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为什么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并且很难解决?
我们讲一个故事:假设有10块地,每亩地每年产1千斤麦子,由于土地所有者报酬期望不同,这十块地的租金分别是950元、960元、970元、980元、990元、1010元、1020元、1030元、1040元、1050元。假如现在市场麦子的市价长期稳定在1斤1元,也就是每亩地可获得收入1000元,这时候来了10家农业企业要种植麦子,各租一块地来种麦子,从利润(成本只考虑租金)的角度讲,一定是租金为950元、960元、970元、980元、990元的这五块地可以租出去,而租金为1010元、1020元、1030元、1040元、1050元的这五块地就剩了下来。于是就形成这样一幅画面:闲置的五块地如果会说话的话,它们会抱怨:“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租我”;而另5家没有获取土地的农场主也在抱怨:“为什么我找不到租金合适的土地搞种植”。如果你把10块地想象成工人,就不难发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真正原因。
如果我们强迫工人接受低工资,教育大学生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放下心头枷锁,接受低工资;教育自愿失业者,接受低工资,不要对工资需求过高,类似上面剩余的5块地,租金为1010元、1020元、1030元、1040元、1050元的这五块地愿意接受低租金,是不是就可以成功租出去?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整个社会到底有多少个就业岗位?有人可能会说:“找统计调查队,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挨个调查,然后再挨家挨户调查,把能够提供的保姆、护工就业岗位也算上,最后统计出就业岗位数量。”其实,从理论上讲,我们整个社会到底有多少个就业岗位,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毫无意义的问题,我给出一个雷人的结论:“我们这个社会的就业岗位是无穷无尽的,无数的”。信不信,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创造出很多的就业岗位,比如,你可以发招工启事,要求找10个月薪为1毛钱的保姆和100个月薪为1分钱的厨师,你看,从理论上讲,这算不算提供了110个就业岗位,算啊,有月薪;然后有人去么?因为薪水太低了,没人去,这算不算形成了“用工荒”呢。从上面这个荒谬的例子中,我们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因为整个社会对没有最低廉、只有更低廉的劳动力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全社会的就业岗位也是无穷无尽的,就业岗位的招工需求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的。”如果要解决用工荒问题,给我们的直觉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失业的劳动力接受低工资,用廉价没有止境的劳动力去填补所谓的用工荒,但这样做真的有用么?
我们接着上面的地租案例继续分析,如果租金为1010元、1020元、1030元、1040元、1050元的这五块地愿意接受低租金940元,你以为故事最终结局就是所有的地全部租出去了么?在短期内,这些地会全部租出去,但是结合前面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不难知道,很快,由于生产商扩大到10家,竞争的加剧会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利润降低。如果市场麦子价格下降到1斤9.5元,这时那些原来承受950元、960元、970元、980元、990元租金的生产商就要退出市场了,这时候,有关心农业发展的研究人员去调研他们时,他们就会说:“没办法啊,土地成本太高了,都达到950元以上了,承受不住,只能退出市场,我这么大的企业就这么倒了,太可惜了。”然后,研究人员的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上在问题板块中,就会有土地成本过高这一条款,然后后面跟着一堆解决措施。如果故事继续讲下去,假设在工作措施推动下,原来要求950元、960元、970元、980元、990元租金的地主把价格降下来,降到900元每天,结局又会怎么样呢?我们不难推测出,随着麦子价格的下降,那些接受土地租金940元的农企又要喊着土地价格高了,撑不住了,然后上面的故事情节又要重新演绎一遍。所以你会发现,无论怎么弄,最后结果永远是5家农企喊着土地太贵没法活下去,永远有5块土地租不出去。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内在逻辑就是上文租地的道理。很多人看到用工荒和用工难之后,还觉得不可思议,仿佛冰火两重天一样。实际上,明白了上面租地种植麦子的内在逻辑,就知道这两者并存非常正常,并且不可能解决。当为了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让自愿失业、自由职业的那部分人接受了低工资,这时全社会的工资水平就会拉低,能够雇佣到低工资工人的企业就会竞争力十足,把雇佣到高工资工人的企业竞争破产,此时,如果要竞争过雇佣低工资工人的企业,就必须能够雇佣更低工资的工人;如果能够雇佣到更低工资的工人,那么低工资的企业就会又撑不住了,必须雇佣更低更低工资的工人,循环下来,一直到工资低无可低,有工人没法接受这个工资待遇、不愿意工作为止。总之,最后的结果都是总有一部分企业在抱怨招不到工,总有一部分工人选择躺平不想工作,用工荒和就业难永远并存。所以,不要指望着劳动力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接受了比3000元更低的月工资,就可以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即便是劳动力群体接受了每月工资1分钱,还是会有企业喊用工成本太高,还是会有劳动力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