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浅谈对工资增长的惯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对工资增长一直存在一个惯性思维。那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资的趋势应该水涨船高。就像初中政治课上解释二战后西方社会劳动者待遇还不错的时候,老师说:“当资本家得到火腿时,愿意分给工人一些香肠。”给我们的感觉是,当社会极其富裕时,企业主能吃上肉时,工人也能蹭口汤喝;企业主能够顶格消费时,工人也能小有富足。大家的感性思维是,只要生产力不停地发展,工人总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蛋糕不断做大,总有一天能把贫困问题解决,能把一切社会矛盾化解。
比如,若一个企业主一年收入为1000万元,工人收入是10万元。很多人就会感觉,生产力不断发展后,当这个企业主一年能获得1亿元时,工人收入就会变成100万元。
但是,现实却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虽然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工薪阶层生活水平却没有明显改善。当下,各国均出现就业难问题,一些打工者兴冲冲地跑到工业园区,却发现没有多少就业岗位,或者招聘条件极高,35岁以下均不考虑,只好悻悻地回了老家;一些高学历人才,扎堆式地投简历,海投、海面、海选,最终收获一个仅能解决温饱的职位,连外卖员这样的职业都充斥着硕士博士;一些青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家啃老,包括欧洲、日本、韩国,这种现象都很严重。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57%的青年人(20-34岁)为“啃老一族”。据环球网资讯,美国25岁至29岁的年轻人中,有33%与其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日本有超过400万35岁至54岁的日本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巴西15岁到29岁年龄段的青年共有4850万,其中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在校学习或参加技术、职业培训的“双无”群体有1120万,约占该年龄段青年总数的23%。
就业质量较低,工厂要求的劳动强度很大,流水线上一天工作约12个小时,夜里还要倒班,工资薪酬也就20元/时及以下,一些工厂还不能保证五险一金,不少打工者坚持不了多久即辞职。小红书上的很多美国网友披露,自己要打两三份工才能养家糊口,每天忙得连轴转。白领类职位招聘要求与薪水不匹配,有网友反映,经常发现一些职位,工资就几千元,却要求应聘者能熟练用外语及掌握多种高端技能。全球青年就业“零工化”(即非正规就业打短工)的趋势较为明显。2023年数据表明,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青年非正规就业率分别为19.9%、65.5%和94.8%。当前,中等收入国家近三分之二的就业青年、低收入国家几乎所有就业青年处于低质量就业(资料来源:澎湃新闻——全球青年就业:现状、趋势与启示)。据环球网消息:韩国1/4青年就业者只能打零工。
很多已就业的人日子也不好过,经常被裁员、降薪搞得忧心忡忡,常有人感慨:大环境不好,只得小心翼翼做事,在公司苟着。再就业难度加大,很多人被裁后,以为凭借自己的过硬经历和专业素养能够快速找到下家,结果往往是简历投后石沉大海,期望薪水一降再降,仍是无人问津。可能是工作职位愈发弥足珍贵的原因,电影《年会不能停!》才收获了大量票房。
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失业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摩擦性失业。正常状态下,一个社会总有一部分人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处于已辞职正在找工作的状态,在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前,处于临时性失业。
二是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在变动升级,一些人会由于自身行业被淘汰而失业,同时有些刚诞生不久的新产业领域又会缺乏对应的技术人才,这就形成了社会上一方面一些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领域又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三是周期性失业。经济具有周期性,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的时候,由于社会需求变小,社会用不了那么多人干活,所以很多人失业。等到某天经济形势好了,社会需求多了,东西好卖了,工厂生产又需要很多人了,这时候就业就能又恢复。
四是自愿性失业。有些劳动者觉得找到的工作待遇低,不想就业,宁愿躺平在家也不出去工作,就形成了自愿性失业。
为了保证就业,各国政府都做了不懈努力,努力的重点在于减少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人们的直觉是:只要我们把劳动者培养得符合产业、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只要每个劳动者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那么每个劳动者就都能就业,社会不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只要每个劳动者都愿意吃苦耐劳,不怕工资低,社会就不会出现自愿性失业。于是多年来,政府大力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些媒体和经济学者纷纷号召年轻人放下架子,放下面子,放下学历的执念,脱去孔乙己的长衫,去基层、去车间,去从事一份普通工作。
但现实不太乐观。多年来,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曾几何时,中专学历就可以改变命运,进城上班。曾几何时,大学生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之骄子。直至现在的本科学历铺天盖地,外卖大军都不乏硕博人士。从九十年代兴起的四六级证书,到计算机二级证书,到注会、司法考试及各类资格类证书,青年人考的证书越来越多,学的技能越来越多,但就业还是一个字,难。作为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人种之一,黄种人因其勤劳苦干经常被移民输入国的当地居民排斥,中国、日本、韩国都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国家,但即便是996、即便是超级内卷,这些“苦”却没能换来工资的显著增长,更是有人感慨:“只要你能吃苦,你这辈子就有吃不完的苦。”
本章就是要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深入论证劳动者报酬和劳动者自身能力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每个劳动者都非常优秀,所有劳动者就能实现就业么?对应的工资水平就会涨起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