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派形成及主要背景
姚梦兰中医内科是浙江省著名专科学派,滥觞于清末,形成于民初,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学派创始人姚梦兰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即闻名于杭州仁和、钱塘,至第二代已经在杭城声名鹊起,民国初年第三代弟子已遍及浙北苏南与沪上,成为著名的“姚门”内科学派。
姚氏中医内科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受温病学派的影响。“温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载“民疠温病”。《伤寒论》中也提到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在温病学派出现之前,千年来中医一直是奉传统《伤寒论》理论为圭臬,但明清以来,江浙闽一带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一直不断。据相关文献统计,明代的276年中大疫流行64次,清代的266年中大疫流行74次,如明永乐六年,江西建昌,浙江杭州,福建建宁、绍武等地死者78400余人,传统医学称之为“疫疠”。这与江南地区湖河渚泊、地处卑湿,疾病孳生,且较北方更温润潮湿有关,故江南多温病。传统的伤寒法对治疗时疫病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当时的医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客观上促使了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即温病学派。
伤寒学派善用《伤寒杂病论》古方,方多偏温燥,也称为经方派;温病学派多以后世方加减,喜用凉药,故又称为时方派。尊经方者说“温病之病,本隶于《伤寒论》中,治温病之方,并不在《伤寒论》外”(陆九芝《世补斋》);信时方者称“治伤寒家,徒守发表攻里之成方,不计辛热苦寒之贻言,遂使温热之旨,蒙昧不明”(《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最大的区别是在治疗用药上,有辛温和辛凉之别。当然,中医治病,首先在于辨证,其次才是用药。辨为伤寒,初起自当用辛温发汗;辨为温病,初起自用辛凉解肌。辨证不明,用药必误。温病学说离不开《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伤寒论》对温、湿等也略有描述,可以说温病也包括在伤寒范围之内。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温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实自宋、元以后,历代医家已经感到《伤寒论》的解表方剂偏于辛温,不适宜温热病的治疗,遂提倡寒凉。温病学派的产生实际就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必然规律。
姚梦兰中医内科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学术思想,源自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据门派传人介绍,姚梦兰弃科举而学医后,师从叶派名家清代杭州儒医严燮。严燮,字兼三,号武林遁叟,少攻举业,后长习轩岐,医名著于武林,清代陆以湉《冷庐医话》中称之为“杭州儒医严兼三茂才”,多次推崇其医案医论。刘书瑞于《医灯集焰》序中称严燮“生平所学,尤折于叶氏香岩,诸书以是立法立方,悉皆圆机活泼”。相传姚梦兰在严燮著《医灯集焰》等书之时多有辅助,至今门人仍存有多部手抄本《医灯集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中医临床家叶熙春》《中医临床家史沛棠》均有记载,他们的师祖姚梦兰“为叶天士门生华岫云的第五代传人”。清代医家华岫云整理叶天士医案所编的《临证指南医案》,被姚梦兰及历代弟子奉为必修课,此乃姚氏一系的根基。姚梦兰之子姚耕山手抄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精华处,集成《临证指南摘要》一部,书稿历百余年现仍保存完好,作为姚门后世医家入门参习之用。姚氏所著《时感门类》中病证的分类、自抄医案的门类分类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脉相承。另外,《浙江历代名医录》记载姚梦兰弟子莫尚古的文字中也提及“余杭姚仁,字梦兰,擅长调理,一时推为叶派名医”。
姚氏中医内科学派自创始至今历时一百六十多年,传承至今已及七代,其门人弟子据不完全统计有300余人,遍布于浙北、苏南、上海,乃至海外,是中医队伍中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