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古城
一
淅淅沥沥的雨,持续飘洒了三五天。迷迷蒙蒙的云烟,缠绵着古朴、凝重、温婉的江南古城。
城隍山钟楼和鼓楼的回廊上,是观赏雨景的好地方。那些高大古老的树木,早已喝足了雨水,翠绿的枝叶似乎不堪重负,无奈地下垂着。雨点丝毫没有顾及它们的感受,还是不停地洒落,经过叶片的汇聚,变成了滚圆的水滴,迅速地滑落,震得低处的叶子微微颤动。山间泥土吸收的水分已经饱和,到处都是汩汩的水流,没到山脚就流量可观。
裸露地表的石块被冲洗得干干净净。
忽浓忽淡的雾气在林间缭绕,树丛里不见了飞鸟和松鼠的影子,不知它们躲到哪里避雨去了。
古城墙的色调灰暗了好多,攀爬在墙上的藤萝透着一股深沉。
缠绵在古城的雨,喜煞了藓类植物,它们的生命活力空前高涨,继续发扬见缝插针的精神,在短短几天里铺遍了每一块裸露的城砖和石块。人们喜欢采用文字记载历史,弊端是不够形象生动,甚至有失偏颇。相比之下,古城墙记载历史的方式虽然不那么直观,却形象准确。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从遥远的外地赶来品读她呢?静静地行走在烟雨迷蒙的古城墙上,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便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望天台上,花岗岩地面隐隐可以照出人影,雨点落下,溅起密集的水花,交叉成蒙蒙的一片水雾。设计者可谓匠心独具,他们把每一层的流水口设计成龙头状,雨天的“龙喷水”就成了一道景观。
站在“江南八达岭”这一段城墙上远眺,浑黄的灵江如同一条翻滚着的黄龙,绵延在江边的古城墙则如一条矫健的青龙,两龙并驾齐驱,一直向东奔腾……
二
秀丽的东湖如同一块碧玉,镶嵌在崇和门广场和揽胜门之间,长堤纵横,楼阁遍布,长廊回旋,堪称一方名胜。
晴天的东湖水光潋滟,但略显娇小。只有在雨天,白云山流下的水量增加了数十倍,东湖才显得水色空蒙,风姿绰约。石径两旁的花草树木,叶子上积满了雨水,行走其间,一不小心就被沾湿了衣衫。
湖水一片苍茫,水中的游鱼不再一览无余。湖面的波纹明显加粗,听得见它们撞击石壁的声响。树木掩映的湖心亭、半勾亭、樵云阁,此刻云烟缭绕,宛若仙境。静静地漫步在回廊上,只见雨滴不断亲吻湖面,三二垂钓者身披雨具,静坐雨中,潜心等待,这份悠闲让人好生羡慕。
偶尔有一两对情侣,撑一顶大雨伞,慢慢穿行在雨雾间,给雨中的东湖增添了几分情趣。
铺满鹅卵石的石径边上出现了一幢古朴的建筑,“骆临海祠”几个镏金大字特别引人注目。步入祠内,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铜像高高立于大殿正中。铜像后,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朱关田题写的“亘古一檄”匾额,匾下是著名书法家卢乐群手书的《讨武瞾檄》全文。
骆宾王才华出众,7 岁时就因《咏鹅》一诗家喻户晓。享有诗名的骆宾王因反对武则天政权一直生活在阴霾里。唐仪凤三年(678 年)身陷囹圄,唐开耀元年(681 年),被贬任临海县丞,而后参加了李敬业发起的反武战争,写下了名扬千古的《讨武瞾檄》。尽管仕途坎坷,但骆宾王始终恪守儒家清规,诚如闻一多先生对他的评价: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从《易水送别》《在狱咏蝉》等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骆宾王那颗坚定、高洁的心灵。
走出骆临海祠,后湖的湖面上游来了一群高雅、素洁的白鹅,樵云阁里传出了二胡伴奏的《锦绣江南》歌声。
烟雨中的东湖浸润在骆宾王的诗意里。
三
雨天的紫阳古街,街道两旁无数檐水连缀成一张张透明的珠帘,给潮湿低矮的老房子抹上了些许亮色。燕子挤在廊檐下的泥窝中,时不时“唧唧”地叫上几声。街上的行人不多,彩色的雨伞,慢慢地飘向远处,此情此景,你定会联想到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不过,细看人们的神情,更多的是恬淡祥和,不见了那股愁怨,这或许就是不同时代的生活在人们脸上的真实缩影。
夜深了,紫阳街上几乎不见了人影,只有那排列齐整的红灯笼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两旁的店铺,大门早已紧闭,刷着桐油的门面上反射着幽幽的红光,静谧填满了古老的街道。
此时,同你对话的只有淅淅沥沥的雨点。
走完整条街道,跟雨点谈了些什么呢?或许什么也记不起了。没有关系,“欲辩已忘言”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雨中的紫阳街悠长悠长的,一直延伸到紫阳真人的《悟真篇》里。
四
深夜,站到阳台上,只有零星的几个窗口还亮着灯,巾子山顶双塔下的氙灯亮得耀眼,强烈的光芒直射云霄。
有了雨雾当介质,灯光好像具有了质感。
岚雾袅袅上升,远远望去,仿佛是玉宇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