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华灯竞处人月圆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元宵同月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圆。
民间在这一日要制作甜糯圆满的元宵,也便是汤圆,庆祝团圆,传达喜悦。
吃元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糖元”等,到了明朝,人们开始使用“元宵”“汤圆”的名称。明朝文人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记录了古时汤圆的做法: 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年月虽远,但做法与如今所差不多,可见真正的美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为了迎接阔别三载来之不易的团圆,自然要将汤圆的样式做得考究些,才好邀明月入席,契阔谈䜩。糯米粉和面,包入花生芝麻馅心,塑成玉兔与吉果形状,祈愿癸卯兔年大吉大利、事事如意。

宋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写道: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天上圆月投射到人间碗中,圆满的形状总是令人感到欣慰和美好。
源于宋朝的美食,用千年的传承告知后人,对于团圆的期盼,一如既往。
灯市如昼明
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每每读到宋代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的这段描述,总忍不住遥想千年前的元宵之夜,是何等热闹繁华。
灯,是元宵节当之无愧的主角。
早在汉代,元月十五便已受到厚待。汉武帝敬畏神仙,非常重视祭祀太乙——天神中的最尊贵者。正月十五这一日,日落时开始,通宵达旦用一城灯火祭祀,张灯结彩的习俗由此而来。到了东汉,汉明帝刘庄是佛教徒,下旨每年正月十五在宫殿与寺院中燃灯,以表敬拜,这一日便逐渐成为民俗节日,而燃灯也演变为民间的赏灯活动。自佛教大兴的唐代起,赏灯逐渐升华为盛况空前的元宵灯会,元宵也因此多了“灯节”之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这首耳熟能详的《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是我们对于古时元宵节花灯盛景的想象来源。大街上彩灯高悬、璀璨如昼、比肩接踵、歌舞升平。鼓乐声、叫卖声与谈笑声将这月圆第一宵烘托得热闹非凡。也难怪生活在唐朝的崔液会写下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的名句,想来崔公子必定也是热衷赏灯之人。
明清时期,皇室亦十分喜爱元宵佳节的热闹氛围,碍于无法到民间赏玩,甚至将市井的元宵活动“搬”到宫中,“演出”一场闹市元宵灯会。
时移世易,许多传统风俗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对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热爱,却亘古不变。

满城共良宵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在封建礼数森严的古代,元宵节是一个自由的节日。
唐朝时,都城长安在元宵节前后的三天里取消宵禁,是为“放夜”。到了宋朝,灯节由三夜延长至五夜,还会燃放焰火,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表演在佳节呈现。《东京梦华录》中有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穿过历史的帘幕,我们可以从古老的描述中窥见当时的热闹非凡。瞧那市集中的杂耍演员,一把宝剑舞得行云流水、洒脱自如。快看花车上的舞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身姿婀娜,国色天香。趁着佳节热卖,集市上的商贩挖空心思张罗了不少好物件,沿街随处可买得零嘴、鲜花、小物什,更有投壶、射箭等游戏供游人玩耍。
宋代时,元宵节加入了“猜灯谜”这一趣味丰富的活动。灯谜又称“文虎”,将隐语写在纸条上,张贴或悬挂于彩灯上供游人推猜,奇趣热闹,颇受人们喜爱。
在这难得的佳节时光里,人们或通宵达旦的饮宴赏灯,或三五成群结伴游玩,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别忘了,元宵节可还是咱们中国的情人节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才子佳人 金风玉露一相逢, 造就了不少佳话。





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一轮明月照见古今,火树银花灿烂千年。
合上古书,旧时佳节的灯火还在眼前不停闪烁。古往今来向往光明的初心,祈盼团圆的愿望,追求浪漫的悸动,都在元宵这一日被满城烟火点亮。
吃下一碗汤圆,快出门赏灯去吧。
祝各位灯月依旧,良人长久。花好月圆,所求如愿。
注:为了从视觉上还原古代元宵灯会的氛围,我们搭建灯市、租用外景、制作道具、延请演员,以期激发诸位对传统文化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