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根的故事
2014 年的夏日,我已经记不清什么原因会在那个炎热的午后登临北固山了。
拐过揽胜门,只见两个尼姑守候在路口,让一些要上山的汽车暂停,直到一辆满载泥石的大卡车下来。看来,普贤寺在做大工程。
到了山顶,挖掘机的轰鸣非常刺耳,建成不久的大雄宝殿已不见了踪影。地上堆满了乱石。
工地旁的树荫下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放着茶水。一位师父守候一旁。
我问师父:“刚建好的大殿怎么要拆掉呢?”
她说:“都怪我们考虑欠周,只想把庙宇建造得高大一点,不料给古城墙上游客的视线造成了一定影响。旅游局建议我们适当降低高度。起初我们不愿意,可后来一想,古城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切都要以城墙为重,我们就忍痛拆倒重建。”
我追问:“这么大的费用谁出呢?”
她说:“旅游局负责重新设计,另拨给我们 120 万元,其余的只能慢慢筹集。没想到地基底下全是岩石,特别坚硬,进度比预想的慢多了,成本也大大增加,挖了不到两米就花去了四五十万。原先捐善款的居士们听到刚建成的大殿被拆除,心里有顾忌,不肯再出钱了。我们一时间也找不到愿意捐助的居士,只好干一步,算一步,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的。”
站在边上的一位老太太接过话茬说:“这些天天气炎热,你们这些出家人太辛苦了,这么大的工程光管理就该花无数的精力。”
师父说:“建造寺庙一般由社会上有能力的居士承担,我们出家人只要潜心修行就好。吃点苦我们倒不怕,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对建房子的方方面面都不熟悉,做起来才格外吃力。世间万事皆因缘,要不是一场大火烧掉原先的大殿,我们也无须花费这么大的心力。虽说出家人四海为家,我们可以换一个地方修行,继续过清静的日子。可是,我们于心不忍,更对不起普贤菩萨,只有把寺院建好了,我们的心才能安下来。”
师父给我们讲起了她跟普贤寺的因缘。
师父法号觉悟,2008 年,她来临海看望一个佛教学院的同学,同学的修行地点是山坳里的一座小庙,非常清静。她也喜欢江南温润的气候,喜欢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决定逗留一段时日。不久,寺庙边上建造了一个工厂,噪音污染非常严重。她心里开始纠结,回北方吧,心里不舍,用她的话说就是缘分未尽。于是一边游历,一边寻找合适的庙宇。
觉悟师父是在游览古城墙时发现普贤寺的。她站在城墙上俯瞰这个城墙根的小寺庙,觉得环境幽雅,尤其是背倚雄伟壮观的“江南长城”。一了解,才知道普贤寺是千年台州府城的古八寺之一,香火很旺,一直是尼姑修行的场所。从城墙下来,她就直奔普贤寺,准备拜会寺院住持。不料,当时普贤寺没有常住尼姑,只由退休的陈老师负责日常打理。
她决定在普贤寺安顿下来,就约了几个师父一起暂住。经过一段时间交往,陈老师发现她们佛学修为挺深,便一边向宗教局推荐,一边劝说她们在普贤寺长住。就这样,觉悟师父成了普贤寺的监院。
普贤寺的老建筑规模不大,要不是外墙被刷成土黄色,则更像是坐落在山冈上的农家院落。尤其是大火过后,房顶上盖着绿色的铅皮,真的与一般山村民居无异了。我向油漆剥落的老寺门走去,没进大门,就被一阵骇人的犬吠声吓了一跳。
师父连忙把犬喝住。
四条猛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
“奇怪,寺里养了这么多狗,安能清净?”
觉悟师父说:“养狗一事是不得已而为之。寺里房子太简陋了,一天深夜,有个小偷爬上了窗口,手摸到了一位小师父的脖子。小师父吓得大叫。小偷跑了,第二天,小师父也被吓走了。后来,我们请人在围墙上插上了碎玻璃,可是,小偷还是可以进来,偷走了一尊小铜像。我们每天夜里都提心吊胆,生怕小偷再次光临。有位居士听到我们的窘况,给我们送来一只小狗,说有了狗,小偷肯定不敢光顾。没想到养了一条狗还不顶用,一天夜里,小偷把我们的煤气罐、煤气灶都搬到了寺外。幸亏我们起床做早课,清脆的钟磬声把小偷吓跑了。这条狗的胆子太小,遇到贼竟不敢叫,我们只好又养了一条凶猛的狼狗。后来,山下一户人家的母狗下了九只狗崽,太多,养不了,有人想抱走炖了当补品吃。主人不舍,到寺里询问我们能否收养。我们于心不忍,就把两只给抱了来。”
为了救两条命,师父们养的狗增加到了四条。不过也好,寺里从此再也没有小偷光顾。
看来,出家人要找到一个清静的适合潜心修行的地方着实不易。从古至今,很多出家人花费大量时间徒步云游四海,除了磨炼意志之外,另一目的就是找寻一个心仪的修炼场所,让自己的身心没有遗憾。在向我述说的过程中,觉悟师父始终面带微笑,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之意。
炎炎烈日下,汗水湿透了师父们的衣衫。她们忙碌的身影在古朴的城墙下显得那么坚毅。
确实,寺院发生火灾后,她们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或者,当新建的大殿必须拆除时,她们又完全可以做甩手掌柜。但这样一来,一定违背了她们皈依佛门的初衷,玷污了她们心中虔诚的信念。如此,古城墙边上的一座古寺说不定就会废圮。
2016 年的黄梅雨季,我再次来到普贤寺。
崭新的寺院已经建成,在迷蒙的烟雨里静静地矗立着。师父们的修炼终成正果!可以肯定的是,建寺以来,普贤寺的建筑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美观坚固。
寺院里透着一股久违的宁静,再也不见了往日嘈杂的犬吠声。
我绕过大雄宝殿来到侧院,只见四周摆放着一口口水缸。连日的雨水已经把水缸落得满满的,溢出的水在缸沿上流淌出细密而均匀的水纹。睡莲的叶子紧紧地贴在水面上,一朵朵粉色的莲花亭亭立于水中。
屋檐下,两棵白玉兰在雨雾中悄然绽放,浓郁的芳香充盈着整个庭院。
沉郁厚重的古城墙上没有一个游客。
觉悟师父在细心地修理花草。
我感叹:“完成这样的工程实属不易。”
她说:“功德属于有佛缘的居士们,我们出家人的一点付出算不得什么。”
我说:“你们所花的心血,普贤菩萨是看在眼里的。”
她微微一笑说:“困难确实不少。也曾经起过放弃的念头,后来,我读了不少关于临海历史的书,尤其是有关古城墙的,能找到的都看过。我是被尉迟恭将军修筑百步峻城墙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又坚定了信心。”
仿佛是回味似的,她又讲起了尉迟恭将军修筑百步峻城墙的故事。
她虔诚地说:“是尉迟将军一心为百姓的诚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佛祖,梅花鹿是佛祖派来帮助他的。接着,她双手合十,念起了佛。”
这个故事我听过好多遍,可是今天,当我从一个客居在古城墙脚下的出家人口中听到这个故事,心中还是涌起无限感动。
普贤寺自宋代建寺以来,就经历了多次搬迁。宋崇宁元年,从原址状元堂搬到北固山脚下。明嘉靖中,迁址至北固山顶东北角。这两年,又从东往西移动了近百米,而后又向下移动了三四米。
我知道,无数一心向佛的出家人都把修建一座寺庙当作毕生的目标。年轻的觉悟师父显然已经实现这样的愿望。当然,其中的艰难困苦于她来说都是修炼。正如她所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她心中的精神力量既来自佛祖,也来自这座浸润了千年府城文化精华的古城墙。
可以肯定地说,选择了古城墙根作为修炼场所的历代出家人,是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潜心研究释家和道家文化,如果古城墙根缺少了这些群体,那千年府城的文化底蕴势必大打折扣。
城隍山台门旁边的巨石上,榜书大家尤福初先生题写了“三学和一”四字,这是对台州府城几千年文化精华的高度概括。
时光悠悠,台州府古城墙厚积了岁月的风雨与沧桑,记录着历史的兴衰与荣辱。千年以来,每一个与古城墙相遇的人抒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这些故事大至关乎国家存亡,民族气节,小至个人理想抱负,喜怒哀乐。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喜欢用手抚摸一块块微微散发着热气的城砖,感受古城墙的雄奇、博大与精深。雨雾迷蒙的日子,我喜欢轻轻踩在微微泛着青光的石板上,回味那些零零散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