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的结构
置身在唯“快”不破、崇尚效率的年代里,读书作为一场缓慢、有序、能启迪心智的活动,可以维系我们心中那一片绿洲的存在。一本好书像一面无形的墙,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筑起一道边界。哪怕外面世界风吹雨打,只要在这道边界的庇佑下,你就会是平静的、专注的、从容的。你焦躁的心会因此安静下来,你可以获得一段难得的喘息时间。思考会伴随自在的节拍,让你可以躲开令你焦头烂额的琐事;让你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驰骋;让你可以在知识的园地里做一回园丁,助力你想象力的萌芽生长;让你可以品尝人间百态,体验种种复杂的情愫,与书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
如今网络的便捷令信息奔涌而来,读书早已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对待知识,我们早已学会了即需即取。
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无数知识对于我们已经唾手可得,但这不过是信息时代投来的烟幕弹。便捷地获得信息并非必然会提高我们头脑的健全程度,并非必然会提升我们运用理性的能力,也并非必然会增进我们内心的坚韧和丰盈。与千百年前相比,我们现在所能触及的信息数量虽然增加了亿万倍,但是我们辨析信息真伪的成本和难度也大大地增加了。
我在这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相当多的人是网络骗局的受害者。这说明了辨别信息的真伪是现今一个真正的难题。现在,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段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其录制者讲几十个字的“金句”,就能获得“十万加”的点赞量。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那种在瞬间形成的“获得感”就像潮水一般,一遍遍地冲刷着我们的大脑。可是,我们被其席卷过后的大脑却并没有因此有多少改变。
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读书这个虽然古老但并非老旧的求知方式。在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更充盈方面,读书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读书是一场全方位的心灵改造活动,一本好书的影响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在谈“深度阅读一本书”这个有趣的主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书”。在今天,“书”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早些年,“书”的形态很确定,那就是一沓装订成册的纸且纸上印满了文字。现如今,“书”可以是一个电子文档,也可以是一个打开的网页,还可以是音频形式的“有声书”。如果回溯到千年前,甚至更久远的话,那么“书”就是那些记载了文字的竹简、羊皮、莎草纸或者石碑等。由此可见,关于什么是“书”,我们是无法通过它的物理载体来界定的。
其实,“书”的实质就是经过有序组织、便于阅读、起止明确、达到一定篇幅的一组结构化内容。“结构化”是“书”的关键特征。书都是有结构的,书的结构可以是由作者构造的,也可以是由编者完成的,还可以是作者和编者共同完成的,甚至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不同人的手中不断地被增减和修改。一本书的结构就是我们开启一本书的钥匙,也是我们驶向深度阅读的入口。在这儿,我想从我国历史上的两部经典名著的成书过程出发,分析它们的结构特色。这两本经典名著分别是《诗经》和《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