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鸢飞花舞春半闲
《春分》
日月阳阴两均天,
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
川上良人放纸鸢。
春分,春天的第四个节气。
一个“分”字将春均半,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因此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秋繁露》亦有载: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在农耕文明中尤为重要,早在先秦时期,“二分二至”四个节气就已经在各地流传。西方世界划分四季便以此为据,即春分为春之始。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更是将春分作为新年,延续了三千多年。
一千多年前,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部分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春分至今仍是日本的公共假日。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元鸟至。
元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此时节春暖花开,燕子南归,衔草筑巢,乐业安居。
二候雷乃发声。
虽说惊蛰有雷声,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此时节常有雷鸣,偶伴新雨,滋润大地,焕发新生。
三候始电。
雨量渐多,雷声相随而至,此时节常见穿云而下的闪电,划破长空,投射出春之热烈喧嚣。
春天里的节气,总少不了生趣多彩的习俗,春分时节便有放风筝、送春牛、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立蛋是个有意思的小游戏。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可追溯到四千年前,人们取初生蛋迅速而轻巧地置于桌面,鸡蛋便可立住。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日鸡蛋一定可以竖立起来,人们便以这样的方式庆祝春天来临。虽然今人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为立蛋纯属技巧问题,与节气无关,但立蛋所寄托的“人丁兴旺”“代代传承”的祈愿,想来是古今不变的。
陌上花开纸鸢飞
总想着能去江南看一看春天的柳。
那一回走马过苏杭,行色太匆匆。苏堤上游人如织,寸步难行,终未能与岸边垂柳把盏言欢,只在西湖边上遥遥一望,水边的一抹婉约便时常入梦。幻象般的绿色深深浅浅,倒影在西湖的水光中,成为每年春天不期而至的惦念。本想赶在春日去亲近亲近,终究是杂务缠身,无以成行。惋惜之余转念一想,春日迟迟想必人潮汹涌,倒不如留三分念想,待静夜遥思。
所幸岭南春日里的宫粉紫荆花开得绚烂,浅浅的粉紫色透着清梦一样的朦胧,花团锦簇之处,仿佛叠了一层层翻涌的紫色云霞,又如天仙偶入人间春游时落下的一段锦帛。微风过处,一阵独特的清香若即若离,轻盈淡雅,沁人心脾。
陌上花开,鸟儿缓缓归矣。
林间随处可见不知名的小鸟欢快地在枝条间跳动。和煦的春光洒在花瓣上,落在草叶间,映出绿波轻漾,照得树影斑斓。
大地平分一抹春色,人间共此最美流光。
雨霁风光,春水初生,百花争艳,蝶舞莺飞。
古时候,人们会在春分时节踏青出行,簪花饮酒,享受春半闲情。而更具趣味性的活动,当属放纸鸢了。
发明于春秋时期的纸鸢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雏形。后来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再后来东汉蔡伦造纸术问世,民间以纸制筝,取名“纸鸢”。虽然没有翅膀,但人们从未停止对飞翔的向往,而古人在春分放纸鸢,更有着祈福辟邪的美好寓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日,我也来寻一点童稚之乐,将一枚沙燕形状的风筝放飞在春日清空里。彩绘的燕子迎着东风展翅高飞,在澄蓝的天空中,美得像一幅画。而这幅画作早已延绵了千年,也将延续到无数个千年之后,更是串联起了我们这代人童年中的美好记忆。
儿时的春天,趁着大人在田里插秧,我们捡了田边的几根竹枝,胡乱削成扁竹条,将旧报纸剪出几枚三角形和两根长条形,不知从谁家讨来的一点浆糊,粘出一个既不像蝌蚪,也不像小鸟的四不像风筝,潮汕话称之为“风琴”。一手举着风琴,一手拉着不粗不细的渔线,闹哄哄地跑在田埂上,忙活了半天,但无论如何是放不起来的。有时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特意送来一阵东风,四不像腾空了几米,便能引起小伙伴们惊喜的欢呼声。哪怕最后的结局多半是落在稻田里被打湿折坏,但那无忧无虑的欢笑声早已传到青空中,与春日傍晚的暮云齐飞了。
落了一身花瓣,收获春意满满。
收起风筝,拾了落花,归家将今日春景融入美食,留住春光。
樱笋时节春菜香
春分的食俗以养生与尝鲜为主。
阳春三月又被称为“樱笋时”。清朝陈维崧有词曰: 樱笋年光,饧箫节候。 指的是这时节樱桃与春笋上市,卖饴糖人所吹的箫声从大街小巷飘过,春色幽幽,静好宜人。


为着这美好的画面,今日添了一篮子新鲜樱桃,又将天目山的鲜笋佐以上海咸肉、土猪鲜肉,熬成一锅“腌笃鲜”,这是整个春天里江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春汤”,鲜美至极的味道只消尝上一口,无需饴糖,便好似春水浸心,甘之如饴。
吃春菜是春分必备的美味享受,而香椿自然是佳选。春天将美色留了几分给枝头的香椿,那嫩红的芽叶,让人怦然心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香椿便已红遍大江南北,曾与荔枝一同作为贡品,而无论是李渔《闲情偶记》中 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 的美赞;袁枚《随园食单》中所载 到处有之,嗜者尤众 ;还是汪曾祺先生在《豆腐》中提到的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都说明了香椿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令人食之难忘的鲜美。

在传统文化中,香椿还有长寿的寓意。庄子《逍遥游》曰: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作为自己的一年,可见寿命之长久。后人常以“椿”形容福寿绵延,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寿贺。
万物生发的春季,在餐桌上添一道香椿做成的菜肴,尝春祈福,岂不美哉?
家常的做法有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等,只需要简单烹饪,便可享其动人的鲜香。
今日结合春景,加一点创意到菜品中。鸡蛋打散,入锅快炒成蛋碎。香椿焯水,过冷水后切碎,与炒好的鸡蛋搅拌均匀,适当调味,馅料即成。紫甘蓝汁在柠檬汁的作用下神奇地化紫为红,趁热加入澄面与土豆淀粉混合的干粉中,调和成柔韧的面皮。擀压包裹,用手指推出皱褶,捏出花型,点缀花心,上锅蒸熟。一朵朵晶莹剔透、色彩梦幻的紫荆花,便迎着暖烟盛放了。
另一味不可或缺的春菜当属荠菜。
苏东坡的诗句 时绕麦田求野荠 ,写出了春日田野上挖取荠菜的情景,而吃货陆游更是爱荠菜爱到了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的地步。如今虽然无以至田地挖野菜,但幸得物流的便利,可以买到江南的新鲜荠菜,切碎后拌以肉末、虾仁等做馅,制成荠菜馄饨,春味悠然舌尖。荠菜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只要咬上一口,独特的清新香气便能使人感到缕缕春风轻轻拂过鼻尖,带着江南的三分春色,一丝缱绻。
餐桌上还要给“三月第一菜”春韭君留一席之地,食客们形容韭菜春香、夏辣、秋苦、冬甜,而一年四季中以春韭为最佳,尤其是早春三月的头茬韭菜,颜色翠绿,茎叶柔嫩,曹雪芹以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写出了它的美。



与豆芽清炒,与河虾爆炒等都是家常且美味的做法,但我最喜欢的是韭菜春卷。一番油炸,韭菜的香味被激发出了新的境界,与酥脆的春卷皮一同融合在口腔中,是无论何时想起都要垂涎三尺的风味。今日,再加上一点巧思,韭菜与肉末、虾滑搭配出鲜美的馅料,包裹后将春卷皮一端剪出花瓣,慢慢卷起,用春韭绑紧,温油炸透,再装点少许辣酱。
春日里随处可见的小雏菊,以酥脆鲜香的滋味,给舌尖留下一次浪漫邂逅。
马兰头,马兰头,春天到了就探头。
对于江南人来说,春天的踪迹是从马兰头的味道里寻得的。
除了荠菜之外,陆游也爱马兰头,诗云: 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风 ?
三月的江南莺飞草长,踏青采得马兰头,再以袁枚《随园食单》中的做法: 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 ,或是与香干一同凉拌,吃上一口,便有了一个淋漓尽致的春天。
有意思的是,少时读《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写道,师徒三人在隐雾山救下一名樵夫,在他家吃到了诸多野菜,其中就有“烂煮马蓝头”。许多年后才知道,取经四子竟也曾品尝过盘中的这碟春野菜,不知那时的味道可会比如今的更为鲜美?
回到故乡潮汕,我们从小认得的“春菜”并非以上各种,而是一种介于菜心与芥菜之间的叶菜,兼得芥菜的甘苦与菜心的清甜。在崇尚好意头的潮汕人心中,“万物回春”的名字决定了春菜的江湖地位。但凡潮汕餐厅,菜单上都会有“春菜煲”,肉排、咸骨、丸子等都是它的好搭档。春菜吸油,不管和多么油腻的食材拍档在一起,始终保持清新爽脆,独特的菜香也从不曾被任何肉味盖过,反而是借肉食之丰腴,提升了自身的香气。

无边春色动味蕾
春分正是海棠花开的时节,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
便用中式酥点的方法,擀出浅粉色的千层酥皮,裹入豆沙馅,修边、塑形、温油慢炸。白芸豆泥调出淡黄色,压成花蕊装点之。又想起 海棠宜向雨中看 ,便再添上几颗可以吃的“雨珠”。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难怪闺中女子要将 一片春心付海棠 了。
花开满桌,再添两道传统美味。
老北京有春分吃“驴打滚”避邪祈福的食俗。
传说炊金馔玉的慈禧太后某天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新鲜吃食。御厨冥思苦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不料新菜式刚做好,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御膳厨房,一不小心把刚做好的米粉豆沙卷碰掉进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厨,重做已经来不及了,没办法,御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面前。不承想慈禧太后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便问御厨菜品的名字。御厨灵机一动,将事故现场与菜式相结合,答出了“驴打滚”的名号,从此,便有了这道小吃。
传闻已不可考,也有说法称,“驴打滚”上面的黄豆面神似春日野驴在地里欢快打滚时扬起的滚滚黄沙,故而得名。无论真相为何,这道美味小吃都值得在春日里制作享用。蒸好的糯米团粘熟黄豆面擀开,抹上红豆沙,卷起,以棉线分割成块,分别撒上熟黄豆面、抹茶粉、樱桃粉制成三色“驴打滚”,软糯香甜,食之难忘。


旧时春分这天要祭拜太阳神,有吃“太阳糕”的食俗。
传统的太阳糕一般是以糯米粉加糖和水揉成面团,压成圆饼上锅蒸熟。蒸好的糯米糕之间夹上枣泥馅,五层为一碗,再在顶面用红曲水印上昂首三足金乌像代表太阳神。今日,按照古法制之,还特别定制了一个木模,在顶上压出“金乌圆光”的传统图案。香甜黏糯的动人滋味里,藏着“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一桌家常里,满载着盛放的鲜花与时令的食俗,为春分的傍晚添了几分独有的好滋味。
虽春已将半,景致却越发明艳醉人。
浅尝一口春味,共赴一场花事。
在这悠然时光里,乐得春日半分闲。
愿人随春好,无限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