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术思想
一、学承温病名家,明辨伤寒温病
姚梦兰作为江南地区温病四大家之后传,属于温病一系,深受温病四大家观点的影响,同时对伤寒和温病之辨有自己的认识。姚梦兰对外感时邪的诊治经验虽然重在温病,但又不仅限于温病,同样包括对伤寒的辨析。姚梦兰对温病与伤寒的认识,大体继承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并行存在的,都是外感病的病因,而非温病为伤寒化热。姚梦兰所著之《时感门类》开篇便是辨析伤寒与温病的方法,可见其对于明辨伤寒与温病的重视。由于伤寒与温病治疗之法大为不同,一旦寒温之辨证失误,治疗上便南辕北辙,因此姚梦兰认为在时行外感病中,当先辨其为温病抑或伤寒,从中便可见其“因辨寒病之原于水,温病之原于火也,而并及之”的学术思想。此外,姚门后学秉承姚梦兰之观点,素来认为治病不在用药之寒热温凉偏重,而在辨证是否精确,亦不应计较学派之争。
二、温病起病之因,姚门更创新识
叶天士对四时温病的证治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其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指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中伤为病,当按时论治。”姚门继承叶天士学说,认为温病之发,其因在于温邪,而温邪性质不同,致病特点也自不同,故姚门历代医家总结经验,对温病的病因提出了创新认识。
姚梦兰在所著之《时感门类》中明确指出,四时均有外感,而病因不同,即所谓:“凡春夏秋冬四时,一切时邪外感之病,皆多时感。”姚梦兰对于江南地区外感时邪,认为主要是温邪为主。但是和其他温病医家的观点有所区别的是,姚氏立足于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特点,认为四时所感外邪和四季有着密切联系,温邪根据四时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春温”“夏热”“秋燥”“冬温”四大类型。而四大类温邪病因之下又包括各类具体的病因。即所谓“春温症连风温、温热、温毒、温疟多包括在内。夏热症连夏天暑热、湿温、暑温、火症多包括在内。秋燥症连秋温晚发多包括在内。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人感之邪,为冬温,即风火病也,一切疫火、寒包火等症多包括在内也”。
三、温病伏邪杂病,异同剖析明晰
姚梦兰中医内科的主要学术思想源于温病学派,温病也顺理成章成为姚门历代传人学术研究的主要课题。温病主要是指人感受温邪而为病,与伤寒病相对,温邪类型多样,因而导致受邪之后出现不同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其中温病中并无明显病因而发作者,则被认为是温邪伏而后发,故被称为“伏邪”。患者身中伏邪发作,往往症状严重,预后不佳。而杂病一般多指内伤杂病,与温病伤寒等外感疾病相对而言,包括脏腑杂病、虚劳等。内伤杂病同样是姚门医家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一类常见疾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姚门医家在诊疗实践中发现,温病、伏邪、杂病三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并非孤立的三种疾病。温病为患者素体正气尚盛之下感受温邪所发;而伏邪则往往患者素体患有内伤杂病,温邪乘虚而入,当正邪尚能交持时邪气深伏而不发作,待到患者体虚愈盛,或又有诱因则发而为病,由于邪盛正虚,故往往症状严重。而杂病则往往是温病、伏邪的基础,决定了患者素体的阴阳偏向、是否对外邪的易感。同时,温病伏邪之后,患者往往有耗液伤津,而转成虚劳杂病。在临床上,往往多见患者素体早有内伤,偶触温邪,邪气深伏而后发为病,如《时感门类》载姚梦兰案“向有酒伤痰饮之宿症”,又兼“受暑湿热三气”,故而成“弥漫三焦”之症;如《逐日医案》载姚耕山治秋温案,其由乃是“脾湿不化,刻下感受秋风,援引宿疾”;姚门医家医案中屡见“体虚夹感”“体素不足,肝阴失藏”“素禀阴虚,暑温热三气,杂感郁遏气分”等语句,深刻体现了姚门医家重视患者素体杂病与伏邪、温病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温病祛邪为先,伏邪调正为本
姚门医家认为外感温邪与人相合,若是人体正气充足则为温病;若是正气不足则多隐伏后发而成伏邪,两者实为一病,不过因患者正气情况不同而相互转换。
对于温病,姚梦兰及其门人按照温病学说温热病系温邪为病的观点,以祛邪为治疗核心,提倡“邪去则正安”“去得一份邪即是复得一份正”的原则,主张“在卫汗之可也,至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温邪为病,须防内陷”。祛邪为先,治不离汗、下、清三法,主要是宣通表里,疏达三焦,以引邪外出。通过汗法,使邪从肌肤而外出,不致入里;使用下法,使邪从腑道下达,从里出外;使用清法,使温热邪气透达肌表,不致内炽。究其治法原理:汗法一般来说是解表法。姚门医家对“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体会深刻。盖肺主皮毛,温邪入侵人体,必先犯及肺卫,故温病初起往往出现发热、头痛、咳嗽、口微渴、舌红苔薄、脉浮数等症状。又有“感而即发,则为头疼身热,表分病也”,病机在卫在表,所以用汗法疏通腠理,逐邪外出。比如温邪初起,宜用辛凉解表,治疗上常用桑叶、菊花等;热象较甚加金银花、连翘等;夹湿加通草、米仁、白豆蔻等,汗法要贯穿一个“透”字,目的是引邪外出、透达于表。下法就是通腑法,前人谓此法为釜底抽薪,因“温邪不从外达,必致成内结”“伏邪内发,以汗与下为去路”“伏邪为病,以出表为轻、下行为顺”,所以温病使用下法,能使内结之邪热通过泻下而外出。下法常用之法有苦寒泻火、凉膈散热、增液润燥三种。如苦寒泻火主要适用壮热而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者,用大黄、芒硝等。下法要贯穿一个“通”字。清法运用在卫、气、营、血各时期,对于温邪留气分,须宣达出表,着重清气分热,比如身热不退、烦渴、苔黄,常用栀子豉汤加味;表邪未尽者加薄荷、桑叶、牛蒡子;夹湿加滑石、米仁、通草等;里热盛者佐以石膏、知母等;咳嗽加杏仁、象贝、桑皮,痰盛加半夏、胆南星等;津伤加鲜石斛、天花粉。
对于伏邪,姚门医家宗叶天士之论,认为其发作往往是“乘虚而发”,因此在攻逐之时多同时考虑患者正气的不足,攻逐之后亦当考虑患者的正气情况。叶天士伏邪理论中对于邪正关系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正虚邪留”,邪气侵袭于人,正气亏虚,则留而不去,缠绵难愈,潜伏于内,伏邪所生;二为“正虚邪作”,邪气内伏,正盛则病休,虚则伏邪乘隙而发。《临证指南医案》载“虚中邪伏”“水亏温伏”“邪乘内虚而伏”,均是对正气亏虚、邪气留伏病机特点的介绍。叶天士言“老年人须血气充溢,使邪不敢陷伏”,邪气陷伏因于体虚,体虚伏邪之内因也。邪气内伏亦损其正,《临证指南医案·风温》载:“风温热伏,更劫其阴。”正虚邪作,正虚之时即伏邪发作之际。如姚梦兰诊治元虚伏邪一案,认为患者“色苍形瘦,木火体质,阴液本自不充”,因受到温邪而发为“口苦带腻,身重而痛,耳听失聪。呕恶懊恼,继以呃忒,大便溏泄,水小溺涩,汗后腠疏,形寒洒淅,渴不恣饮”,断为“病属元虚伏邪”,因为胃中虚馁,中无弹压,深恐木贼土败,故在治疗上“宗叶氏湿温虑虚其阳,阳伤取之气,拙拟养胃清肝,佐以息风,疏痰浊其次之”,处方霍山石斛、钩藤、滑石、厚朴、橘红、蔻壳、川贝等。
五、参合伤寒温病,精确辨证论治
姚梦兰学术思想内核是把清代以来卫气营血、三焦等温病学派辨证论治方法融会贯通,并结合杂病的脏腑辨证方法,从而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是姚门最大的贡献,也是清代以来浙北地区温病学说的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发展。
第三代传人叶熙春继承姚门学术思想,辨证最长于卫气营血与六经、三焦相结合。他认为中医治病的成败在于辨证。温热时病,来势急骤,变化繁多。其治疗之难,难于用药,更难于识证。叶熙春治热病,既宗仲景,又法叶派,辨证常以六经和三焦、卫气营血理论相结合,合伤寒、温病学说为一体,博采众长,互为提高。叶熙春认为,古谓之伤寒与今称之温病,皆四时外感之热病。《黄帝内经》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理论上奠定了伤寒、温病一体的基础。所谓伤寒和温病,只不过因地域、气候和人体体质的不同,而见有不同的证候表现而已。伤寒温病虽病名不一,学说体系各异,但学术上各有千秋。伤寒以六经分表里,温病以卫气营血、三焦察深浅、别进退,皆总结归纳了外感热病的传变途径和变化规律,为治疗提供了依据。其间并无矛盾,更无孰是孰非之争。故叶天士曾有“其病有类伤寒”和“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的论述。叶熙春在临床中参合伤寒、温病学说,熔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一炉,使疾病表里、深浅、虚实病机清楚明晰,为施治提供了可靠的病理依据。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综观叶熙春温热病验案,辨证明晰是其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之一。而这种慎思明辨的关键,就在善于将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有机结合。如对湿温症“微寒身热,胸次塞闷,咳嗽多痰,不思纳谷,时时欲呕”者,断病因为“浊邪犯于清旷”“蕴湿留于中焦”,析病机是“温邪夹湿,困于太阴阳明”,故施治当“宣畅气机,清除湿热”,用药既散太阳之表,又化阳明之浊,表里双解而使“热减咳稀”。又如温病“神识昏迷,手足瘛疭,颧红面赤,脉来细数,似丝无神,舌紫绛,苔燥黑如龟壳,齿龈衄血”之邪入营血重症,断其病因病机“乃伏邪不得从阳分而解,内陷厥少二经而阴液涸竭,虚阳浮越”。湿邪气分不解,深入营血,邪热鸱张久羁,阴液倍伤,一则心营受劫而邪陷心包,甚或神昧动血;一则肝肾告竭而风动木燔,甚则热深痉厥。此案下焦厥少枯竭,下虚上脱,法宜滋填潜摄。故治拟三甲复脉加减,养肝肾之阴液,潜浮越之亢阳,佐宣窍以达余邪。
由此可见,姚门继承和发展了清代以来卫气营血、三焦的诸多辨证体系,并将之与传统的六经、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熔于一炉,实为清代以后中医界一大进步。
六、杂病基于脏腑,转归辨证详析
姚门对杂病的认识主要基于《金匮要略》,辨治基于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杂病顺应脏腑之性,在辨证和用药过程中尤其注重调整脏腑气化状态。
姚门医家特别擅长辨析脏腑杂病之中病机的转变,把握疾病的转归,将某病的始发病因,病机变化过程判断清楚。以姚梦兰治疗外寒脾湿腹胀之案为例,姚氏指出先有“风寒外束,内应于肺,肺气壅遏不通”之病机,因而“痰热交蕴不豁”,更兼之“脾湿未徹”,故此出现“酝酿为黄,格桓中焦,混如两截”的综合病机,故最终出现“腹胀形黄,恶风潮热,剧则面目浮肿,咳嗽痰稀,脉得浮弦,舌黄”的特点,在预后上“延防肺胀之变”,治疗上则根据病因病机先后,仿《金匮要略》法“姑先治其卒病,后治痼疾”,药用蜜炙橘红、杏仁、炒研牛蒡子、陈皮、羌独活、炒天虫、茯苓皮、连翘、大腹皮、前胡、广郁金、橘络、早竹茹等味。
由于姚门医家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详细的辨析,因此往往对于疾病的愈后有非常精准的预判,并大多在初次处方时便将该疾病的后续转变写清楚,对于该病是否能治,是否会转为危症有明确的判断。如姚梦兰治疗某案里虚夹感,又值热入血室,认为此病“最可虑者,阳病得阴脉耳”,因此必须“慎防厥脱之变”,对于预后并不看好,只能“勉强再候高明”。姚门后世医家同样继承这一特点。如姚耕山治疗胃弱络热之症,认为可能发展为昏瞀或者癫痫,“须戒尽烟酒,犹可悬崖勒马”。马幼眉治疗白㾦,见其“渐侵营分”,便认为“难免瘛疭之防”,治疗痰血并见之咯血症,及早干预,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渐成损”;其传人鲁荇青治疗胁痛病直言此证目前虽然无恙,“久延防成劳膈”,等等。
七、重视五运六气,诊治必当参合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序也。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皆不正之乖气也。”姚梦兰继承叶派思想,在他的著作《时感门类》即以时感为名,开篇即言四时所感温病,在医案的分类中也以春温、夏热、秋燥、冬温分类。温邪本为外受,辨病定证岂可不识天气乎?姚梦兰不仅注重四季变化,同样注重岁历,历年情况又随五运六气而变化。如在春温案中述“细按旧岁燥上退位,本运湿乃来,复又处早监之方,春气空中发动,湿亦随之,故今岁春温暗中又夹湿温之意”,又因行医素在江南,外感风寒之中,多夹湿邪,故选用之药多可兼散湿邪,是因地制宜也,天地人相参,因能致和也。
姚耕山受学于其父姚梦兰,同样非常重视五运六气对中医的重要性。现门派留存姚耕山基于《医灯集焰》学习五运六气的部分笔记,其中颇能体现姚门对五运六气的创见。姚耕山精研《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忝考五行六气,即地理六节气位,并非六气时序之位,故发以立春为初起,行非大寒为始,起分南北东西四隅之方位是也”,进而以大地六方为六气之相合,定下“南—少阳相火,北—太阳寒水,东北—厥阴风木,东南—少阴君火,西北—阳明燥金,西南—太阴湿土”的六气格局。同时认为五运六气的源头来自天地五行生化,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之理,以天干地支互为阴阳(子与丑合,午与未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寅与亥合),再配合天地五行而形成推算五运六气的基本工具,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算年份的太过不及,即“乙丁巳辛癸为阴为少主不及,甲丙戊庚壬为阳为太主太过;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为太,丑卯巳未酉亥为阴为少”。需要指出的是,姚耕山对天符岁会的认识和一般的观点不同,他认为“阳为天符,阴为岁会,是天符岁会即太过不及之分也”。
姚梦兰嫡传弟子马幼眉有一个生死秘诀,称为“马侯诀”。先依据疾病所在,“胃”“神”“根”三气结果,再根据子午流注、阴阳五行、时令季节变化规律来推测患者的疾病转归、生死时间,故此在马氏的医案中屡屡可见诸如“防某病之变”等预判。马幼眉的得意门生巴桐轩同样注重运气学说。巴桐轩兼综医、药,曾按运气学说原理探索推测来年疾病流行趋势,用作进药品种和数量的参考,也就是司岁备物。
姚派后学更有阐发,如第三代传人史沛棠根据《内经》“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和“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否则“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的思想,洞察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认识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认为近世大多医者不识《内经》运气原理,忽略五运六气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有失偏颇。故而潜心探究古代运气原旨,删繁就简,于晚年专著《运气括要》一册,该书着重探讨五运六气的意义,运气规律的推演,以及在医学上的运用,并做出通俗阐解,以俾后学研习。如对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论,史沛棠认为“木郁达之,金能制木,故木旺惟金能平。辛为金之味,凉为金之气,风邪过胜而为病者,宜用辛凉之药以治之”,又“肝病欲缓,风淫亦欲缓,处方当佐甘药;肝病欲散,风病亦欲散,处方宜投辛味,此即甘缓辛散之意义”。其他如寒、暑、湿、燥、火(热)过淫之邪为病,治则可以此类推。
叶熙春则重视五运六气中地域气候的关系,特别是在对以往所谓的伤寒派、温病派的争论问题上,叶氏认为,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从地域、气候和自然环境与人体关系上加以分析,若注意到这一点,就会看到伤寒、温病学派并无矛盾,而且各有千秋。我国地处亚洲,幅员辽阔。北方气候寒冷,风凛干燥,北人肌肤致密,身体壮实,感冒必用麻、桂、羌、防,一般伤风亦宜辛温发散;南方地处沿海,气候温暖潮湿,南人腠理疏松,多汗易泄,伤风感冒只宜辛凉轻解,如银翘、桑菊之属。叶氏认为:“伤寒温病之争,焦点即在于此。又地理、气候加害于人,其病也有常有变。”如有北人患风热感冒,治用辛温而化燥伤津,演成败证;南人病风寒外感,误用辛凉而戕伐中土,反增胃病者。还有因人体禀质不同,同一病患所表现的病状各异,又非因人制宜不能为功。在整体思想指导下,叶氏对运气学说有深刻的研究。
姚派医家历代相传均重视天人合一之论,精研五运六气之说,并代有创新,代有发展,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