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轻雷隐隐蛰虫出
《惊蛰》
陌上杨柳方竞春,
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
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蛰虫苏醒的节气。
之前曾被称为“启蛰”,因避讳汉景帝名字中的“启”字,改用意思相近的“惊”字,沿用至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一声轻雷,大地抖擞了精神,生灵铆足了冲劲。在土地中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小伙伴们从酣甜的梦中醒来,开启了新的旅程、新的遇见。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
山桃此时次第开放,满山春色,如霞似锦。
二候鸧鹒鸣。
鸧鹒指的是被视为天气回暖预告者的黄鹂鸟,此时节气温回升,黄鹂鸟在开满鲜花的枝头上欢快鸣唱,啼叫声仿若美妙的歌声。莺歌燕舞,春意正盛。
三候鹰化为鸠。
仲春时节,老鹰已不多见,但鸠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人们认为是鹰变成了鸠。
万物启蛰的节气,冬眠中的蛇虫鼠蚁也应雷声而起,四处觅食,因此古人在惊蛰当日会点清香、艾草等烟熏室内,以驱散害虫及霉运。
惊蛰之日,民间有“祭白虎”的习俗:用纸绘制身带黑斑纹的白老虎,口角画一对獠牙,以肥猪血喂之,白虎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再以生猪肉抹在白虎嘴上,油水充满虎口,它便不能张口说人是非了。
此外,粤港澳地区在这天还有“打小人”的习俗,妇人们一边用木屐拍打纸画的公仔,一边念着打小人的咒语,借此驱邪消灾。
充满戏剧性的风俗画面,充满了惊蛰独有的仪式感,也传达了人们对于自然规律、时节变化的尊重。
暖春花正繁
时常感叹岭南季节景致不够分明,但冬无严寒、四时如春的气候,也带给人们无穷的生机、无尽的活力。

恰逢春盛,莺飞草长,陌上初熏,姹紫嫣红。
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的时节,盛放的百花为大地披上彩色的纱衣,一阵春风拂面,十里花香袭人。
总要到花田里去看看,寻一寻被雷声惊动的小昆虫,抚一抚被春光打上光晕的鲜花。
已经许多年没有骑着车在田野里漫游了。车筐里载满自花农处买来的各色鲜花,沿着崎岖蜿蜒的小路缓缓而行。花在我身旁,我在花中央,我见春花多妩媚,愿春花见我亦如是。满山的小菊花在春日的清晨舒展着柔韧的花瓣,鲜亮的色彩不由得让人怀疑春风对它格外偏心,挑了几抹艳色,为它整了妆容。开得灿烂的炮仗花从花架上轻轻垂下一枝,仿佛张开了手臂,在迎接不时而至的暖阳,不期而遇的旅人。
黄花风铃木是每年春天的信使,它开了,春便到了。只见湛蓝的天空下,嫩黄色的身影层层叠叠,虽花团锦簇而不失清雅脱俗,风过处婀娜多姿,仿如轻云,总生怕它要随风飘去。身处其中,不由得哼唱起儿时常常挂在嘴边的歌谣:一路走呀一路唱,顺手摘些野菊编花环,我提着湿漉漉的裙角,洒落满径的歌声回家……
春日的温柔美好,我在这几亩花田中,体会得淋漓尽致。
惊起旧时趣
时花已满山开得喧闹,水田也早就蓄势待发。
惊蛰前后雨水丰沛、空气湿暖,农人常常把此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新雨过后,尚未插秧的田地里,到处可见生机勃勃的身影。你瞧那刚从洞里爬出来的小螃蟹轻快的小身影,一看就是刚被春意唤醒,欢脱得很。这种顽皮的淡水小螃蟹爱吃河里的微生物、紫泥以及小贝壳,也喜欢用螯足钳断稻叶吸取液汁。趁着农耕还未开始,赶紧把它们捉走,以免日后农民伯伯们的小秧苗被它们偷吃了。
我与惊蛰的故事,其实也与螃蟹有关。
儿时,一日晨起,母亲让我撕日历,并看看上面写了什么。老皇历上画着生趣的图案,配有两枚大字,一看便是个特别的日子。我翻开日历,随口答道:写着“惊蟹”。惊蟹是什么蟹呀?老皇历撕下时的“嘶啦”声,淹没在了母亲爽朗的笑声中。
自此以后,每到惊蛰,我总要被嘲笑一遍,或许也正因此,我与惊蛰的关系似乎比别的节气更近些。

今日便来做一道螃蟹形状的小点,以美食纪念这一趣味往事。
蒸好的麻薯揉至拉丝,肉松、沙拉酱与烤熟的咸蛋黄融合成馅料。黄油与面粉揉成酥皮,分别包入麻薯与馅料,收口后用木模印出螃蟹造型。刷上蛋液,高温烘烤。一刻钟过后,一只只外皮酥脆、内馅丰富的“螃蟹”便热腾腾出炉了,色泽金黄,香飘四邻。
轻轻咬上一口,咸甜融合的口味里,仿佛也多了一丝旧时光的味道。
桃梨应时香
吃梨是惊蛰的重要食俗。
此时节乍暖还寒,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一说“梨”与“离”谐音,惊蛰吃梨也寄托了虫害远离、收成满满的美好祈愿,因此农户家在惊蛰这一天要齐心协力,合家吃梨。
梨子的做法众多,今日选了两样略带创意的做法。
雪梨洗净,去皮去核切块,将梨肉、梨皮、泡发的银耳、金橘、红枣、冰糖一同加水炖煮。汤汁黏稠时起锅过滤,梨汁再次煮沸后加入白凉粉搅拌溶解,倒入模具中,放一颗潮汕金橘,加入可食用花叶,冷藏凝固。脱模后点缀上果蒂,一枚晶莹剔透,清甜爽滑的水晶梨子为惊蛰节气添了几分俏皮。
再添一道桃花啤梨。

常见的炖啤梨用的都是西式的红、白葡萄酒。今日灵机一动,想做一道带有中式风味的炖啤梨。正巧惊蛰时节桃花渐盛,倩影灼灼,便取一盏桃花酿,加入冰糖、香草荚、干桃花,调成酒汤,慢炖啤梨。隐隐炖煮声中,花香飘了满屋,仿佛十里桃花在家中盛放。桃花酿淡淡的粉色给啤梨的香腮扫了一层胭脂,起锅时再用桃花碎点染一抹春色。佳酿醉了新梨,梨香醺红花瓣,中西结合的美味,带给传统节气别样的浪漫。
惊蛰还有吃煎饼的食俗,潮汕的糖葱薄饼是时候闪亮登场了。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糖葱制法,是潮汕人独特的制糖手艺。
土灶将一定比例的糖水熬成糖浆,熬好的糖浆连锅一起放入装满冷水的大盆上,轻轻旋转糖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糖浆向周围蔓延,既可降温,又可挤压出糖浆中的气泡。糖浆稍微冷却凝固时,就到了最考验功夫的“拉白”步骤。制糖师傅将糖团抱起,挂在墙上的钩子上,用糖棍将糖团拉长。长至三四米后重叠再拉扯,糖团内因充满空气进而形成细管状。趁着糖的热度反复拉扯二十余次后,金黄色的糖因逐渐冷却慢慢变成白色,糖葱便制成了。

新鲜制作好的糖葱很脆,须用烧热的刀切小段。热刀口碰到糖葱时,切口处的糖会自动溶解,避免糖葱被切碎。
古老方法制成的糖块色如葱白、中多通孔,形似葱孔并排粘连,故名“糖葱”。“葱”与“聪”谐音,在潮汕地区,糖葱有聪明、聪慧的寓意。在惊蛰时节食用,亦是应景非常。
煎好的薄饼摊开,放入糖葱,撒上糖丝与芝麻椰蓉,加一根灵魂香菜,包裹后享用。饼皮微咸筋道、糖葱甜蜜松脆、香菜气味浓烈,咬上一大口,童年的一切美好记忆纷至沓来。
烹一盏梨香茉莉,在隐隐暖烟中,细品时令的滋味,感受涌动的生机。
春雷响,万物长。
生命的每一次蛰伏,都是为了更好的迸发。
愿所有的美好与春天一同启程,欣欣向荣,蓬勃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