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为什么减轻要素成本负担不能解决企业发展问题?
不光在用工方面即劳动力要素上,实际上,上述模型所展示的道理在所有要素成本上均适用。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各国政府采取了减税、降息、降费等一系列措施,甚至西方人对此还做过研究,比如研究税收的拉弗曲线。政府的想法是:政府少一点收入,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等企业发展好了,税收增加了,就可以补回政府损失的收入。但是,上述举措往往收效一般。
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如果千万家企业都面临困难,当你去帮扶其中一家企业时,这家企业会因为得到政府或银行的优惠措施降低成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打败同行,能够存活下来。但千万不要被这种假想所迷惑,认为只要认真去实施优惠政策就可以救活所有企业。当你对所有的企业都实施优惠措施时,那就意味着所有的企业成本都同时降到同一水平,极短期内,企业会利润升高,但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货币拍卖机制下,不久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利润下滑很快又回到原来的水平,企业依然不堪重负。所以,当我们面向所有企业都降成本时,实质就相当于面向所有企业都不降成本,没办法,这就是自由市场的玩法。
举个现实例子——银行贷款利率。曾经,我们处在一个高利息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每个行业都充满机会,当时银行存贷款利率奇高。90年代初,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基本在10%以上,即便如此,存款依然供不应求,为了揽储,甚至有些银行采用阴阳合同的方式。有网友称,90年代初其父亲去某农商银行存钱,跟营业员签了份合同,合同明面上的利率10%出头,签完营业员又拿出张纸条让签,是补充利率,合计了下发现高达20%。贷款利率也是水涨船高,即便是利率水平比较低的贷款业务——按揭房贷,1993—1998年房贷也长期维持在10%以上,1995年全国个人房贷利率更是高达15%。但现在我们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已回落到2%—3%;贷款利率回落到4%左右。其他国家也是如此,80年代初,美国五年期定存利率15%,2023年底是4.8%左右;2000年,日本五年期定存利率2%,到了2019年跌到-0.28%,相当于把钱存在银行,还要倒给银行利息。
在高利息时代,企业对贷款热情高涨,甚至为了能够获取银行贷款费尽周折;在低利息时代,虽然利率一降再降,但是企业依然不买账,银行的钱依然贷不出去,依然有企业喊着融资难、融资贵。并且不难发现,利率降了很多,但企业生存仍然比较艰难。于是有人希望银行利率再降一些,甚至讲,当前银行与企业应该共渡难关,等企业活下来,然后再慢慢还银行的钱。殊不知,根据刚才我们的模型,不难得出,即便是银行把利息降到零,对全面性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也无济于事。剧情不过是,刚开始,由于利息下降,企业日子好过几天,随着新的一轮竞争开始,产品价格又开始下降,降息腾出的利润空间很快被压缩为零,企业的利润又变得低得可怜,企业依然会喊着生存困难。所以,不要指望着银行降息能够给全社会的企业缓解生存困难。不是银行利息高,而是利润率不比九十年代,相比显得银行利息很高而已。
减税降费的道理也一样,即便是各国把所有企业税负降到零,对企业的帮扶效果也是暂时的,只需稍微过段时间,企业依然会喊着经营困难,没利润,活不下去。在我们这个信息透明、电商发达的时代,西方经济学的拉弗曲线所描述的减税效应只能在很短期发挥作用,长期来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货币拍卖机制下,价格会逐步恶性竞争到成本水平,企业依然无利可图。(注:拉弗曲线描述的税率和政府收入的关系,大意是说,税率过高时,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由于产量、产值减少,政府获得的税收也会变少,此时如果降低税率,就可以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社会商品产量大大提高,使得政府获得税收增加;但税率也不能过低,过低时,虽然减税能让社会商品产量稍微多点,但由于单位产值所征收的税收极少,导致税收总体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