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闲暇
——应该和GDP平起平坐的经济指标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深深感受着科技发达、物事繁华,也感受着压力倍增、紧张焦虑,简单地说,其实我们用自己的时间无外乎做两件事,享受闲暇和劳动赚钱,一个带给我们享受,一个让我们焦虑,但又不得不以焦虑换来闲暇的物质基础。当前以及未来,闲暇作为一项重要的福利,一笔重要的财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人喜欢自驾游和住民宿,很多人羡慕财务自由,甚至有人发出感慨:“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躺平。”其实,简单地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无非也就是两句话,人们有大量时间能够享受闲暇,同时人们又有充足的物质随时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一个社会发展成生产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但每个人又精疲力竭,累死卷死,这就不太像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物质匮乏对人类约束的逐步降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一定会发展成两个,一个是传统的指标:生产总值(GDP),即当地一年里能生产出来的物品总价值;另一个就是当地人的闲暇时光,而且后者会逐步强化,前者会走弱一些。
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当生产力低下,大家都吃不上饭的时候,那时候大家会比拼谁每天吃得多,谁长得胖,国与国之间也会比拼谁生产的粮食多,谁国家的人吃得胖;但是当大家的粮食极度丰富,甚至有人吃出糖尿病、高血压的时候,大家就会比拼谁每天吃得好,谁活得苗条健康,没人会关注你拥有多少粮食、吃了多少,如果一个人这时候还在兴致勃勃地炫耀自己家屯了多少粮食,吃了多少肉,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个人无聊至极,因为这时候大家对粮食的感觉和新鲜空气没啥区别,大家会感觉这个人在兴致勃勃地炫耀自己家有多少空气,自己呼吸了多少口。
那么如何对两个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的幸福指数呢?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选择物品组合的效用函数思想,把一年的人均生产总值设为x 1 ,把每天人均闲暇时间设为x 2 ,设计一个关于生产总值和闲暇时间的双变量效用函数f(x 1 、x 2 ),不同的x 1 和x 2 代入函数后将得出不同的效用值,这个效用值可以理解为,国民得到的幸福感或者是爽的程度,效用值越大,感觉越爽。再找一些志愿者,对每个x 1 和x 2 组合给自己带来的“爽”的感受进行评分排序。大致类似,让志愿者比较(100万元、12小时)(即x 1 =100万元,x 2 =12小时)和(80万元、16小时)哪个更爽。如果他感觉一年收入100万元但每天工作24-12=12小时太累,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只有90分;一年收入80万元但每天只工作24-16=8小时更划算些,给自己带来的快感有92分。那么就有f(100万元、12小时)=90,f(80万元、16小时)=92分,f(80万元、16小时)> f(100万元、12小时)。最终再把这些组合的评分汇总起来形成图表,就可以形成表格式衡量幸福指数的效用函数。当然,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是如果两个组合A和B,A中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闲暇时间均大于B中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闲暇时间,即相对于组合B,组合A既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物质,又能带来更多的人均闲暇时间,那么组合A的效用值一定大于组合B的效用值。二是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讲,可以对函数附加一些变量对函数值进行修正,比如,贫富差距的问题,如果两个国家A和B,两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闲暇时间均相等,但是B的贫富差距较大,很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感都是被“平均”出来的,普通民众的国民幸福感实际低于账面上的函数值,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反映贫富差距的数据类似基尼系数纳入函数变量,修正函数,使得B组合对应的效用函数值降低。再如,未来收入的问题,如果两个国家A和B,两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闲暇时间均相等,但B国家国民未来收入前景高于A国,B国国民更有信心、更幸福,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未来收入纳入函数变量,修正函数,使得B组合对应的效用函数值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