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什么社会平均利润越来越低
首先,先明确一个大家都司空见惯的背景前提:那就是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中,产能都是很充裕的,即具有发达生产能力的供应方,随时等着具有购买需求的一方成交。这里,我们不建立复杂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只需按照生活常识来感受即可。比如,一家锤子工厂生产能力为每天1万把,那么这个工厂会每天生产1万把锤子么?不会的。1万把只是说产能——一种能力,并非工厂实际就会生产这么多把锤子。就像一个人有2斤的酒量,只是说当饭局喝酒应酬的需求最大时,这个人撑破肚皮能喝二斤酒,并非这个人每次去吃饭,都要喝二斤酒。至于这个工厂每天到底生产多少把,要看市场给工厂多少订单,市场每天给3000把的订单,工厂就生产3000把;每天给5000把的订单,工厂就生产5000把,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又不会让生产的产品过剩。在生产力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除非刚推出的畅销产品等特殊情况,正常情况下,一种普通产品的生产能力一定是高于市场需求量的,保证在满足市场需求上留有余地,而不会紧紧巴巴。就像我们请朋友吃饭,如果预算是500元,那我们身上至少要带上700元,防止有突发情况、不时之需。因此,充裕的产能是全社会物质供给稳定、更好满足社会物质需求的有效保障。尤其在人类通往共产主义的路途上,生产力是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即生产东西的能力。全人类生产能力的演进剧情即:先是人力生产,十天半月生产出一件东西;然后工业化、数字化生产,流水线一开,产品哗啦哗啦地往下掉;最后到共产主义时代,可能只需用手动下按钮,一瞬间即可生产出全世界需要的所有产品,此时社会产品达到极大丰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最优厚的物质条件。因此,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的产能只会越来越充裕。
本节,我们建个模型,来说明在产能充裕的条件下,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的内在逻辑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先照搬西方经济学中最贴切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
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2.同一种产品都是同质的,没有差别;
3.市场资源是完全自由流通的;
4.所有人都掌握着关于市场的全部信息。
我们暂先吸收前三个条件构造模型:假设有个专业市场,专门卖锤子,成千上百的商家聚集在一起,卖同一种锤子,锤子进货很方便,只需打个电话就可让生产商送货上门,即产能充裕;许多顾客走进市场买锤子,都希望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锤子;锤子进价10元,故事刚开始,锤子售价20元。
假如有个叫张三的顾客,逛进一家锤子店,问店主:“锤子多少钱一把。”店主说:“20元一把。”张三砍价:“19元一把可否?”店主说:“我们一直都是卖20元一把。”张三说:“如果你不答应,我就到下一家。”
这时,我们来分析下店主的心理博弈,假设店主用于进货的流动资金是1万元,且进货比较方便。理性的店主一定是希望这一万元的本钱一年能够获取最多的利润,即年利润率(一年获取的总利润除以一万元)最高,而不会片面追求单个商品的利润。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行业,一个是开超市卖矿泉水,成本10万元,矿泉水进价1元卖1.1元;另一个是做装修,每装一套房子成本10万元,收取费用20万元,哪个更值得投资?如果看单个商品利润,仿佛装修很暴利,但是如果矿泉水资金周转速度特别快。比如,若十万元进一批矿泉水,二三天就能卖光,而装修如果一年仅能接到三四笔单子,那这样的话装修年利润率就不如卖矿泉水,投资卖矿泉水就会更划算。按以上逻辑,理性的店主一定会这么算账,如果我不答应这个顾客的要求,那么这个顾客就会到别的商家处买;如果我答应这个顾客的要求,那么这个月就可以多赚9元钱。因此,理性的店主一定是答应19元的售价。
当以上故事在这个市场不断演绎的时候,很快,锤子的价格就降到了19元。虽然,我们不否认,当所有的店主都这么“理性”会导致整个行业锤子利润下滑,每个店主都得不偿失,收入减少。但是从店主个人的博弈格局看,无论自己的同行店主接不接受降价,自己接受降价一定是最有利的。最终,所有店主的理性换来的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所有店主的状况都比原来更差了。由此可知,市场上的竞争必然是恶性的,恶性,才是符合理性人假设的,才是符合西方自由市场模型设计的,竞争,本身就不存在良性之说。
当锤子的市场价格降到19元后,那么故事回到开端,就将变成张三问店主:“锤子多少钱一把。”店主说:“19元一把。”张三砍价:“18元一把可否?如果你不答应,我就到下一家。”店主一算账,为了这个月能多赚8元,答应了18元的售价。
如此而来,锤子价格将不断下滑……
下滑到什么价格为止呢?按西方人的说法,下滑到接近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价格,假设按社会平均利润水平,锤子至少要卖到15元,于是进价10元的锤子价格就下滑到15元。西方人认为,此时锤子行业的价格再下滑可能导致有的商家退出,改行卖其他商品。但此时真的就不再下滑了么?
我们想象一下,假设现在锤子卖到15元一把,张三又要求店主降到14元一把,店主的算盘将依然是:接受降价本月将多赚4元钱,不接受将少赚4元钱,所以店主仍然会接受降价,很快锤子的价格会变成14元。所有的店主都这么理性时,锤子行业利润就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由于市场资源是完全自由流通的,于是会有一些店主想改行到其他行业。但是,社会各行业的竞争机制和锤子行业是一样的,其他行业也在重复锤子行业同样的故事,也在利润下滑,也有商家想改行。最后形成的场景就是,A行业的人嫌本行业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想改做B行业,B行业的人嫌本行业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想改做A行业,全社会的局面就是所有行业利润即社会平均利润不断下滑,没有止境。所以,西方人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结局描述:“从此以后,该行业将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实现长期均衡”是不彻底的,他们把板子打到社会平均利润上。殊不知,当所有行业的商家都把社会平均利润看成救生的甲板时,社会平均利润也是靠不住的。理论上讲,社会平均利润完全可以下降到接近零。
西方人的微观经济理论,一上来就把社会平均利润看成一个由老天爷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创造出经济成本这个概念,以机会成本的方式,把社会平均利润包含在经济成本中,然后就急匆匆地让社会平均利润退出经济模型的江湖了,推理出故事结局“普通商品价格会长期平衡在与其经济成本一致,经济利润为零的水平”,成功制造了“无论怎么竞争,即使产品水平一般化,普通企业至少能够赚取社会平均利润”的假象。
如果你能搞清楚上文自由市场完全竞争模型的运转机制,你就能够明白,从数理模型的逻辑上讲,西方人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设计根本就是一台玩不转的机器,任何一个类似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行业,一旦竞争开来,其行业平均利润就是趋于零,即大部分企业无利可图趋于破产。所以,自由市场对生产者的竞争选拔机制根本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优胜、中死、劣死;根本不是末位淘汰,而是中位淘汰。成熟阶段的自由市场,其竞争一定是惨烈的、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