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云化灵泽润大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雨水,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
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雨水也是反映降水的节气。此时节,气温回暖、雨水增多,万物萌动、春色漫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
春江水暖,鱼儿竞出,水獭欣然捕鱼,并将鱼获摆在岸边作祭后食之状,颇有仪式感。
二候鸿雁北。
春日晴空高远,据传雨水后五日,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使万物得以新生,草木随地底升腾的阳气抽发嫩芽。
春天的雨是浪漫多情的。沾衣欲湿、润物无声,为大地平添一层朦胧的新绿,让万物邂逅一次懵懂的心动。氤氲的水汽中,湿润的青山孕育着生机,清浅的河流蓄藏着养分。正所谓“春雨贵如油”,大江南北都在为这一场期盼已久的春雨欢欣鼓舞。
此时节对于农耕十分重要,雨后的田地中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耕地、挖渠,为春耕做好准备,盼丰收早日到来。
大约是因为连绵的春雨带来了希望与喜悦,又或许是雨后越发明净的天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诗意,人们在雨水这一节气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融合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衍生出趣味丰富的民俗活动。


父母为子女“拉保保”
认干爹积福;女婿为岳父母送节“接寿”
;出嫁的女儿带上节礼“回娘家”;农民用爆谷“占稻色”
等。处处充满了生趣与热闹,也使得雨水这一节气多了气候特征以外的人情风味。
好雨知童心
南方的雨是如丝若线的,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早春的田野,在水面上留下波痕点点。有时甚至听不到什么雨声,但往窗外望去,总能见一片氤氲的帘幕轻轻笼在天空中。
别看这雨绵绵如针,若有似无,它不消多时便能将溪水灌满,顺带着将岸边的草色收入水波的倒影里,凝成一汪碧绿。
香蕉树宽大的叶片上盛满了晶莹的雨珠,偶尔一阵轻风,珠子微微滚动几下,总也不肯从叶子上落下。茼蒿开出的花朵在雨水的轻抚下散发着独特的幽香;松动的泥土里隐隐可见小甲虫酣睡的身影。
属于春日的静谧美好沿着小溪两岸延伸着,不知边际。直到远处的小学堂里传来一阵下课铃声,直到铃声消散时渐行渐近的脚步声笑闹声传来,这田野里的宁静,便被彻底打破了。奔跑中一个冲撞,香蕉树叶上的雨珠哗啦啦地落了一地,不知谁随手撸了一大把茼蒿花,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菊香般的清冽芬芳。七八双小脚争先恐后地越过田埂,跳进了清可见底的小溪里,瞬间晕开了一片泥色。而片刻过后,流动的溪水与稚嫩的小脚,又都恢复了纯净。
那是新雨过后的春日傍晚,也是无数个嬉水晚归的欢乐时刻之一。地点是村里头的香蕉林深处,一条至今在回忆中奔流不息的清澈小溪。
最早发现这里的是我。某个和母亲一起给菜园子浇水的黄昏,大约是上游下了雨,溪水欢快流淌的声音将我引到这里。只见溪两岸的香蕉树高大茂盛,硕果累累,溪旁开满了黄色的茼蒿花,高低错落,芳香宜人。
我在溪岸边的石头上坐下,把一双光脚泡在浅浅的溪水里。刚好漫过脚脖子的水流冰冰凉,晚风中让人禁不住打了个冷战,可还是呆坐在岸边,久久不肯离开。
后来,我把这个所在分享给小伙伴,小伙伴又找来更多小朋友,这里便成了我们放学之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秘密基地。泼水、玩闹、摘野花装饰头发、断断续续唱着一首首歌谣……那笑闹声一直留在岁月深处的美好记忆中,从未消散。
很多年后才知道,所谓的小溪其实是农民伯伯挖出来灌溉农田的水渠,在春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家乡的田地早已没了水稻与香蕉林,无处求证那时顽皮的我们可有给耕种造成破坏。
成年后的我一直很喜欢下雨天,尤其喜欢春天的连绵细雨,大抵便是这一段童年往事给我留下的惦念。
竹香随雨润
今年雨水节气前后,岭南的春寒仿佛并不浓烈。温暖湿润的空气中,似乎总隐隐传来破土的声响。于是,心里一直惦念着到竹林里看看,去找寻“雨后春笋”。
儿时,爷爷在通往祠堂的土路上种了几丛竹子,认不得是什么品种,只知道巨大的竹根像个大磨盘,任凭那竹子长得多么高大,不论一年四季如何风吹雨打,始终稳稳立在篱笆旁。村里正月里举行游神仪式,添了丁的房亲
需要扛标旗
,便会去爷爷那里砍两根竹子用。那竹子十分粗壮,砍下一根要两人才能扛得动。
还记得爷爷在竹丛旁边种了一棵葫芦树,树藤绕着大竹树蜿蜒生长,真能结出很大个的葫芦来。晒干了绑根麻绳挂在屋檐下,总使人想起武侠片里行走江湖的侠客,他们人手一个葫芦酒壶,里头装满了家国情怀,风花雪月。
后来村里环境整改,那几丛高大的竹子不知怎么就被砍掉了,从此再也见不到春雨过后地里冒出来的小竹尖,更没有春光中迎风摇曳的竹影了。
爷爷很年轻时便失聪了,无声的世界令他的脾气变得暴躁,说话也响遏行云、声色俱厉。因此我与爷爷并不算亲近,甚至有些惧怕他。但隔了这么多年,却总记得那年在竹子旁,他摘了一个还没长好的小葫芦给我玩,我当作宝贝似的捂在手心里,直捂到发烫。
一夜春雨过后,林子里的翠竹洗净了纤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走在春日的竹林里,清风拂面,鸟鸣不绝,烟雨色渐渐散去,只有满眼的苍绿。虽然四季常青,但春天的竹子似乎更为坚韧,更富毅力。竹萌破土,竹叶抽芽,竹节攀高,充满了向上的力量、盎然的生机。
一丛丛高大的竹子在空中相逢、交错,形成一扇扇天然的拱门,倒映在溪水中,仿佛某个充满神秘感的洞穴。好想拥有一叶扁舟,能顺着水流到竹林最深处去看看,不知那里会不会也留下过玉娇龙与李慕白翩然的踪迹。
本想寻找新笋的身影,倒是被这满林苍翠的竹子缠住了目光。剪下几枝竹叶,又将一根新雨未干的翠竹砍下、分段,带回家中,用来制作一道雨水节气的美食。
竹香隐隐中,仿佛有一片春色被装进了我的竹篓里。

当春乃知味
春日里的美味少不了一个“鲜”字。
而雨水时节最为亲密的搭档,自然要数春笋。清爽鲜嫩、脆甜鲜美,尝过才知春滋味。将五花肉煸香,加入香菇、腊肠、胡萝卜、青豆、玉米爆炒,春笋的登场恰逢其时,翻炒调味后与泡好的香米混合均匀,填入清洗干净的竹节里,用箬竹叶覆盖绑紧。
果木燃起的热气烘干了空气中的潮湿,架上蒸锅,慢火蒸熟。揭开箬竹叶,春日竹林的清香暖烘烘的扑面而来,岭南的竹子与江南的春笋倾盖如故,用动人的美味,书写迷人的相遇。
潮汕人对于春笋的爱意都包含在一枚笋粿里。肉末与虾仁,为焯了水的笋丝添了肉腴的鲜美。用揉好的粿皮包裹,上锅蒸熟。淋上一勺蒜头油。一口咬开柔软的粿皮,鲜甜多汁的馅料满嘴洋溢,满心欢喜。


再添一道春季里江南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油焖笋。
浓油赤酱、咸鲜香甜、不负春意。
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与美食有关。
雨水是唯一一个“回娘家”的节气,川渝地区出嫁的女儿要在这天回家探望父母,呈上美味的“罐罐肉”感念亲恩。传统的罐罐肉是以猪手、白芸豆为主料炖煮而成。今日便用潮汕卤水的方式制作一坛子罐罐肉,遥念父母之恩,祈愿安康顺遂。
用爆谷“占稻色”这一雨水习俗,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中便有记载: 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现代的爆米花就是古时爆谷的近亲,古人用爆谷占卜一年稻谷的收成,瞧我这锅里爆出来的米花,今年一定五谷丰登、收获满满。
春色满桌时,想来林子里的翠竹也正在雨水的滋润下悄然生长着。它们将在流光中长成夏日里避暑的屏障,制成竹笛悠远了秋日的夜晚,为皑皑白雪的冬日留一抹苍翠的希望。
我们也和竹子一道,在这滋养万物、萌发生机的春雨里,努力生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