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姚梦兰中医内科不仅擅长温病的诊治,而且对内科杂病造诣精深,经验宏富。就温病方面而言,上承叶派温病学说,于发展过程中又熔薛生白、吴鞠通等人学说为一炉,将卫气营血辨证、表里辨证、三焦辨证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温病学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对浙江温病学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培养了一大批对浙江医学界有重大影响力的门人弟子。其后世门人弟子历代以擅治温热杂病著称,形成了独有特色的叶派姚门温病学说体系。
姚梦兰遗著《时感门类》对春温、夏热、秋燥、冬温等时感症论述翔实,以温病学说为基础,对江南肆虐难愈的湿温、虚痨症,辨证论治独树一帜,提出“湿温四时皆有,六淫之邪,湿乃黏腻之邪,惟湿邪易于潜伏,其余邪均否为伏邪”的观点,以胃为本,采用清凉之剂,运用辨证论治之法进行治疗。姚派弟子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认为正虚邪入,可反季节“治未病”,深研《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认为秋冬之时着力养阴方能补足阴气,阴气足则阳气自旺,视病根不同,以膏滋药补虚救偏祛病,施以生津、益气、固精、养血等法润脏,其后苏沪杭之膏方名家多师出姚派,流传至今。又独创姚氏“香炉烛台型”处方,其由来系姚梦兰日有所思而有所梦,借托神示告诫后人用药需深思明辨,创立独特的处方格式,药名字数按二三二或三二三格式对仗排列,三味一组,呈镶嵌型,形如香炉烛台。门人循此格式以志纪念,后人一睹药方,便知师出姚派。当代虽不拘泥此格式,但作为崇尚医乃仁术的故事仍流传于医药界内外。
姚门传人在浙江医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姚门第二代弟子姚耕山、莫尚古、马幼眉等皆被推为当地名医,授徒众多,深受当地民众敬重。第三代门人许多是当时浙江中医界的领军人物,如叶熙春、史沛棠、潘韵泉等。
民国期间,姚门子弟就逐步融入地方中医医院,突破了中医历代以来坐堂门诊的简单模式,并注意吸纳西医药技术,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的诊疗技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4年11月10日杭县卫院奉命迁回县境,择永泰乡八字桥钱家兜姚宅(即望洛山庄)为临时院址,后发展为今天的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姚门为抗战时期杭州地区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史沛棠于1947年,在杭州西湖六通寺方丈智行的资助下,创办了“六通中医疗养院”,聘请当时的中西医专家为特约医师,亲任院长,开创了集治疗与保健为一体、以中药为主治疗和康复各种慢性疾病的新模式,在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收归国有后,现今的杭州六通宾馆属于杭州市总工会管理,同时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疗养基地。在宾馆宽敞的庭院内,保留至今的一株杭州地区见诸记载树龄最大的古香樟,碑刻上写着距今1049年,俗称“千年唐樟”,见证了六通中医疗养院的历史印记。新中国成立后,史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中医集体化的道路。1952年,与同门叶熙春集体创办了杭州广兴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前身)。叶熙春又积极带头参加国家医疗机构,先后在杭州市中医门诊部、浙江省中医院等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工作。临平区第二人民医院原设有回春亭,以纪念叶熙春对余杭地区中医药事业的贡献。潘韵泉为嘉兴市名中医,曾参与创办嘉兴市中医院,并担任首任嘉兴中医院副院长,为嘉兴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姚梦兰门派至今已160余年,七代传承有序,谱系完备翔实,并留下大量临床著作和治疗实录,于研究中医内科医学流派有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姚氏药方流传全国,至今广为应用。现保留有与姚门相关的清至民国医籍、抄本、稿本、医案、处方手迹,包括姚耕山、马幼眉、朱少白、鲁荇青等10余门人遗墨,其中姚梦兰、姚耕山、马幼眉手抄姚梦兰医案10余册,相关处方200余张、古籍1000余册,当代史沛棠、李学铭、史奎钧、朱德明等学者对本门的研究著述数十种。余杭图书馆馆藏中亦藏有相关图书。余杭区中医院姚梦兰中医内科非遗展示馆展品百余件,包括姚门所遗百年铜锅、药罐、碾杵、药碾、药柜等,其中有姚梦兰使用过的药箱和姚氏后裔所绘姚梦兰像等。
姚梦兰中医内科是杭州宝贵的医学遗产、学术财富和文化资源。2007年开展姚派非遗项目普查,完善谱系,搜集医案及临床实践实录。2017年成立“姚梦兰中医内科”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创建姚派非遗展示馆,扩大工作室,邀请资深姚派名中医开设门诊,推广姚派医术,积极培养人才。临平区中医院建有本项目传承基地、专题展示馆;另有省中医院李学铭(姚系)传承工作室;嘉兴中医院、临平方回春堂、余杭区三院也设有本项目工作室;余杭区五院建有姚梦兰中医研究所;姚梦兰出生地永泰文化礼堂设姚梦兰陈列馆,马幼眉出生地设文化园等都是对姚梦兰中医内科的保护和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