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我们还能返回到高利润率的时代么?
想搞明白上面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明白,我们这个时代以前那些时代的高利润是怎么形成的。
先说封建社会。在那个以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为主的时代,虽然也有商人、也有手工业者,也是有市场,但商品经济不过是自然经济的辅助或是添头。从需求的角度讲,那个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商品是完全可以和财富画等号的,举个例子,一个地主会兴致勃勃地炫耀自己有多少头牛羊、多少粮食、多少匹绫罗绸缎、多少器皿。在全社会包括富人眼里,商品和钱大概是能画等号的,此时,你告诉一个人你家有总价值为100两银子的盆盆罐罐和告诉这个人你家有100两银子,给这个人的感觉是同样有钱的。于是商品是不愁销路的,如果一把锤子长期价格是20元,顶多便宜几元,拥有货币的人(类似现在的富人)一定会接盘,兴高采烈地买回家感觉自己捡到便宜了。但在我们这个时代,除了一些贵金属、优质房产和具有炫耀性的奢侈品,商品的财富属性是大打折扣的,大多数商品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批批从工厂流水线源源不断产生的东西,除了能够满足我们一定的使用需求外,没有多少财富属性。比如,你会一口气买一万个保温杯,然后兴致勃勃地向朋友炫耀自己很有钱么?所以总结起来看,封建时代对商品的需求是相对无限的。从供给的角度讲,封建时代的商品生产者主要是手工业者,靠的是手工劳动,不是机器,不是流水线。由于还未能发明机器取代手工,因此手工业产品只能由手工业者生产,而手工业者的手工多来自祖传的手艺,不是社会上人人都会,加之农业、自然经济是主流谋生方式,这就决定了生产某种产品的手工业者数量有限;又因为是手工劳动,不但生产效率相对机器大打折扣,而且一个手工业者、一个匠人每天用于生产的劳动时间非常有限,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传承好祖宗手艺,生产一些东西满足谋生需求即可,没有多少鞋匠、篾匠、皮匠想着拼命地赚很多很多钱,去开一个大工厂,或是把自己事业开拓到其他地方,遍布全国开分店(意味着祖传手艺要传给别人,一般违反祖训),所以他对自己劳动时间配置会类似前文中自然经济一人社会,每天劳动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假设为4小时劳动+20小时休息),恬淡闲适,无忧无虑,不会没命地生产商品。直至今世,欧洲有些顶级匠人依然是这个生活方式,他们技术精湛,为人清高,其作品限量供应,价值不菲。此外,即便是鞋匠天天不睡觉,又能生产出多少鞋呢?这些都决定了供给会相对有限。
在这个基础上,假设一个鞋匠1小时能够生产出一双鞋(市价20元),如果有人想让一个鞋匠在4小时之外多加工一双鞋子,这就破坏了鞋匠理想中的安逸,那么鞋匠一定要求获得高于鞋子日常价格的报酬,供给会随着对生产者工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要价会越来越高。以鞋匠为例,类似下表:
表2—1

因此,在这些供需背景下,市场的交易价格一定是能够让生产者获取一定利润的。此时,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供给、需求曲线,即一条从左下到右上呈增函数状态的直线、一条从左上到右下呈减函数状态的的直线相交分析市场价格波动,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后面我们还会再说这个问题)。这些都保证了封建时代的手工业者能够获取一定利润。
再说说电商出现以前的时代。网上经常有人说电商摧毁实体,不可否认,电商是让实体的生意非常难做,但电商的发展又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电商的快捷、便利是民众公认和推崇的,这两者到底谁是谁非?我们有必要为保护实体而舍弃现代化的购物方式,重新回到落后的购物方式么?结合前文中的分析,我向大家阐述下以往实体店能够获取相当利润的原因。第一,信息不对称。买方不知道卖方可接受的最低价格,卖方也不知道买方的心理价位,双方在磋商过程中,就会协商出一个比较折中的价格,买方觉得这个价格差不多蛮实惠,就结束砍价;卖方也觉得赚了一些,于是成交。还记得八九十年代逛街么?到一个店里,要问店主,A东西什么价?B东西什么价?店主先给个高价,然后买方也不知道这个东西的进价、不知道卖方的底牌,只能凭感觉砍点价,店主觉得利润还行,就成交了。第二,交易成本。当一个顾客不满足某家店铺的报价,还想继续找下家时,他就要考虑,要花时间走进下家,再花时间讨价还价,且不能确定下家价格是不是更优惠,即在实体购物环境下,如果他想获取大量商家对同一种商品的报价信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而不能像淘宝上对几百家商家的报价一览无余。更有甚者,实体店情境下,有些店铺带有一定的垄断、寡头或垄断竞争味道,假设某个片区可能只有一个或二个铁匠铺,如果买方不满意铁匠的报价,要到很远的下一片区才能获取下一家报价。这时候,买家会抱着“差不多就算了”的心态接受一个折中价格。第三,物流不快捷。上个世纪,商人的经营模式,大致是先去遥远的地方进货,然后再售卖,卖完货再去进货,这时,每个商人都希望自己刚进的一批货能够多卖些钱,如果随随便便以便宜价格出售,那么还要花很长时间再从外地费力进一批货,利润很不划算。这意味着,如果把商人看成产品的提供者,其供应量是相对有限或其产能相对有限,在与买方价格谈判的过程中,商人有坚守价格、维护利润的积极性。而电商则不同,发货是厂家发货,不需要网店操心,供应能力相对无限,商人容易具有“多赚一点是一点”的心理。第四,市场规模的相对有限。一个区域,有某种商品需求的顾客就那么多,商人降价,也不见得增加多少购买量,反而造成利润损失,这时商人定价、维持高价的主动性就很大;反观电商模式,同样的产品,某网商只需价格让步一点,即可引发全网海量购物者的好感,进而大大增加销售量(西方人管这个叫需求弹性大),此时商人降价的冲动就大。
综合上述,在网络时代以前,是科技落后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信息网络落后、物流落后保证了买卖博弈过程中卖方的谈判地位,保证了成交价不至于过度偏离一般均衡价格,保证了卖方能够获取一定利润,保证了自由市场能够正常运行。在发达的信息网络时代,当这些有利于卖方的条件都荡然无存时,当市场条件几乎完全符合西方人理论假设的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为零等条件时,西方经济理论中描述的自由市场根本无法正常运行,一些厂商、网商感叹恶性竞争、利润薄、活不下去根本不足为怪。除非极个别的情况,比如新推出的爆款产品、或是战后重建类的自由市场前期(后文经济危机部分还会阐述),此时社会积攒的需求会爆发而出,形成短期或一个时期供不应求的局面,卖方能够获取相当利润。在一个现代社会的成熟经济体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纯自由市场交换的方式来配置社会产品,将越来越走向穷途末路,通俗地说,市场竞争游戏越往后越没法玩,更不要幻想着还能回到高利润时代。
在西方人的经济学思维中,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原因导致道德风险,导致市场和私有化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其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保障了自由市场能够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