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百花生辰春满园
《咏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
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
尚劳点缀贺花神。
佳节亦良辰
农历二月,仲春。人间春意满园,春色正酣,百花盛放,姹紫嫣红。
春天的美,朦胧而温柔,浓淡总相宜,带给人们无穷的遐想、无边的憧憬。拂面而来的微风仿如罗衣轻扫,鼻间萦绕的花香定是鬓间芬芳。杏花满头是飞来私语,月下梅蕊似烛影红妆。
总在向往与天地相通的古人,将此时节的景致与美人、仙女联想在了一起,演变出一个浪漫唯美的节日——花朝节,又名花神节,亦即百花生日。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花朝节的日期也不一样,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等。但均是在农历二月,春色正好时。
花神影翩跹
这个节日的主角是掌管人间花卉的花神。
关于花神的民间传说不胜枚举,《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花神是女夷,书中写道: 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 女夷天姿妍丽,清雅脱俗,潜心修炼为神后,主司百花荣枯。在时光的流传中,花神成了道教女仙魏夫人的弟子,一位以种花为业的女子,仙逝后做了专司百花的女神。再后来,又出现了“百花仙子”“百花女神”等统领人间花木的仙女。
此外,民间又为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花对应上了代表人物,诞生了十二花神的说法。十二花神有男花神、女花神之分,男花神多以文人为主,以其诗词中出现的花卉为标准。如一月兰花,花神屈原,他将兰花视为“花中君子”,赞兰花“幽而有芳”,且常身佩兰花,故而得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一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流芳百世,获封二月梅花花神当之无愧。此外,还有写出《桃花赋》的三月桃花花神皮日休;千古名篇《爱莲说》的作者七月莲花花神周敦颐等。
女花神则多是娇妃、美人:
一月梅花花神是唐玄宗那位善作“惊鸿舞”的梅妃江采苹。她自幼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梅妃才貌双全,高雅娴静,盛宠不娇,失宠不馁,如梅花般傲雪而立、凌寒绽放。
二月杏花花神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羞花”的传说里,立于花丛中的贵妃美貌绝伦,令百花自惭形秽,故得其名。梅花落尽杏花开,杏花娇羞妖娆,仿如玉环新宠,少女含情。
三月桃花花神是元顺帝喻云 此夭桃女也 之淑姬戈小娥,相传其肤白透红,指若葱芽,出浴仿若桃花含露,展臂之态竟比桃花娇美,故称之为“赛桃夫人”。
四月牡丹花神是西汉武帝所幸宫人丽娟,传说其美若天仙,吐气如兰,曾于芝兰殿旁歌《回风》之曲,庭中树花为之翻落,是谓“曲庭飞花”。
五月石榴花神公孙氏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据说草圣张旭的狂草就是从她的剑舞中获得的灵感。榴花开时,似火如霞,正如公孙氏舞姿热烈美好。






六月莲花花神是号称“沉鱼”的四大美女之首西施。水边浣纱的西子仿若莲花出浴,鱼儿被其美貌震惊,忘记游动而沉入水底。西施其人,亦有如莲花般坚贞高雅,冰清孤傲。
七月玉簪花花神李夫人是汉武帝后期最宠爱的女子,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赞美的便是她。传说李夫人头戴玉簪清丽脱俗,无意间玉簪落地生出玉簪花,此花正如李夫人一般,雪魄冰姿,媚俗不侵。落簪之举引得众人效仿,一时长安玉贵。






八月桂花花神绿珠,形容娇美,笛声出众,慕名者众多。西晋巨富石崇以明珠十斛换得绿珠,极尽宠爱。石崇落难后,绿珠感念宠爱坠楼明志。因其如桂花般崇高忠贞,后人以桂花之散落比喻绿珠坠楼之凄美,故封其八月花神,掌管桂花。
九月菊花花神是宋朝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其过人胆略为后世称道,品格仿若菊花般傲霜挺立,于乱世之中凌寒不凋。平定叛乱后,梁红玉获封安国夫人,却因不满高宗作为,甘愿随夫君归隐杭州西湖,气节风骨令后世赞叹。
十月芙蓉花神貂蝉,其坎坷传奇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相传貂蝉于后花园拜月时,月中嫦娥自觉美貌逊色而躲在云后,故称貂蝉为“闭月”。后为表虔诚,貂蝉拜月均以芙蓉遮面,芙蓉拒霜而开,美艳高洁,美人躲身芙蓉丛中若隐若现,般般入画。
十一月山茶花花神王昭君,出塞时奏起的离别之曲,令南飞的大雁听得入迷,忘记挥动翅膀而跌落,故有“落雁”之称。相传昭君远嫁匈奴时携山茶花出塞,山茶迎寒盛放,坚毅脱俗,与昭君为国千里和亲的崇高美德一样令人敬佩,因此后世以山茶花喻昭君,尊其为十一月花神,掌管山茶花。
十二月水仙花神甄宓,魏文帝曹丕之妻,美艳夺目,文才出众,常身着绿裙青带,以水仙为饰,立于水仙花丛中。纤尘不染,姿态高雅的甄宓宛若“凌波仙子”般温婉动人,故被尊为水仙花神。
美人如花,花如美人,在史书中,在传奇里,在人们美好的想象中。因着这么多传奇的女子,有了这么多动人的故事,花朝节自古以来便受到民间的喜爱。
与春共游乐
据史学家推考,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常见唐代诗文史籍中有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太宗、武皇、穆宗,个个都是“花痴”;民间还有传说,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执政期间,每逢花朝节,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人们纷纷效仿,便形成了花朝节“食花糕”的习俗。
人人爱花的宋朝对花朝节的热情更盛,男女童叟纷纷参与,更有纷繁多样、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在这一日举行。人们投身春日盛景中,踏青、赏花、雅集、种花、挑菜、扑蝶等,在百花的生辰日,尽情享受与春天的约会。
祭花神
花朝这一日,人们会到花神庙里或于花树下为花神设神位,以鲜花、糕点等供奉祭拜花神,以表敬意,祈福四季如春。




做花糕
用鲜花与白米捣碎后制成糕点,上锅蒸熟,便是花朝节的传统食物“花糕”。花香馥郁,稻香芬芳,滋味悠长。
游春扑蝶
花朝前后百花争艳,春光正好,文人雅士、闺中女子结伴春游、赏花扑蝶。宋朝时,还有热闹的“扑蝶会”。
赏红
闺中女郎于花朝节赏春时剪五色彩缯绑于花枝上,据传可使花木茂盛。
簪花
女子们剪彩帛为花或制绒花相赠,插之鬓髻,以应花朝节庆。
花糕宴饮
人们在花朝节共享花糕,相聚宴饮,行占花令、饮百花酒,共享春光。




鼓乐起舞
春色怡人,雅兴即生,赏花之余,高吟唱和,善乐者鼓乐,善舞者起舞,庆贺花朝,热闹非凡。
欢聚嬉戏
女子们相聚花朝节,共赏春色,嬉闹玩耍,生趣盎然,自得其乐。
诗画行令
赏春之时,常备应景画作相互评点,或行切题之令以应佳节。
赏灯夜游
花朝之夜,各处常有庙会,人们提灯夜游,或将“花神灯”悬于枝梢,灯火花树相映成趣。
匆匆一场花事,忙忙一季春景,人们把对于春天的热爱都融入花朝节这一日。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古时,人们喜欢将“花朝”和“月夕”联系在一起,并称为“花朝月夕”。两个节日相得益彰,又各具风情。一为仲春之日,百花争艳,最宜游赏;一处清秋之中,对月当歌,诗酒畅谈。一春一秋两个佳节遥想辉映,让柴米油盐的生活有了诗酒花月的期待。
不知为何,时代的演变中,花朝节渐渐被湮没遗忘,人们只知中秋而不再见旧时花朝盛景。近年,不少地方开始恢复花朝节的庆典和相关风俗活动。这么美好的节日,理应得到人们的熟悉和喜爱。

但愿花神有灵,保佑人间四时花开,风调雨顺。
注:为重现花朝盛景,我们浓墨重彩地“绘制”了花神下凡游园的春日长卷,以期唤回对传统佳节美俗的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