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不要再迷恋低价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物美价廉。我们买东西时,总喜欢在淘宝上不停地浏览,在拼夕夕上绞尽脑汁;我们购买劳务时,总希望维修工人收的钱少一些,雇的保姆事不多肯干活。在西方人的经济学模式中,管这个东西叫理性;在中国人的哲学中,叫自私、自利。西方人通过自己的经济理论世界,勾画了全社会每个人都理性,都拼命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去努力,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各位读者能够把前文精神全部吃透的话,我们会发现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假设你去买锤子,在买锤子的时候,你是消费者,你是上帝。卖锤子的人要价20元一把锤子,你通过各种策略把价格压到15元,你很开心。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上讲,20元一把意味着卖锤子的人多分配5元,15元一把意味着你多分配5元,你的绞尽脑汁和卖锤子的人拼命反抗仅仅改变的是分配格局,对全社会不创造任何效益。讲价成功,卖锤子的很生气;讲价不成功,你很生气;讲价过程中,双方耗费了不少精气神,按西方人的经济学思维,这些都是福利的损失。
但既然你在社会上生存,肯定也要提供产品和劳务给其他人,在经济活动中,你也有承担生产者角色的时候。比如你是一个面包生产者,你的面包是20元一袋,那么当别人来买你东西的时候,当别人以上帝的身份站在你面前,当别人也讨价还价把面包价格压到15元一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把一把锤子压价到15元一把的做法,不过是个因果轮回而已。
闭上眼睛,从全社会的大市场看,所谓的追求物美价廉,不过是每个人在充当买家的时候,把卖家压得无路可逃;每个人在充当卖家的时候,又哀声叹气地被别人压得无路可逃。每个人在占别人便宜的同时,也在吃着别人的亏,最后算总账,发现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整个经济体画面如下:在商品市场上,在完全竞争的货币拍卖机制下,消费者把生产者逼迫到成本线上,企业利润趋薄;利润减少的企业又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寻求廉价劳动力,把劳动力逼迫到成本线上;然后,工资减少的工薪大众日常花钱更为谨慎,精打细算,对商品更挑剔,导致企业利润又进一步减少……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直到游戏崩盘。
按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思想,价格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达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价格水平最好。如果社会上每个人出于理性的原因,作为上家的时候都拼命得去压下家,一味地追求低价,最后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形成畸形的分配模式,除了处于垄断地位的极少数人(后文再说)外,绝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利润空间,整个游戏崩盘。每个玩西方式自由市场游戏的国家,当其自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开始出现全社会的人都很卷、都很累,全社会都很难挣到钱,全社会面临危机,其背后逻辑离不开上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