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琐记
一
台州中学的前身是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922 年,朱自清先生曾来校任教,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散文名篇《匆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等作品。
朱先生在台州中学任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北固山麓的松涛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中校园里的紫藤花,更让他极尽赞美之词。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皲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我在他们下课的时候,又曾几度在楼头眺望,那风姿更是撩人:云哟,霞哟,仙女哟!我离开台州以后,永远没有见过那样好的紫藤花……”
暮春时节,我慕名来到台中校园的紫藤花下,那紫藤已近碗口般粗了,一大片烂漫的花儿真让我如朱先生一样“浮在茫茫的春之海里,不知怎么是好”!
二
那年,我租住在一家单位的员工宿舍。房子建在半山腰,我住的六楼就更高了,北固山上几棵古老的银杏树是后窗最美的风景,只是每天上下楼梯非常吃力。对门的阿婆每天买的菜成了沉重的负担,她在楼梯口安装了一个滑轮,上街时先把一根长绳垂到一楼,回来时就把篮子系牢,爬到六楼时再吃力地拉上来。我有时帮上一把,她就连声道谢。出行虽然不便,但北固山幽美的环境却令我沉醉。整天沐浴在柔和的光线里,呼吸着淡淡的散发着草木清香的空气,便是我莫大的享受。
房子边是刚刚修缮一新的城隍山,那年五月的一天,是城隍爷开光的黄道吉日。头天下午,“城隍爷”全身披着大红的绸缎,道士们穿着簇新的靛青色道袍,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城隍山高大的台门边放着两盆清水,分别写着“金盆洗手”“银盆洗脚”几个字。通往城隍庙的石级上,坐满了来自各地的香客,他们带着厚厚的衣服和毯子,做好了露宿的准备。
夜幕降临,城隍山烛火通明,香烟袅袅,人声鼎沸。台门前的水泥公路上,摆满了来自台州各地的特色小吃,诱人的香味在空气里飘逸。
第二天晚上,城隍山台门边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唱起了大戏,城隍爷屈坦的塑像被抬到了戏场上。市越剧团演出的戏很精彩,演员们优美的唱腔被高音喇叭放大了数倍,回荡在草木葱茏的北固山麓,在初夏清凉湿润的空气里显得特别悠扬。
如此热闹了三天,城隍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三
绕过广文祠,一幢大红色的建筑特别显眼,这是改建的八仙宫。
走进气宇轩昂的大门,便是整饬的大理石铺就的院子。石栏外的墙上,长着一棵桑树,墨绿色的桑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透过叶间的空隙,老城区鳞次栉比的建筑一览无余。八仙宫真是一个好地方!
我的到来惊动了院子边上的一条大黄狗。它对着我狂吠,要不是脖子被一根锃亮的铁链拴着,一定会朝我猛扑过来。
徐道长从高大的天王殿里出来,喝住了黄狗。我和 50多岁的徐道长虽然不是很熟悉,却也有过数面之缘。七八年前,他的养女在我们学校上学,算起来今年该高中毕业了。
徐道长邀我进大殿就座,简短的几句交谈,彼此的距离就近了。
八仙宫的规模不小,除了高大的正殿,还有宽敞的生活用房,楼上楼下共有建筑面积 300 多平方米。
看着这么敞亮的房子,我说,徐道长该收徒弟了。
他叹了一口气说,难啊,道教学院毕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这样的小道观,不说别的,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也很难保障。社会上的年轻人也不愿意来,说到底是没有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曾经有几个向他表达过愿望,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残疾人,他们基本的书籍都读不下来,更别说繁体字记载的道教典籍。不久的将来,像这样的小庙堂就没有出家人常住了,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令人担忧。
是的,北固山上的庙宇和道观到处都是,除了两三处,其他的都大门紧闭,没有常住僧人和道士。
徐道长说,八仙宫边上的尼姑庵,老尼姑过世后,无人继承她的衣钵,至今还空着,房子也快要倒塌了。
我不无担忧地说,没有继承人,小寺庙小道观的出家人养老就成问题了。
他说自己早就估计到了这一点,因此早早收养了一个女儿。为了培养孩子,他花尽了所有积蓄,女儿刚领养时不满周岁,就保姆也换了 6 人。孩子的户口在福建,为了让孩子读中学,他两地不停奔波。
我问女儿跟他的感情如何。
徐道长说,现在的年轻人,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