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的动力规律
启功老先生虽以书法名世,但他也是功力深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曾提出:汉语中的句子,有一种普遍的“开合”现象。这里面的“开”指的是句子的展开,是表达的发起,是开始话题;“合”指的是句子的收束,是表达的收拢,是给话题打一个小结。“开”与“合”是相呼应的关系,“开”是前呼,“合”是后应。这就像我们呼吸一样,有吸必有呼,其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循环。启功老先生曾举《易经》中的句子说明这种现象。
(开1)元者,(合1)善之长也。
(开2)亨者,(合2)嘉之会也。
(开3)利者,(合3)义之和也。
(开4)贞者,(合4)事之干也。
在以上对“元亨利贞”的解释中,每一个句子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开合结构”。如“元者”二字一出,即开始一个“讨论什么是‘元’”的话题,而紧接下来的“善之长也”不出所望,正是对“元”的解释,刚好接住话题,形成一个闭环。所以,这句话虽然只有六个字,却显得非常完整。
有“开合”特征的句子不胜枚举。其中,我读过的感觉最强烈的开合句当属江淹的名篇《别赋》中的第一句话: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开篇就如一道惊雷,让人陡然进入到伤感的气氛中。其中,“黯然销魂”的意思是说内心极度悲伤,像丢了魂似的。“黯然销魂者”这五个字就像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东西能让人到达黯然销魂的地步呢?”,引发悬念,接下来的“唯别而已矣”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离别才会让人黯然销魂!这实在是大开大合的手笔,江淹不愧有文学家的称号。
如果说一句话就意味着一组“开合”。那么包含多个句子的一段话就是多组“开合”的组合了。如《庄子》的第一段内容: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我们用“开合结构”来分析:
(开1)北冥有鱼,(合1)其名为鲲。
(开2)鲲之大,(合2)不知其几千里也。
(开3)化而为鸟,(合3)其名为鹏。
(开4)鹏之背,(合4)不知其几千里也。
(开5)怒而飞,(合5)其翼若垂天之云。
(开6)是鸟也,(合6)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开7)南冥者,(合7)天池也。
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上一句的“合”可作为下一句的“开”。如第一句的“其名为鲲”是第一句的“合”,到了第二句,“鲲”就成了第二句的“开”,用来引出下文。类似的内容还有“合3”和“开4”,“合6”和“开7”。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种手法被称为“顶真”。因为这种修辞手法,我们读起来会觉得行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凝聚了作者的匠心。
精致的短句往往呈现出“开—合”的结构,但如果句子一长,这个结构就要更复杂些,我称其为“开—继—合”结构。我们来看《孙子兵法》的这句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删去上面这句话的中间部分,那么句子就变成“兵者,不可不察也”,改变后的句子虽然在结构上也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兵者”为“开”,“不可不察也”为“合”。但是,如果加上“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之后,便为后文铺垫了“不可不察也”的原因,会使整句话变得饱满而雄辩。所以,这句话的结构当为:
(开)兵者,(继1)国之大事,(继2)死生之地,(继3)存亡之道,(合)不可不察也。
我们再看一看《老子》中的这句话:
(开)是以圣人之治,(继1)虚其心,(继2)实其腹,(继3)弱其志,(继4)强其骨;(合1)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合2)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写到这儿,或许有人会问:照这么说的话,岂不是所有句子都有“开合”结构了?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几个句子:
①“你给我过来!”
②“欢迎光临。”
③一般来说,纯的有机物都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熔点和沸点是有机物非常重要的物理常数。
④溶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服从“相似相溶原理”规律。
①句是一个“有开无合”的结构。我们在读到这个句子时,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说话的人要让对方“过来”,由于悬念没有解除,所以这个句子没有“合”的部分。当然,不是说这个句子没有“合”就不好,悬念被留到了后面,也会推动读者抱着更大的兴趣阅读下去。
②句是一个“有合无开”的结构。其作为惯用语,不需要悬念。这四个字已经把该表达的意思表达完了,即便对方不回应也没关系,毕竟这个句子只有“合”。
③句是一个“无开无合”的结构。因为“纯的有机物都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知识,这个描述并没有引发明显的悬念。后半句虽然是前半句的递进(从“有固定熔点沸点”递进到“重要的物理常数”),但由于前半句没有引发悬念,所以后半句也没有闭合悬念,整个句子给人一种波澜不惊的感觉。
④句是一个“开合不一”的结构。“溶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起了悬念,你可能会想:“这有多复杂呢?具体是怎样的呢?”后半句提到溶解是服从某个规律的,按照一般逻辑来看,既然其能用规律概括了,那怎么能算是“复杂”呢?所以,这里后半句的“合”并没有回应前半句的“开”,“开”与“合”之间甚至还有点自相矛盾。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具有“开合”结构,我们判断是否有“开合”结构要看这个句子是否引发并解除了悬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中的前半句引发了悬念,后半句解除了悬念。我们要知道并非侦探小说中的“谁是杀人凶手”才是悬念,一个句子中的悬念虽然不如贯穿整个故事的“凶手悬念”那么强劲、持久,但也足以推动阅读的进程。
文本中的悬念正是我们阅读的动力。人都有好奇心,有使事物趋向于闭合的“完形心理”,正因为在阅读中时不时地发现的悬念,我们才会想看到悬念一次又一次被解除。在设计精巧的文本中,每一个悬念的解除都能引出新的悬念,悬念就这样推动我们连续不断、不知疲倦地阅读下去。
正如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艺术是引诱。”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悬念必定是其重要的特质。所谓有开必有合,有始必有终。在这些作品中,句子内部孕育着悬念,句子之间连着悬念,一以贯之,一环套一环,就像九连环一样,让我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一般的读者只会沉浸在这样的文本中,而深度阅读者在沉浸文本中的同时,还能洞悉这样的结构。
威廉·津瑟在他的《写作法宝》中,关于如何写开头的内容,是这样指导写作者的:
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是第一句。如果第一句不能吸引读者继续读到第二句,那么你的文章就死定了。而如果第二句不能吸引读者接着读到第三句,那也同样是死定了。句子如此排列,每一句都向前拖着读者,直到读者上钩……因此文章的开头首先必须立即抓住读者,迫使他继续阅读。它必须诱惑读者,给读者以新鲜感、新奇感、悖论、幽默、惊奇,或者与众不同的想法、有趣的事实、某个问题等。什么都行,只要它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拽住他的袖子。
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涉及第一个悬念的设置,悬念必须先声夺人。悬念可以是贯串始终的大悬念,也可以是即刻解除的小悬念。接着便是第二、第三句……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文字是一列不断往前行驶的火车,那么悬念就是隐含在文字背后的动力系统。
假设,我们是第一次读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句子,那么,在读到“墙外有两株树”的一瞬间,我们会自然而然形成对“是哪两株树”的期待和好奇,而接下去的行文也不出我们所望,交代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图2.7 悬念位置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暗设了两个小悬念。第一个悬念在“墙外有两株树”与“一株是枣树”间的停顿里,我在上文中已经解释过。第二个悬念在“一株是枣树”与“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间的停顿里。当我们读到“一株是枣树”的一瞬间,大概会产生“还有一株是什么树”的悬念(可能是无意识产生的),而接下来的文字也正好解答了这个悬念。
表2.3 不同停顿的句子中的悬念个数

一句没有任何悬念的话,我们在读起来时会感觉其平淡无味。一个优秀的作者,会尽力避免给读者带来这样的阅读感受。他们会为读者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不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一个作者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文本之中就会缺少悬念,我们或许能忍耐一段乏味的内容,继续阅读,但最终也会觉得内容过于无聊而放弃阅读。悬念才是阅读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