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浅谈私企与国企的效率
在曾经的国企改革讨论中,常听到有人鼓吹“国企低效论”,将“国企低效”归结为体制问题,以此反对国资控股。到底国企好还是私企好?我来讲个例子分析一下:
假设有20个企业,10个企业是国企,10个企业是私企,都是卖锤子的,技术水平都一样,生产的锤子业一模一样。国企一家有两个员工,工作节奏很休闲,每人每天生产5个锤子,每个员工工资为每天50元;私企一家有1个员工,加班加点,每个员工工资为每天70元,每人每天生产10个锤子。这样,国企的锤子成本就是10元一个,私企的锤子成本就是7元一个,私企的锤子价格只需卖到10元一个,即可慢慢把国企挤垮、破产。这时候社会上就会呼声一片,私企效率高,国企效率低下,私有化更有效率。
从全社会的角度,我们先冷静地分析这种人力成本高效率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假设市场上一把锤子价格为20元,由于国企和私企的技术水平一样,每把锤子所包含的员工精力和劳动都一样,即实质上无论国企还是私企,每把锤子中员工所做的生产贡献是一样的。私企改变了什么呢?无非是一把20元的锤子售出后,国企锤子的产值在分配上是工人10元、企业10元;而私企锤子的产值在分配上是工人7元、企业13元。不难发现,当技术水平一样时,所谓节约人力成本,实质不过是改变了分配格局,不过看谁能把工资压得更低一点。从整个社会来看,什么都没有改变,资源消耗还是那么多,劳动者体力精力付出还是那么多,生产时间还是那么多。因此,只要是私企和国企的技术水平一样的,所谓的“节约人力成本”是毫无意义的。
再分析下,从全社会看,生产效率更高的意义。把上面的例子改造下,假设有20个企业,10个企业是国企,10个企业是私企,都是卖锤子的,技术水平都一样,生产的锤子也一模一样。国企一家有两个员工,一天工作8小时,每人每天生产5个锤子,每个员工工资为每天50元;私企一家有1个员工,加班加点,紧张劳动,每天工作12小时,每个员工工资为每天100元,每人每天生产10个锤子。即假设私企没有采取节约人力财务成本的措施,和国企一样,产出一把锤子也付给工人10元钱。一个人在国企氛围下,一天只能生产5个锤子;而在私企的快节奏氛围下,加班加点,一天能生产10个锤子,从社会来看,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这里,按照第一章节效用函数的意思,我们知道,在生产力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理性的人不是一味地追求得到物质,一味地加班挣钱,而是在劳动时间和闲余时间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果本着公平的态度,比较下国企和私企,就应该让一个理性的员工对国企劳动配置(8小时工作+50元)和私企劳动配置(12小时工作+100元)进行比较,感觉哪个更爽一些。如果员工感觉虽然累点,但是钱多一些好,感觉在私企更爽一些,那我们可以承认私企的高效率是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增加了社会效用,提升了人的幸福指数。但是如果员工进行比较后,感觉宁愿少挣点钱,也不想搞这么累,压力这么大,透支身心健康,依然决然地选择国企的“低效率”工作,那就意味着自由市场通过一套机制运转下来,遴选下来的高效率市场主体,其以牺牲劳动者时间和身心健康换来的“高效率”,给劳动者带来的是副作用,降低了幸福指数,带来的是社会福利的损失,这种高效率还不如低效率。
结合前文分析,闭上眼睛,想象下,不难发现这么一个景象。假设一个社会有三个工人,如果按照计划模式,每人每天能工作8小时,每人每天挣100元,每人都其乐融融。但通过私有制+西方式自由市场的一番神操作后,最后的配置结果是:两个工人就业,每天工作12个小时,累死累活,每天挣120元,过着钱多心累的生活;另外一个工人失业,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我们多么希望,如果钱和闲暇能变成可交换的物品,钱多心累的人和失业缺钱的人可进行交换,钱多心累的人给失业缺钱的人一些钱,失业缺钱的人给钱多心累的人一些闲暇时光,这样两个人都会比原来更爽一些。然后一直交换到钱多心累的人和失业缺钱的人都觉得继续交换很不划算了,不值了,交换不能再提升两者“爽”的感觉,此时交换停止,即实现西方人经济学中所说的帕累托最优。但是自由市场的运行机制就像一个卡子一样,卡得人要么忙死、要么闲死,没法进行交换,形成旱涝不均的状态。
我们再把故事向下讲(接本节最开始的例子),假如那十家各有1个员工、每天生产10个锤子,锤子成本为每个7元的私企,开始降价销售,把锤子价格降到10元,即等于国企的10元成本价。国企再怎么打价格战,也不会降到10元价格,假设降到12元一把锤子。此时社会便会开始盛行“私营企业物美价廉,效率高于国企”的说法,然后一番竞争,把10家国企搞破产。
当市场欢呼私有化是多么优于国有化的时候,当市场上国企全部被搞躺下、只剩下10家私有企业的时候,剧情陡然变化,10家私有企业开始互相PK。在完全竞争市场货币拍卖机制下,价格将继续下降,利润空间开始压缩,利润小到一定程度后,那个一天能拿到70元高薪的工人可能工资只剩下30元,还要累死累活;利润小到一定程度后,迫于生计,商家道德水准和产品质量渐渐没有保证。此时,国有经济时代“私企充满活力,私企物美价廉”的形象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有人骂私企老板心黑,有人抱怨私企劳动强度无法忍受,有人又开始怀疑民营经济的正确性。其实,私企老板也一肚子委屈,经营内卷利润低,有时候一打一算甚至还没有自己家工人打工收入高,但如果经营失败,可能面临亏损甚至破产,多年积累损失殆尽,导致自己又不得不往死里内卷。孰之过,游戏规则也。当一堆国企里只有一个私企的时候,私企会展现出物美价廉、活力、高效率的一面,但是当一个行业全部变成私企时,都去“低价、活力、高效率”地竞争,最后的结果就是内卷、薄利、加班熬夜、经营困难,都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