用,便是立春传统习俗“咬春”,既为强身,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春盘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取春天长成的辛味蔬菜,如大葱、香芹、韭黄、香菜、青蒜等,搭配蘸酱食用,可解春乏,抖擞精神。
“咬春”必不可少的便是萝卜,因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那时再穷的人家,也要在立春之日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将白萝卜与鲜蔬分别切丝、汆烫,肉丝炒出酱香,蛋饼切成细条,荤素相配的菜肴,可使口味更为丰富。将各色菜蔬榨出汁液,调成斑斓的颜色,一一加入面粉中,揉面、擀制、上锅蒸熟,制成五彩春饼。
何处春来,试烦君向盘中看。
趁热撕开薄如蝉翼的饼皮,餐桌上忽然便多了几分春日里的姹紫嫣红。加入各色配菜,裹起后用嫩春韭扎好收口,满园春意便被装进一个个祈愿吉祥的福袋里了。再用烙好的春饼包上配菜,春到人间一卷之,无边春色蔓延口中,万里春光自此开启。

源于晋朝,兴于唐朝的古老风俗,至今依旧是春日里不可或缺的美好仪式。
“不时不食”是人们与时节之间的默契,时令菜是贯穿四季的念想,更是对大自然的敬意。
最是春好时
听闻此时节北地梅香依旧,春寒料峭。而岭南的春日,除了偶尔几日倒春寒,总是晴空万里,春光明媚。无论冷暖阴晴,这盼了太久的春天终究久别重逢了。
经历了一整个冬天的蓄藏,初春的大地仿佛刚从一场朦胧的梦中醒来,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耕耘播种、生机勃勃。新的开始总是让人充满了期待与惊喜,忍不住开始遥想,今天刚长出的新芽,到了夏日便要开花了吧?已经开垦的农田马上便要插秧,到了秋深之时便结满稻穗了吧?

大自然把一切可能性藏在春天里,让人们自由选择开启四季的方式,并在往后的每一个季节里,一一揭晓答案。
林舒曼蒂在《喜欢》里这样写道: 春风迎面吹来的时候,我就站在你身后,就好像,春天正在把你推向我。
那便在这温柔的春风里,拥抱这美好的春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