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与初步尝试
蔡伦从乡间归来后,脑海中始终萦绕着造纸的设想。书写材料的困境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而乡间的偶然发现则像一道曙光,让他看到了希望。他知道,若能成功造出一种轻便、便宜且易于保存的书写材料,将为文化的传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蔡伦下定决心,要进行造纸试验,哪怕前方困难重重,他也毫不退缩。
蔡伦的决心源于他对改善书写材料现状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他在宫中多年,知道竹简和缣帛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也看到了知识传播受限所带来的遗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创造一个更加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蔡伦开始了他的初步尝试。他首先想到了干草,干草在当时随处可见,获取相对容易。他收集了大量的干草,将它们浸泡在水中,希望能像蚕妇漂制丝棉一样,让干草的纤维分离出来。然而,干草的纤维结构与蚕丝不同,浸泡了很长时间,干草只是变得更加柔软,却无法形成他所期望的薄片。蔡伦并没有气馁,他用木棒反复捶打干草,试图将纤维打散,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干草的纤维过于松散,无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制成的薄片十分脆弱,轻轻一撕就破了。
接着,蔡伦又把目光投向了树枝。他挑选了一些细小的树枝,将它们砍成小段,放入锅中蒸煮,希望能通过高温使树枝的纤维软化。蒸煮了几个小时后,树枝变得松软了许多。蔡伦将树枝从锅中取出,用石臼进行捣打。在捣打的过程中,树枝的纤维逐渐分离,但制成的薄片依然粗糙不平,上面布满了细小的颗粒,根本无法用于书写。而且,树枝的纤维比较坚硬,很难完全打散,导致薄片的质地不均匀。
蔡伦并没有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而放弃,他又尝试使用棉布。棉布是一种常见的织物,其纤维相对细腻。蔡伦将棉布剪成小块,浸泡在水中,然后用木棒搅拌。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棉布的纤维开始分离,形成了一种浆状的物质。蔡伦将这种浆状物均匀地铺在竹席上,等待水分蒸发。当水分逐渐蒸发后,他惊喜地发现,竹席上留下了一层薄薄的薄片。这层薄片比之前用干草和树枝制成的薄片更加光滑,质地也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