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派主要传人简介及学派发展
一、姚梦兰
姚梦兰(1827—1897),名仁,字仁斋,号梦兰,清道光七年(1827)生于仁和县八字桥钱家兜(今属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永泰村),中年由儒入医,为吴门叶天士第六代传人,晚清叶派名医,精于时邪温病、内伤杂病及妇科诸病诊疗,医名重于两浙,《浙江历代名医录》记载,时“杭湖两郡学医者多执贽于门下”。姚梦兰继承叶派温病思想,开创姚梦兰中医内科,弟子门生花叶递荣,桃李遍及江浙,据《浙江人物简志》载,姚梦兰为晚清浙江四大名医之一。
姚梦兰学术观点大体继承发扬了叶天士一脉,又汲取了其他医派的治疗经验,如竹林寺女科等,因而博采众长,青胜于蓝。临床上姚梦兰最擅长治疗时感温病、虚劳杂病以及妇科诸病。其学术观点在他手订著作《永泰姚梦兰医案》《时感门类》《虚劳门类》等著作中充分体现。对于温病杂病,姚梦兰在《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提出不少证治新见。如对于久病入络之血瘀痹症,他除了使用叶天士之化瘀治络法外,更提出“邪气日昌,宜佐扶正”的观点,认为在久病血瘀证中除了化瘀活血之外,更当重视气阴,如加入米炒麦冬、橘红等理气养阴扶正之品;对于阳虚水停之臌胀病,姚梦兰不仅仅停留在从脾论治,而是考虑到肺脾之密切关联,提出“先喘后胀,治在肺也”,药用杏仁、马兜铃、蜜炙桑皮、牛蒡子等宣肺理气之品,佐入健脾之药中;此外,对于厥逆气冲之病,姚梦兰不仅仅看到气逆之表象,且认为此类病究属元气不充,浊阴停滞,指出“非通阳无以泄浊,非重坠无以镇逆”,药用高丽参、肉桂、通草、泽泻、茯神、沉香等,扶元泄浊而厥逆自止。在妇科病方面,姚梦兰也有不少治疗经验。如对于崩漏,他提出“暴崩宜温,当固八脉为要”,即认为突发性的崩漏尤当注重固摄奇经八脉,药用桑螵蛸、艾炭、驴皮胶、淡苁蓉、煅左牡蛎、枸杞子、鹿角霜、卷柏、紫衣核桃肉、制香附、炒杜仲等,从肝肾入手,约摄八脉,此即叶天士“八脉隶于肝肾”之发挥。再如肾虚不固之月经过多,姚梦兰指出除了补益肾气,更当“法宜摄纳,佐以升提”,在补肾填精药中增加芡实、潼蒺藜、怀山药、牡蛎等收涩之品,更佐升麻等升提之药以提摄经血。
姚梦兰悬壶五十余年,著作甚多,惜遗墨散佚,留存甚少,现存未刊本《时感门类》《永泰姚梦兰医案》(姚梦兰著),其子姚耕山手录姚梦兰《秘传效方》《丸散全集》《内科秘要总论》,望洛山庄姚氏药房所整理的姚氏《名家医案》《名选医案》《逐日医案》等数十册姚门抄本,其中各含有部分姚梦兰临床医案录。据《永泰姚氏族谱续编》记载,姚梦兰除了医技高超外,还乐于行善,德艺双馨,去世时,十里方圆乡民前来挥泪送别。
二、姚门第二代“三鼎甲”
姚门第二代传人均为姚梦兰亲炙弟子,主要为姚耕山、莫尚古、马幼眉三人,他们医术精湛,行医乡里,活人无数,均得姚梦兰真传,被誉为“姚门三鼎甲”。
姚耕山(1872—1931),姚梦兰次子,字琴斋,号川若、映雪居士、隐山主人。少中秀才,后弃科举,与其兄随父习医。姚耕山悟性极高,尽得其父所传,医术名望均胜过乃兄,内、妇、儿诸科皆精,尤其擅长以三焦气化辨治外感温热病和内伤杂病。他对温热病有不少创新见解,如提出大头瘟实质为“外来温毒之气,而兼肝胆之火上冲,相引触发,病名大头瘟,时行是也”,后期解下黑垢“乃脏腑积毒,正是邪有出路”,不为逆症。治疗外感温病擅长运用宣上焦达邪法,药用淡豆豉、杏仁、胖大海、象贝、广郁金、炒杵牛蒡子、枳壳、橘红、橘络、连翘、青防风、前胡等。同时在杂病的转归预判上亦颇有见地,指出高年痱中之症“无非木强土弱”,且“先天有情气血之病,非后天无情草木所能疗治全痊”,故在治疗上当用血肉有情之品。治疗痰饮在胸,气机不利之痰饮病,用开泄气机法以利三焦,药用制厚朴、杏仁、生香附、壳砂、川贝、炒香豉、橘红、炒川楝子、大腹皮、前胡、娑罗子、炒桃仁、姜汁炒竹茹等。
姚耕山出师后设诊于杭州西湖畔的沧州饭店,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又得其父严教,遍读古今医籍,四十岁后医名大噪,医术可以与其父并肩。姚耕山留存整理手抄医著甚多,现存手抄姚梦兰《舌苔脉诀》《丸散膏丹制作技艺》《竹林女科》《药业总录》等著作多册。据姚耕山族孙姚荣铨保存的资料,民国时期姚耕山在钱家兜家中曾开办中医学堂,当地人称之“祖师台”,盛时有学生数十名。他收徒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姚耕山门人有史沛棠、曹如柏、周古香、徐起园、陆子千、应瑞康、沈来顺、沈子鸿、郑尔康、陈柱立、费爱石、毛凤翔、姚康年、杨祝予、沈证中等。
莫尚古(1845—1927),名相疑,字尚古,良渚莫家里人(今属良渚街道良渚村),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博通经史百家,深研岐黄医术,尤精脉诀,患者就诊切脉象便知其病之所,百姓誉之为“莫半仙”。
莫尚古学成后最初行医乡里,后悬壶杭城湖墅宝庆桥,精于内科杂症调理,擅长以“开太阳,摄少阴”之法治肝肾虚弱。他善以小青龙汤为主体,随体质、证候、时令加减,灵活应用。其治肺痨有独到之处,认为“肾为肺子,母病则子殃,致金水不相生”,常以“清金育肺”法则治之。他的医术为同时代名医金子久折服。民间有传:有患者俞某患五更泄泻有年,困顿已久,大麻名医金子久曾用补火益土之剂治之,久不效。后经莫尚古治疗,改用苁蓉、麻仁等,润滑之品,取“通因通用”之意,多年宿疾三剂而愈。金获悉后叹曰“莫先生吾不及也”。然因莫氏诊务繁忙,所遗医案资料甚少,其门人众多,有谈韵泉、叶熙春、俞炳荣、郑子韶、金阿耀、张聚华、胡念祖、潘韵泉、陈溥泉、来忆盛等人。其中叶熙春、潘韵泉最为著名,余杭仓前谈韵泉,为目前已知莫尚古最早的学生。
马幼眉(1868—1935),乳名良和尚,塘栖东塘(今属余杭区仁和街道)平宅村人。系姚梦兰的得意弟子,业成后行医于塘栖、丁河,后悬壶上海。马幼眉临床长于融合运用三焦、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各家辨证方法辨析疾病发展转归。如曾诊疗一暑湿病,对其病势发展从多种辨证角度入手进行阐发,“暑湿由膜原,入三焦而反肺,扰动气分则为咳,扰动营阴则为血。以致恶寒发热,颈痛如胀。按得脉象,左手三部弦滑,右手寸关细数,视舌苔薄白尖绛。以此参论,太阴与阳明合病”,其灵活运用姚门擅长的将多种辨证方法融会贯通的诊疗特点,由此可见一斑。其中尤为擅长从脏腑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诊疗咳嗽、虚劳等内伤杂病,曾提出“脾为营之源,胃乃卫之本”“肝为刚脏,柔以润之”“膀胱与血室并域而居,血瘀气滞,气化不行,故溺亦已不通”等观点。如治疗肺阴虚肝火旺之咳嗽病擅长运用制木清金法,药用丹参、蜜炙白前、川贝、全瓜蒌、茜炭、降真香、杏仁、旱莲草、蛤壳、蜜炙桑皮、橘红、黑荆芥、钩藤、枇杷叶等;治疗木邪凌胃之呕泄病,以抑木和土法,药用刀豆子、广皮、木蝴蝶、姜夏、吴萸炒川连、川郁金、赤苓、枳壳炒白芍、广藿梗、佛手柑、白蒺藜、蔻壳等。马幼眉设帐授徒,门人之多,在“三鼎甲”算是第一位。其门人现可稽考者有鲁荇青、卫竹琪、陈良卿、巴桐轩、劳心田、陶春岩、许甘临、沈志恒、苏吉甫、沈子春、高如璋、劳勉之、田润苍、朱少白、王杏轩等15名,大多是20世纪20~50年代杭县中医界领军人物。其中卫竹琪、鲁荇青医名尤著,被称为马幼眉左右手。
三、姚门第三代及以后弟子
(一)姚耕山一支:史沛棠、应瑞康等
史沛棠(1893—1965),原名甘霖,又名维清,字绍钧,武康县上柏镇(今属湖州德清县)人。史沛棠祖上开中药铺,其父史赞熙亦行医。史沛棠幼承庭训,少时即受父亲的医学熏陶,后经舅父介绍,1907年师从余杭县永泰乡姚耕山先生。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深得老师赞赏,随从四载,尽得师传。学成后归家,在上柏镇行医,兼开设久昌药店。当时流行一种似痢非痢的疫症,诸医以清热导滞治之无效,史沛棠汲取前人“三阴自痢外皆是阳证”的经验,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贫苦者以升麻代犀角减其负担,竟获良效。其师姚耕山设诊沧州饭店时,史沛棠前往协助应诊。在学术上,史沛棠研读中医经典,勤于著述,注重开拓视野,20世纪30年代编著《金匮直注》时,结合温病经验,中西汇通引用恽铁焦、陆渊雷等各家论述和日本《皇汉医学》内容。史沛棠的著述有《伤寒论浅解》《灵素选读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内经知要浅解》《五运六气括要》《常用药物手册》《内科诊治手册》《妇科诊治手册》等。
1947年,在西湖元通寺智行方丈的资助下开办六通疗养院,史沛棠任院长。六通疗养院对慢性病以中药调治为主,疑难病以中、西会诊治疗,主张宜于西药治办则配合西医药,是当时省内乃至国内最早以中医为主、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1952年会同叶熙春、张硕甫、潘石侯等著名中医,创办了杭州广兴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前身);1954年后分别在杭州市中医门诊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职;1958年任浙江中医研究所所长,1965年兼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时结合科研、教学编写《内经选读讲义》《伤寒论讲义》以及有关舌苔、脉象的诸多教材。
史沛棠十分注重辨证,认为“病不辨无以治,治不辨无以愈”“医之治病,首重识症,次重识药。识药之要,必先明其性能”。特别欣赏“望而知之调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主张四诊有机结合,相互参证,反对单凭切脉就做判断。认为“用药如用兵,不在多,贵在精”。成方古方选用应灵活多变,随证化裁,忌生搬硬套。对于慢性病,根据“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百病丛生”的道理,着重调理脾肾。弟子有陈古香、杨汉光、范继铭等。
史奎钧(1934—2022),史沛棠之子,出生于浙江德清,1957年参加工作,先后跟随父亲和名医叶熙春学习。后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中医内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调治,对肿瘤的康复和防复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的结节和恶性肿瘤,以及肝胆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均有相当研究。史奎钧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担任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弟子有吴美倩、章巧玲、金李君等。
应瑞康(1889—1938),余杭塘栖人,祖上数代从医,祖父应书巢,家传中医内科,开设泰山堂中药铺,悬壶塘栖超山一带,父亲应连宗精通中医内外科,亦为当地名医。应瑞康自幼受家庭熏陶,博览群书。后又师从姚耕山,为内门弟子,对中医理论研究尤深。出师后行医于塘栖镇超山一带,医术精湛名闻杭郊和德清、桐乡。应瑞康国学功底深厚,精于书法,与书画名家王震(字一亭,吴昌硕学生,民国时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吴东迈(吴昌硕第三子)等均有深交厚谊,互有字画相赠。1938年日军侵占塘栖时,应瑞康在家诊治患者遭日军骚扰,因抗争被抓,受酷刑致死。
杨顺芳(1915—1985),16岁师从应瑞康,三年学成结业后曾于家乡义桥、半山挂牌行医,除内科外还以擅治痈、疖等外科疾病,闻名乡里。1954年沾驾桥联合诊所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应松泉(1924—2010),自幼受父亲应瑞康熏陶,青年时期由父亲的学生汪溥农、杨顺芳带教。又赴余杭乔司和睦林桥学医出师后,1956年回超山联合诊所工作。应松泉注重地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认为塘栖一带地处水乡,农民田作辛劳,水湿浸淫病邪易犯,内外科疾病多发,风、湿、热为主要的病因。应松泉内外科皆精,擅长使用疏风清热、利湿、凉血之剂,对病程较长者侧重于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其从医几十年,走遍村庄农家、田畈角落,累计诊疗患者20多万人次,背破的出诊箱有8个之多,在当地传为佳话。
徐仰庐(1892—1943),德清名医。据《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记载,他与史沛棠同学于姚耕山之门。某年冬温流行,徐仰庐治之,活人甚众,声誉日隆。
毛凤翔(?—1952),杭州三墩祥符桥人,师从姚耕山。满师后设诊于杭州官巷口附近的崔家巷,主治内科,尤擅温热病诊治,弟子有毛如爵等。1946年1月出版的《杭州指南》记载,崔家巷毛凤翔为杭城著名医师。
(二)莫尚古一支:叶熙春、潘韵泉等
叶熙春(1881—1968),字倚春,幼名锡祥,又名其蓁、锦玉。祖籍浙江慈溪县(一说祖籍义乌县叶前村),出生于杭州武林门外响水闸。幼随祖母居杭,五岁时祖母去世,随父母在良渚生活。叶熙春幼年天赋聪颖,后经人推荐,得随当地名医莫尚古先生学习。叶熙春随师临诊,虚心好学,研考医学典籍,深得其旨,不数年即能独立行医。师祖姚梦兰见叶年少有志,延其侍诊二年,亲传心要,其医术大进。满师后,初行医于瓶窑镇,后悬壶于余杭镇木香弄,以“禹杭叶熙春”自号,诊室名为“问苍山房”,以“治病救人,问心无愧”自勉。1928去上海,仍以“禹杭叶熙春”自号。叶熙春屡起沉疴,四明银行行长孙衡甫及虞洽卿、杜月笙、张啸林、王晓籁等名流信服其医术,养生保健亦多有仰仗。其在诊治之余,博览群书,治学严谨,对金、元、明、清医家诸说兼收并蓄,冶于一炉,又吸收现代医疗技术,参考民间验方,取长补短,自成一格;识症遣药,自出机杼。治病注重卫气营血与六经结合,辨证施治,处方丝丝入扣,出险入夷。精通内科、妇科,对外感时症、内伤虚痨、痰饮、臌胀诸病均有独到之处,蜚声浙北。1948年叶熙春回杭定居,悉心著述。1952年他和史沛棠、杨继荪、张硕甫等创办广兴中医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前身),不久广兴中医医院声名鹊起,叶熙春为了有助于后辈脱颖而出,功成身退回到上海。1954年,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书记李兰炎亲赴上海,邀叶熙春先生回杭,出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兼浙江省中医院门诊部主任。浙江省中医院在门诊部为叶熙春先生设立定期应诊专室,开省内专家门诊之先河。1956年叶熙春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同年被补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又连续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5年,在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记载其临床经验的《叶熙春医案》经他亲自审定,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叶熙春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10月逝世,1978年8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在浙江省中医院,叶熙春培养出李学铭、薛秀辰、徐素仙、史奎钧等众多弟子,后来均成为著名中医。
李学铭(1935—2012),浙江海盐县人。1957年在杭州学习中医,先随史沛堂先生学理论,又跟叶熙春先生学临床,是叶熙春的关门弟子。后为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肾内科主任,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学铭早年开展使用纯中药治疗疾病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研究,研制了治疗尿毒症的“启坎散”“肾衰败毒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痛风洗剂”及治疗慢性肾炎的抗凝Ⅰ号与益肾冲剂。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熙春》,传人有徐再春、马红珍、何灵芝、黄蔚霞、郭兰中等。
李宗垣(1921—2011),自小师从叶熙春弟子邵南棠,17岁即在瓶窑镇里窑街一个中药房里坐堂行医。1951年,瓶窑镇政府成立“联合诊所”,李宗垣任中医内科医生,1956年,李宗垣任联合诊所副主任兼瓶窑镇诊所主任。在五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李宗垣不断探索,精研医理,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医术医德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是余杭区的名老中医。其子李元敏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中医事业。
潘韵泉(1898—1966),浙江秀水县(今嘉兴市)王店人。据《嘉兴市中医院院志》记载,潘韵泉曾任嘉兴县人民代表,1959年筹办嘉兴联合中医院,出任副院长,是嘉兴联合中医院(今嘉兴市中医院前身)主要创始人,并执教于嘉兴中医学校。早年师从湖州曲溪湾潘申甫,习外科,满师后悬壶于老家王店,以疡科闻名。后感内科根基欠深,再师从莫尚古,深得莫尚古真传,故内外科皆精,尤以内科享誉禾城。潘韵泉临证经验宏富,以善治虚劳见长。他治虚劳特重脾胃,擅用“二陈”,尝谓:“此方运中而不燥烈,药性平和,与其他药物互组,充分体现脾胃为后天的妙处。”这方面理论和实践经验集中体现在《潘韵泉治虚劳经验介绍》专文。潘韵泉的弟子还整理成《潘韵泉治昏迷经验》《潘韵泉医疗经验摭拾》等文,在四川、辽宁、浙江等专业杂志刊载,部分医案被收于《全国名医医案选》。亲传弟子数十人,嘉兴著名中医余叔卿、陆文彬、俞长春、沈泽民均出自潘韵泉门墙。
余叔卿(1909—1978),出生于凤桥石佛寺梅花洲,1926年,在父辈的影响下,17岁拜潘韵泉为师,从医五十余年,熟读各类医药经典,深得岐黄要义,声誉远播江浙沪一带。1962年,嘉兴专区卫生局授予余叔卿“嘉兴著名中医师称号”。1964年起,他历时三载整理编撰了《嘉兴梅洲余叔卿医案》。
陆文彬(1935— ),浙江桐乡乌镇人,首届嘉兴市名中医。历任浙江省中医学会医史分会理事、浙江省医古文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养生协会理事、嘉兴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1959年嘉兴中医学校办学迁至联合中医院,被潘韵泉收为入室弟子,侍诊左右,阅见更广。自1964年起着手整理老师的经验,撰写《潘韵泉治虚劳经验》。1977年担任《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内、儿科专辑)嘉兴地区分册》编委,1981年主编《浙北医学史略》。
沈泽民(1941— ),嘉兴人,师从潘韵泉。曾任嘉兴市中医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市中医学会理事长、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擅长中医中药为主治疗消化疾病如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肝病、结肠炎等。撰写《潘韵泉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心得》《活血化瘀法运用得失谈》《治疗咯血九法》《阳明经腑同病证治浅见》等论文。
俞长春(1944— ),嘉兴人,嘉兴名中医。1962年师从潘韵泉,承师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准则,重视正气,防治结合。自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清肠健脾汤”、治疗高血脂证的“蛭芩汤”等,疗效显著。又拟“天子理肺汤”对呼吸系统咳、痰、喘患者的诊治,从分型、分段到拟方用药,有一套既统一、又独特的诊疗方案。
胡念祖(生卒年不详),叶熙春的师兄,清末民初余杭名医。民国时曾任中国医药研究社研究员。叶熙春满师后到余杭县城的木香弄行医,得力于师兄胡念祖的帮助。
郑子韶(1898—1979),余杭、瓶窑一带著名中医内科医生。早年拜莫尚古为师,1946年当选为余杭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1950年5月与沈正先、孙宝山、朱一鸣、章仰岐等发起组织余杭县中医师协会,其中沈正先是叶熙春弟子,亦属姚门传人。
张懋祖(1911—1982),师从莫尚古弟子来忆盛,为莫尚古再传弟子,系姚门第四代中最长者之一。张懋祖之子张承模,曾长期担任余杭县卫生局局长,对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非常热心,曾编撰《余杭农村卫生工作记忆》及《余杭方言》。
陆跃庭(1948—2017),姚门第四代中最年轻者,师从莫尚古弟子、余杭名医郑子韶。1995年任余杭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三)马幼眉一支:鲁荇青、巴桐轩等
鲁荇青(1886—1960),字金锐,东塘(今属仁和镇)骧马桥人。17岁从平宅马幼眉习医,20岁满师悬壶乡里。1937年日军侵华,乃迁塘栖镇天源药栈,坐堂行医8年。抗战胜利后始返乡里,直至病故。鲁荇青行医多年,医名遍及杭州、余杭、德清、桐乡一带。医家称鲁荇青为马幼眉的“右手”,即马氏众弟子中的佼佼者。鲁荇青擅长内科,精于温病杂症治疗。行医塘栖一带,屡起沉疴。曾诊一厥阴伤尽病例,判为不治,七日当折。然未及七日却能起床,众人哗之。而鲁荇青坚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至第七日果亡,为人叹服。鲁荇青强调,判定病证必须四诊合参,不能单用一诊辨别疾病。疑难病患更需析理穷究,深探根源,广采诸家,融会贯通,才能诊治成功。鲁荇青曾加入杭州市国医公会,徽章为2号,列群医前位。精书法,生平著有《医案摘要》。鲁荇青传弟子13人,有施大有、马济民、沈红初等。
沈红初(1927—2015),系马幼眉“右手”鲁荇青的关门弟子,1948年学成,在家乡东塘开业行医。1956年3月成立东塘联合诊所,沈红初为创始人之一,沈红初得鲁荇青的悉心培育,又自学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中医辨诊相结合,互为参照,是塘栖一带最早致力中西医结合的医师之一。
鲁硕彦(1939— ),鲁荇青之孙,师从祖父鲁荇青的关门弟子沈红初,为姚门第五代传人,1958年进杭州中医学校深造,受名医盛循卿、杨少山、何少山、王幼庭、罗鸣岐等带教,并研读家藏师授的中医典籍,打下深厚基础,主张“邪去则正安”。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用药清灵,见效显捷。对外感、内伤咳嗽以宣肺化痰为原则,分别采用“抑木调中”“补土生金”“补中益气”等法,收效良好。对伤寒杂症及妇科诸病,善四诊结合,脉证不符则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多以正治为法,特殊情况灵活运用反治。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梦兰中医内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行医68年,深得“姚梦兰中医内科”学术思想之精髓,且不遗余力带教弟子,其传人已成为当地中医骨干。
巴桐轩(1889—1961),出生于杭州祖庙巷,祖先隶属蒙古八旗,为内廷近侍,因避祸迁居杭州。巴桐轩自幼酷爱读书,18岁拜杭州梁某为师习医,不越三年即精医理,梁某视为大材,转而介绍至马幼眉处深造,颇受老师欣赏。卒业后号居室为“清荫书屋”,先在瓶窑附近的长命桥设诊,又去连具塘颐和堂药店坐堂。颐和堂业主后来将药店售予巴桐轩,巴桐轩遂定居连具塘,合医药为一体。巴桐轩深得马幼眉真传,以诊治时病见长,认为“肝以泄为补,胆以通为用”“去得一份邪即是复得一份正”。且精于脾胃调理,善用清凉之剂,对动辄投以滋补之剂不以为然。晚年双目失明更精切脉,疑难病断预后十有九验。巴桐轩还潜心研究运气学说,根据五运六气推测来年疾病流行情况,作为药材进货参考。
巴梦熊(1922—1989),巴桐轩之子,16岁随父习医,聪明好学,研读多种医籍,20岁即能代父应诊,未届而立之年在连具塘一带已小有名气。1953年在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期间受陈过、郁知非、何任等教授教导,不仅中医方面融汇古今,中西结合相得益彰。曾任瓶窑人民医院(今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长命卫生院院长,与其学生吴贤昌同为余杭县医学卫生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余杭县传统医学史的一段佳话。其女巴晓红继承祖业为医,其子巴正民继承其膏滋药熬制技术为药。中医、中药合一的巴氏中医药本是姚梦兰中医内科的重要分支,已成为仓前卫生院的中医药特色之一。巴氏中医药2009年被列入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在仓前街道连具塘村卫生服务站设立巴氏中医药工作室。巴晓红2017年被认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石仰德(1940—2020),余杭镇人,1959年拜仓前连具塘儿科李雄伯为师,又在巴桐轩、巴梦熊处研习内科。在巴氏父子指点下研读医学典籍,并将巴桐轩、巴梦熊临床医案整理成帙。退休后将这些资料及平生经验汇编成《杏林点滴》,收录巴氏医案数十则,验方、民间偏方500余条。
卫竹琪(1890—1944),杭县宏磻卫家埭人,从舅父马幼眉习医,精内科,被赞为马之“左手”,即得意门徒,一谓门人合影居于马幼眉左侧而称之。卫竹琪学成后先在乡里行医,后去平宅悬壶,以“平宅卫竹琪”闻名。1930年前后,在杭州笕桥保生堂国药店定期坐堂应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笕桥屡遭日寇扰掠,卫竹琪避难至杭市楚妃巷14号应诊。其生平医事曾整理成册,惜佚。弟子有李继昌、高宜家、钟仰岐、俞永田等,俞永田传子俞益根。
朱少白(1886—1948),字士林,别号匏庵,出生于塘栖丁河朱家门。受业于马幼眉,对内、妇、儿科皆精,曾悬壶沪、杭,后因父丧无心留居外地而返归家乡,服务于桑梓。他对危重症治疗经验丰富,每奏奇效,被誉为“朱一帖”。某年夏秋流行“白㾦”,患者微寒热多汗,胸腹即现白点,㾦点粗大,色泽不鲜;无胸闷气急咳嗽,仅有汗出,患者四五日即死亡,朱少白诊后,认为是疫㾦,辨证分析为正气大虚、病邪乘虚内陷。主用参芪温补,使元气得充,方能恢复抗病功能,治疗数例,立竿见影。朱少白又以时令变化规律判断疾病预后,有奇验。
朱志方(1930—2006),塘栖丁河人。父亲朱少白为马幼眉弟子,朱志方12岁从父学医,16岁开始在父亲指导下临诊,一年后代父应诊。朱志方内、妇、儿科皆精,尤其以中医药处理内科急症闻名。他运用扶正祛邪治疗疹病逆症,挽救了许多患者。朱志方行医中勤于研究,撰有《秦氏内经学补注》《辨阳明之应实》《阴阳五行学说之新探讨》《略论扶正祛邪法》等学术论文10余篇,弟子有李文钊、蔡杏农等。
高如璋(1901—1956),塘栖丁山河人。18岁拜马幼眉为师,内、妇、儿诸科皆通。出师后在塘栖镇圣堂角同茂染坊及在家乡行医。他悉心钻研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长于温热病及七情内损诸症治疗。处方严谨,常根据患者体质和脏腑生理特征用药,主张慎用大苦、大寒、大热、大燥之剂。高如璋医德高尚,遇到贫困者常不计报酬,每年夏秋之季常与同仁去塘栖镇翁长春药店义诊。塘栖水网交织,高如璋为方便病家,自备轻便小船穿梭于塘栖、德清一带,日航几十里甚至百余里。遇到急重病患,常常不分日夜赶去诊治。
高乃武(1927— ),塘栖丁河村人,他和弟弟少年时随父习医,在塘栖农村行医近60年,对时令疫病及肝风、消渴、肾病等积累了丰富经验,按病因病证灵活应用解表、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等法。高乃武治消渴(即糖尿病)颇有心得,认为系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病机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认为肾阴虚时瘀血阻滞是老年消渴病理特点,当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治其本,活血通络治其标。弟子有倪振亚,其孙继业。
劳勉之(1904—1975),字寿生,谱名勤敏,塘栖人。劳勉之10岁时双亲先后去世,由舅母抚养,家境贫寒。16岁时拜马幼眉为师学医,学习勤奋,深受师爱,尽得其授。劳勉之熟研众多医学典籍,曾对《温病条辨》等经典作眉批,总结出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许多心得体会。其博采众长,擅治伤寒、温病及内、妇疾病。马幼眉病故后,劳勉之留在先生家应诊二年,接诊杭、嘉、湖等地大量患者。后悬壶沾桥,并开设延生堂中药店,患者盈庭。劳勉之临诊精于辨证,用药清灵,尝谓“轻药治重病,味淡出奇功”“辨证在于精,用药在于巧”。20世纪50年代,他治疗哮喘病,用药12味,总量折合现行计量仅有65.3克,但疗效好,又省钱,深受病家欢迎。他治疗不孕症注重调经,有瘀阻者兼以活血,提倡寡欲多子,每取良效。方圆数十里,皆闻其名,称之“劳半仙”。劳勉之时常教导门人要以仁为本,尽量减轻患者的负担,定下不可接受病家礼品,去病家出诊不可留下吃饭、不可吸烟等规矩。他要求学生学医勤奋,苦练基本功,临证要认真仔细,病家以性命相托,医家来不得半点马虎。
劳建和(1940— ),16岁随父亲劳勉之习医,后又师从名医汤士彦。他还在杭州中医学校、浙江中医学校函授学习,既有家传师承,又有科班学习基础。他广泛研究通治方,擅治杂病,融汇新知,结合自身经验创建“辨病辨证—通治方—随证化裁”的临证模式,对喘症、眩晕、月经不调、半身不遂等治疗有较深研究。从医50余年累计诊疗60余万人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当归四逆汤治验》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优秀论文。
(四)俞奕仙一支:俞瑞麟、俞友梅、沈莲舫、莫振声等
俞奕仙(1850—1913),又作俞立仙,仁和县獐山乡獐湾村(今属余杭区仁和街道)人。俞奕仙之父俞生辉先生系姚梦兰启蒙塾师,故姚梦兰、俞奕仙辈同兄弟。早年随姚梦兰习医,始终不以师徒相称。以后俞奕仙自成一系,也是晚清时杭州名医。俞奕仙善内科,尤其擅长肺痨诸症治理,因家居野猫山旁,人称“野猫山肺科”。俞氏传承也有7代,门生近70名。其子俞瑞麟继承父业,又传子俞友梅,其中俞友梅所授弟子目前有稽可考者有25人。因其源出姚门而又自成一系,余杭中医界将其与姚梦兰并称“一脉双峰”。
俞瑞麟(1872—1920),字仁斋,奕仙之子,内、外科皆精。医术传子俞友梅、授徒葛淳伯等10余人,后于出诊途中脑出血去世。
俞友梅(1893—1951),字松筠,仁斋之子。他继承祖传擅长肺痨诸症治疗特色,注重滋阴治痨瘵,由是名声大振。友梅先生备有两条出诊小船,好似两辆专车,在杭郊、德清、吴江颇有名声。民国三十六年(1947)任杭县中医师公会第十一办事处(辖野猫山一带)主任。子俞幼良、俞幼堂、俞幼稚继业。
沈莲舫(1902—1960),獐山野茅山(今属余杭区仁和街道)人。师从俞瑞麟。
沈本铿(1922—1950),又名沈睿,沈莲舫之子,是俞友梅的学生。沈本铿年少学习勤奋,手抄医书供学兄学弟攻读,深得友梅先生的喜爱,群众称之“小先生”。他十分体恤贫困患者,经常不收诊金,有时甚至连药都分文不收。当时江浙一带肺痨流行,其擅长肺科疾病,长期接触这些患者,导致自身传染得病,医务繁忙劳累成疾,以致英年早逝。
莫振声(1941— ),师从葛淳伯,葛淳伯为俞瑞麟弟子,是中国著名药学家张辅忠的外孙,后悬壶塘栖,为一方名医,擅治肾病、消渴病、妇科疑难疾病,曾任临平区中医院院长(原余杭区中医院)、余杭县中医学会会长,为杭州市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