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虚劳病
一、概述
叶派对虚劳病的认识独具一格。华岫云所编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此虚劳损三者,相继而成也”。叶派认为虚劳致病之由,原非一种,所现之候,难以缕析,然治虚劳之用意,在于分其体质之阴阳为要领,上中下见症为条目,传变至先后天为生死断决。因而叶派在治法上,大凡因烦劳伤气者,多用治上治中,所以有甘凉补肺胃之清津,柔剂养心脾之营液,或甘温气味建立中宫;又因纵欲伤精者,当治下而兼治八脉,又须知填补精血精气之分、益火滋液之异,或静摄任阴、温理奇阳之妙处;若因他症失调、蔓延而致者,当认明原委,随其机势而调之。
姚梦兰继承叶派治疗虚劳经验,认为虚劳病之大纲在于辨证治之,其要义则在胃肾两脏,肾乃系元气者也,脾乃养形体者也,认为其源在肾,其本在胃,水谷不化精微气血,日久必成虚劳。他在《虚劳门类》中指出,“劳损一症”若在于“肝肾藏阴不足”,则“相火厥阳上逆,乘肺则咳嗽,动络则咯血,甚则音嗄,金破碎也”,在中焦则“有上损过胃,下损过脾,均属难治也”,在治疗上当以“温柔挕下,甘平益上,于斯症尤属急务也”,最后也不能忽视调养,“必慎劳倦节饮食,培养生生之气,否则必致反复”。
姚门史沛棠则更加阐发,认为中焦胃气尤重于肾,治疗上更当倚重胃气,正与邪相争全依赖水谷津液,胃气足则正气足,正气足方可大胆攻邪。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运行之脏,后天之本,而疾病服药也赖胃气吸收转输。所以在辨证施治中注重顾护胃气,用药以甘凉清补为主,避苦寒滋腻,要清而不伤其脾,补而不碍其胃。
二、辨证治疗思路
叶熙春治虚劳,必以鼓动胃气为首务。姚门传人中,叶熙春得莫尚古心传,更于金元李东垣脾胃学说有所深究,故临床对虚劳、痰饮、肿胀及脾胃病等有独到的体会。他指出:必以鼓动胃气为首务。尝谓:虚劳之源在于肾,其本在于胃。水吞腐熟不化精微气血,日久必虚。何况服药必赖脾胃以转输。故胃气不振,治疗任何虚损证皆无从着手。此与叶天士“内伤必取法东垣”之说一脉相承。他还认为,劳热者其源在肾,其本在胃,水谷不化精微气血,日久必成虚劳;药物入胃,亦赖胃气转输,故若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用药避苦寒滋腻,以甘凉轻补为主,他喜用麦门冬汤参入百合、玉竹、怀山药、扁豆养肺胃,白薇、青蒿梗、地骨皮、十大功劳清虚热,可以补而不碍其胃,清而不伤其脾。
三、用药特色
姚门认为温病耗液伤津,热去之后,往往转为虚劳杂病。举例来说:对于伏邪瘥后,调正是治本之法,而调正往往需平和缓剂之法,因而治疗虚劳病用药多选用荸荠、海蜇头等药食两用之品,缓缓收善后之功;论述老人年高则“亢阳浮动之火勃升,阴虚或阳不潜,龙雷莫制,所谓亢则害承之意,平日宜食海参炖冰糖,或用大淡菜猺桂煮作饮食品”等;姚门医家善用青蒿治疗虚劳发热,现存姚梦兰庚申年医案第四册中,青蒿、青蒿梗在治虚劳方剂中有相当比例。史沛棠论治阴虚,治当养阴清热,佐以健脾和胃,青蒿梗也是他注重之药;而临阳虚之证,当燮理阴阳,佐以健脾化湿,不得误用阴药,青蒿梗亦是佳选。