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活字的艰难创制
毕昇有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想法后,便一头扎进了泥活字的创制工作中。他知道,要让这个想法变成现实,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首先是选择材料。毕昇尝试了很多种泥土,普通的黄土质地太松散,烧制后容易开裂;河边的淤泥又过于细腻,粘性太大,刻字的时候很难成型。他四处寻找,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工匠和老农,终于在一处废弃的窑厂附近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胶泥。这种胶泥质地均匀,粘性适中,是制作活字的理想材料。
材料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制作毛坯。毕昇把胶泥反复揉搓,去除里面的杂质和气泡,然后把它搓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长条,再切成规格一致的小方块。这些小方块就是活字的毛坯,每一个都承载着毕昇的希望。
刻字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毕昇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在毛坯的一端小心翼翼地刻上繁体单字。字画突起的高度要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刻高了,印刷时容易磨损;刻低了,印出来的字又不清晰。而且,每个字的笔画都要刻得工整、流畅,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刚开始的时候,毕昇刻得很慢,而且经常刻坏一些毛坯。但他没有气馁,不断地练习,慢慢地,他的刻字技术越来越熟练,刻出的字也越来越漂亮。
烧制是决定活字质量的关键环节。毕昇把刻好字的毛坯放进窑里,用小火慢慢烘烤,让水分逐渐蒸发。然后,再加大火候,让胶泥在高温下变得坚硬。可是,烧制的过程并不顺利。有时候,火候掌握不好,活字就会被烧裂;有时候,窑里的温度不均匀,活字的硬度也不一样。毕昇一次次地调整火候和烧制时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掌握了烧制活字的最佳方法。烧制出来的活字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能够经受住印刷时的压力。
在制作泥活字的过程中,毕昇还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活字排列整齐。刚开始,他用手一个一个地摆放活字,不仅速度慢,而且很难保证字距均匀。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在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按照文章的顺序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活字就牢牢地固定在铁板上,排列得整整齐齐。
除了泥活字,毕昇还尝试过用木材制作活字。他想,木材来源广泛,质地坚硬,应该是制作活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质地均匀的木材,把它们切成小块,然后在上面刻字。可是,在实际使用中,他发现木活字存在很多问题。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刻制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刻好的字容易变形。木活字沾水后会膨胀,导致版面不平,印出来的字模糊不清。另外,木活字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印完后很难拆版归位。经过多次试验,毕昇不得不放弃了木活字,继续专注于泥活字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