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北固山
一
北固山又名龙顾山,屹立于台州府城之北。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晋隆安(公元 397 ~ 401年)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凿堑守之。恩不能犯。”北固山的雄险由此可见一斑。
明代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云:“两浙十一郡城池,惟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篸箾插天,虽鸟道亦无。”如此看来,没有北固山,临海就不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台州的千年府城。
落日的余晖穿透苍茫的暮色,大地上的一切都显得悠远而神秘。古老的灵江奔流不息,浑黄的江面流淌着梦幻般的色彩。江边,与山体同色的石块和城砖堆砌出一座古老的城墙,一直延伸到北固山上。野草和一些灌木从墙缝里伸展着躯体和脑袋,城墙俨然成了它们的家。齐整的城砖,错落的石块,组合成一个个优美的象形文字,记载着古城墙的历史。是的,台州府古城墙凭借北固山的雄奇而增其险,同时,蜿蜒的长城也让北固山更加浑厚凝重。
我喜欢慢慢走下揽胜门前陡峭的 197 级石级,体验那份胆战心惊;喜欢白云楼上迎着习习凉风,俯瞰古城的万家灯火;喜欢偎在城头堡上古朴的火炮旁,小憩片刻的那份舒坦……
台州府古城墙最险处莫过于百步峻一带,这段城墙修筑在峭壁上,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唐代大将军尉迟恭指挥军民修筑城墙,由于百步峻过于陡峭,修好的城墙数次倒塌。修筑城墙是一项大工程,历经数年未果必定会劳民伤财,尉迟将军愁眉不展,夜不能寐。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他来到百步峻,忽见一只受惊的梅花鹿沿着山脊奔上北固山,留下了一长串足印。尉迟将军深受启发,指挥军民按照梅花鹿奔跑的足迹修筑城墙,果然获得了成功。
此后,台州府城便有了“鹿城”的美称。
美丽的传说让巍然屹立的古城墙披上了神奇的色彩。晴朗的夜晚登临百步峻,确实带给人梦幻的感觉,夜空是那么深邃,眨着眼睛的星星似乎就悬在头顶,沿江的酒肆、茶楼里闪烁着绚丽的灯火,江中宛如铺着一匹五彩的绸缎。
二
古诗云:“深山藏古寺。”揽胜门旁的普贤寺,是台州府城古八寺之一,寺前几簇幽篁,林间一棵数丈高的银杏。春天,竹林里竖满竹笋,秋天,林间落满银杏的果子。进了寺门,两棵古老的桂花树枝繁叶茂,金秋八月,老远就能闻到馨香。绛红色的寺庙掩映在翠绿的树林间,幽静中透着一股端庄。清晨,寺里的尼姑在大殿里做早课,诵经声、“笃笃”的木鱼声,传出寺墙,飘荡在林间。
普贤寺往西 300 米是白云寺,白云寺也是台州府城古八寺之一。寺旁有一眼井,井水清澈,雨天不溢,久旱不涸。我经常站在井旁,静静地注视着水中浮游的几尾金鱼。井里天地固然不大,却是一个安静平和的世界,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刀光剑影……
北固山的中部又称城隍山。
城隍山台门古色古香,高大而不失雅致。走进大门,但见古柏森森,翠竹成荫。
一条宽阔的石级直通山顶的台州城隍庙,石级旁宏伟的钟楼和鼓楼互相呼应。庙里供着的城隍爷屈坦是三国时的台州太守。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城隍山的钟,后岭垮的风。
城隍山所处位置极佳,大钟敲响后整个府城都能听到。后岭垮在北固山与白云山交接处,山势低,受到两座大山拦截的北风从那儿鱼贯而入,冬天,那里的风大得惊人。
提起城隍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方国珍。元朝末期,时政大乱,江浙一带连年发生水灾旱灾,民不聊生。元至正八年(1348 年),方国珍聚众揭竿而起,不久便发展到 10 万余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 年),方国珍攻陷台州府城,一面整修城池,一面在城隍山上建造天坛,自立为王。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就投降了朱元璋,不过,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望天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隍庙得到了整修,这里是上下古城墙的一个出入口,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新修的望天台全部由花岗石雕砌而成,美观坚固,四周古木环绕,山花遍野。
城隍山往西 100 米处是“八仙岩”,这里供奉着“八仙”的塑像。
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的故里就在北固山脚下。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命运多舛,年轻时虽博学多才,但屡试不中,历尽坎坷,最后在一位得道高人的指点下皈依道教,潜心修炼,终有所成,被尊为道教南宗的祖师。清时,雍正皇帝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古韵犹存的明清古街紫阳街就是以他的名号命名的。被世人视为“仙风道骨”的紫阳真人著的《悟真篇》流传千古,雍正皇帝御书“至真妙道”四字是对他一生成就的高度赞扬,北固山北坡的巨岩上有此四字摩崖石刻。
城隍山东侧是戚公祠和中国冷兵器博物馆。戚公祠是为了纪念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建。明嘉靖年间,倭寇大肆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屡破倭寇。明嘉靖四十年(1561 年)4 月 16 日,倭寇进攻台州府城,戚继光率兵在花街一带迎战,大败倭寇。5 月 5 日,戚家军又在白水洋常风岭杀倭寇 800 余人。至此,台州倭患基本消除,百姓无不称颂。
戚继光在台州人民的心中修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北固山上建有郑虔祠。唐至德二年(757 年),广文馆博士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负责登记户籍等工作。时“台州地阔海冥冥”,地处荒僻,文风未开。郑虔遂担负起教化之责,一边推行礼节,一边创办学馆,选民间子弟教之。不过,郑虔的心情一直是郁闷的。那一年,他组织弟子去郊外春游,当他看到一块大石旁压着一株竹笋时,触景生情,脱口吟道:“石压笋斜出。”拥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广文馆博士被贬为“台州司户”,本身就是一件类似于“石压笋”的事情。一个叫林元籍的弟子,马上对出了下句:“谷阴花后开”。郑虔一听,无比欢喜,不仅因为这句话对仗工整,而且生动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台州的处境,抚慰了一颗孤寂的心灵。郑虔下定决心,心无旁骛地投身台州的文教事业。
仰读先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修缮后的郑虔祠正殿立有郑虔铜像以及名人题词。后院的那泓清泉,活像一把勺子,故名“勺泉”。北边岩壁上有“紫府”“华池”“止境”“漱石”等石刻,可见文人们对“勺泉”是不啻赞美之词的。大殿右侧是碑林,走过碑林就到了郑广文书院,书院的建筑富有特色,尤其是上楼的 25 级石阶,陡且窄,让人联想到求学的道路是何等艰辛,历代文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何等可贵。
三
除却古迹,北固山上还有好多去处。
白云寺下的白云中学遗址附近有三个操场:一个水泥球场,是篮球爱好者的好去处;一个砂石操场,是人们舞剑练拳的好场所;另一个操场上长满柔柔的青草,适合小孩游戏,大人聊天。
北固山上随处都有古旧的建筑,吸引了无数人来此观光。
望天台脚下两幢深红色的西式洋房,是恩泽医院的旧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恩泽医院始建于 1901 年。1942 年,美国杜立特尔特别行动队一机组在完成轰炸东京任务后迫降台州,恩泽医局医务人员紧急救援收治,并护送伤员安全转移。
北固山上小径纵横,上面铺满石子与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小径两旁长满各种姿态的花木,边走边看,确实是一种享受。普贤寺下面有一条细沙铺的林荫路,对我而言,确有“最爱湖东行不足”之感。脚下是柔和的沙沙声,头上是悦耳的鸟鸣声,不时可见松鼠在树上觅食、跳跃,动作之轻捷,令人叹服,姿态之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北固山南坡长满阔叶树,以榛子树居多,其间也夹杂着高大的枫树和虬屈的松树。秋冬时节的北固山是多彩的,大概要到初冬吧,满树的黄叶才开始不断地飘零,不久就给大山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南坡的冬天没有萧瑟严寒的感觉,这里没有北风的肆虐,在林间一些向阳的空地上甚至能被冬日的暖阳晒得微微冒汗。
北固山的春天是充满生机的,积蓄了一冬能量的树木花草忙不迭地长芽、开花。晨练的人们在山间空地上嗷啸,鸟儿们不停地在枝头跳跃。
山花烂漫的五月到了,山上到处绿得发亮,到处山花盛开,最吸引人的当属芬芳扑鼻的栀子花。白云寺背后的坡地,望天台的周围,是栀子花的天地,满山的雪白,馥郁的芬芳,着实让进入山野的人们陶醉了……
北固山的北坡别有一番天地,出北固门后不管朝东还是朝西走,都是幽寂的山林,树种以松树居多。坡上有个荒村遗址,已经变成了一片茶林,由于乏人打理,茶树越长越高,与野生无异了。林间有山泉,沿着沟涧潺潺流淌,注入山脚下的水库。水库不大,一年到头满盈盈的,绿得如同翡翠。
清明前后,这里是踏青的好地方,采上几撮嫩茶叶带回家,简单的烘炒之后直接放入茶杯,那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秋天,松涛阵阵,穿行林间,你会获得一份“静听松风寒”的闲适。跟南坡相比,北坡的严冬是寒风刺骨、天寒地冻的。隆冬时穿越北固门,仿佛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令人感慨万千。
四
城隍庙右侧有一棵植于隋代的古樟,距今已有 1400 年了,由于遭雷击,偌大的一棵樟树只剩下四分之一,然而却顽强地活着。站在古樟跟前,我只有感动的份儿。它的那份执着,那份顽强,让我感觉站在眼前的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他悟透了生命的真谛,深深地把自己的痛楚埋藏在心底,始终微笑地俯视着人间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每一次虔诚地仰望古樟,我的心灵都是经受清泉的沐浴。每一次专心地品读古樟,我都会真诚地叩问自己的灵魂:古樟是在为自己活,还是为这座城市以及世上的芸芸众生而活?
与古樟的千年守望相比,我或许根本算不上北固山的守望者。或者可以说,我能读懂的只是北固山的形,而古樟深谙的却是北固山的神。即便是这样,我也满足万分,因为在与北固山相处的年月里,我拥有了一份闲适的心情,获得了一份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