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与老人
宁静悠长的紫阳街,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无数次踩在被磨损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目睹挨挨挤挤的古宅民居,呼吸着散发秦砖、汉瓦、木头、桐油杂糅的古建筑气息,我仿佛进入了明清时代的民俗画卷。
街确实古老,在宋代,她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街一直处于府城商贸中心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变迁,老街逐渐失却了昔日的繁华,成了府城的寻常巷陌,两旁的古朴房子也成了居民的“老房子”。今日的老街显出几分冷清,几分颓败。由于城市的扩张,现代化的街道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留住在老房子里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年迈老人。
第一次看到老街里的老人,我内心不由得一惊,一下子冒出“韶华易逝,光阴荏苒”的感慨。再看这些老人安详的举止与神态,内心又释然了,因为他们的宁静是经历了人生风雨沧桑后的从容与淡定,正如老店古朴的招牌,随风招展的幡旗和高高耸立的防火墙,虽然斑驳不堪,但却蕴含着曾经辉煌的厚实与凝重。
是的,老人是老街变迁的见证人,他们对养育自己的老街充满了留恋。老街店铺里陈列着老人们喜爱的价廉物美的物品:从家常小菜到名点小吃,从玉器古玩到茶楼酒肆,从花圈冷被到寿衣蒲鞋,从被絮加工到修鞋换拉链,从看相算命到测字拣日子等,应有尽有。老人们曾是老店里的店员,曾经在自己的门前卖过自己的手工制品,在走廊上摆过小摊……
生活的变迁总不会悄无声息的,她把沧桑深深地镌刻在石板上,镌刻在风雨剥蚀的木雕、石雕上,镌刻在老人们的脸庞上。
清晨,柔柔的阳光洒在老街古朴的建筑上,在青石板上画下了檐角厚重的影子。“巷陌交通”的老街穿梭着无数流动的小摊,嘹亮的叫卖声穿透重重墙壁,响彻千家万户。
“油条、糖糕、麻团——”
“煤气灌喂煤气——”
“杂交米要喂杂交米——”
“老酒哦老酒!”
“十四日、茶叶蛋、小肠卷要喂——”
……
街道两旁一扇扇木板门“吱呀、吱呀”地次第打开,晨光里的老人身着素朴的衣衫,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淡定与宁静。他们招一招手,摊点就流到了门口,随意地挑上几样东西,摊点又流走了。
早餐后,他们或聚在古朴的台门下,随意地说着闲话,或坐在窄窄的走廊上,一把竹椅,一杯清茶,便可消受几个时辰。旧邻老友,一个棋盘,足以指点江山半日。
不管是阴雨连绵的雨季,还是阳光烂漫的晴日;不管是赤日炎炎的三伏盛夏,还是北风呼啸的数九寒天,老街的生活节奏总是那么舒缓,你在这里感受不到步履匆匆的忙碌身影,有的只是闲庭信步般的惬意。或许,每天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不乏仁人智者、商贾达人,老人们总是波澜不惊。
“燕子还来寻旧垒”,老街是燕子的家园。它们在街道两旁的廊檐下垒起泥窝,在街道深巷里不停地穿梭,一边捕捉蚊蝇,一边“唧唧”地叫着,给生活在老街的老人们增添了许多情趣。是的,家燕是住不惯高楼大厦的,它们喜欢寻找简朴的木制民居垒窝,繁殖后代,灰褐色的木房才能与它们精心营造的泥窝相融合。老人们是不会嫌弃这些燕子的,即使燕窝的下边不几天就会堆起一个小粪堆。他们看到这些嗷嗷待哺的鲜活生命,就会露出慈爱的微笑。他们时常谈论关于燕子的话题,并计算着这是第几窝燕子,该有几天就会出窝。有时,老人们的脸上也会蒙上几丝忧虑,因为寒冬将至,第三窝燕子的翅膀还稚嫩着,和一些年老燕子一样,是飞越不了汪洋大海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傍晚的老街是温馨的,数千盏大红灯笼亮起在廊檐下,古老的街道蒙上了几许幽深与宁静。柔和的灯光下,一些年轻人回到老人身边,一起用餐,话家常,看电视,享受着天伦之乐。
夜深了,卖馄饨的三轮车慢悠悠地穿行在古老的街道上,“笃笃”的竹梆声清晰地传入耳际,装点着老人们祥和平静的梦。
老街,因为有了老人的守候而灵动;老人,因为有了老街的庇护而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